黄珂,刘继华,王新峰,胡晶
摘要:世界互联网大会为承载千年历史文脉的乌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是乌镇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以编制乌镇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为契机,对影响乌镇发展路径的核心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包括从国家和区域使命角度研究城镇的发展方向;从互联网产业和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方面论述城镇的功能选择;从保护生态本底、传承历史文脉等角度分析城镇未来的空间模式;从维护公众利益等角度讨论互联网大会的选址方案等等。结合本次项目,文章对新时期、新技术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传承与转型的价值取向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技术如何更新和变革,对公众利益的坚守、对国家使命的担当、对核心价值的判断,永远是规划领域的主旋律。 关键词:乌镇,新机遇,发展路径,传承,转型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临湖州市,北接苏州市吴江区,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产业以旅游业、纺织业为主,现状镇区常住人口2.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5.9平方公里。
图1 乌镇区位图
2014年11月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世界互联网大会,给乌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乌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中,我们对乌镇的发展定位、功能选择、空间模式及互联网大会选址等几大影响乌镇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1 新时期乌镇的战略使命与发展目标
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我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方式和内涵不断深化,这一
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2001-2006年,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为更广泛的参与全球事务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即2007-2012年,以2007年中国举办“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即夏季达沃斯论坛)为标志,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对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和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参与者。
第三阶段,即2013年以来,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标志,中国开始主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已逐步以主导者姿态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组织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重要战略。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参与全球政经事务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全球目标必然会从国际经济合作走向国际政经秩序建构和中国治理模式、中华文化价值的输出。
图2 新世纪重大事件与中国的全球关系变迁
从国家战略视野来看,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而是中国新一轮全球关系重构的标志,是中国谋求特色治理模式和文化价值输出的起点。乌镇,是国家的乌镇,是世界的乌镇,未来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作为一个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千年水乡古镇,乌镇不仅要承担起在国际互联网创新、国家文化传播中的先锋作用和带动责任,更要保护好这片数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所积淀下来的“江南水乡瑰宝”。
从区域视野来看,过去三十多年,长三角区域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模式不断升级,这一升级过程可大致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随着发展模式的升级,区域空间组织的逻辑和区域空间体系也在不断升级。在传统的金字塔式城镇体系中,乌镇级别最低,但是它又承担了世界级别的功能,所谓“小城镇大事件”。互联网时代,传统金字塔
式的城镇体系中不同级别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建制镇、乡村之间的职能分工界限将逐渐模糊,高价值专业化节点将崛起,城镇体系将更加扁平化。长三角3.0时代,乌镇不再是传统体系下的一个镇,而是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平台,直接汇集全球精英、技术和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乌镇的带动下,浙北,将从长三角的经济洼地,成为引领长三角3.0时代的互联网经济高地。
图3 传统城镇体系与互联网时代城镇体系
图4 长三角发展路径演变
因此,乌镇担负着中华文化价值输出和历史文脉传承与保护的双重战略使命。在多中心、网络化空间体系中,一个城市要实现重要节点的目标,必须具备可为区域服务的职能或资源。基于以上分析,规划确定乌镇的发展目标为“国际先锋小镇、全球最美水乡”。国际先锋小镇,意味着在互联网经济和文化发展领域,以国际视野、创意创新为基本标准,引领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交流推广,引领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的融汇传播;全球最美水乡,则体现在旅游和宜居小镇建设领域,以水乡肌理、文化保护为前提,建设独具特色而又有全球影响力的小镇。
2 新机遇下乌镇的核心功能选择
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的落户,使乌镇乃至浙北地区产生“全谱系”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冲动,但实际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给乌镇带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互联网产业,而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产生的独特魅力给乌镇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传统工业的延续,养老地产等新功能的引入,使乌镇产业发展方向过度分散,传统旅游和文化产业地位相对下降,难以有效承担国家要求和区域责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职能。
与此同时,浙北地区内生型、离散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使得中心城市主导、层级式传导的创新模式难以奏效,对乌镇而言,只有推动基层式、扁平化的区域创新服务网络建构,才能有效引领浙北经济的整体升级。
针对以上问题,规划提出以国际性、专业化功能为导向,聚焦互联网、文化、旅游三大核心功能,逐步退出一般工业和传统农业,适度控制养老地产。具体而言:
图5 乌镇规划功能体系模式图
2.1全球互联网先锋小镇
以互联网会议和展览为核心,打造“全球互联网先锋小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中国政府举办的互联网领域国际性高端会议,其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这为乌镇发展会展经济植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乌镇可以借鉴达沃斯的路径发展,即以会议为主,并和旅游业形成良好互动。这也是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海南博鳌的发展路径。但是达沃斯位于山区,博鳌所在的海南
省以旅游业发展为主,所在区域都无规模化产业,而乌镇所在的浙北却是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是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发达。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乌镇有责任成为浙北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重要平台。因此,乌镇需要综合两条发展路径,即不仅要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延伸的系列会议,在全球互联网领域形成影响力,还需延伸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展览,以带动技术创新和商业交易,进而引领区域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世界互联网大会带动互联网技术和商业会议,形成互联网领域的交流传播中心;策划国际性互联网产业展览,与浙江尤其是浙北的互联网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国际性互联网技术推广、产品体验和综合交易中心。
2.2国际文化先锋小镇
以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导向,构筑“国际文化先锋小镇”。乌镇是千年古镇,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科举文化为代表的“大传统”,二是以民间信仰和戏曲等民俗文化的“小传统”。然而,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可以吸引国内游客,但对境外游客吸引力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境外游客,首要选择还是北京、曲阜等历史文化名城),并不能产生国际影响力;其次,还在于纯历史文化只是观览体验对象,而只有现代艺术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交流,才能形成覆盖全球该领域人口的影响网络。因此,只有植入新的文化要素,特别是具有当代活力和全球认同度的文化要素(如现代艺术节庆、文化创意产业等),乌镇才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复兴”。因此规划提出构筑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导向的“国际文化先锋小镇”,借鉴阿维尼翁和戛纳经验,策划现代文化艺术主题节庆,打造国际性的当代艺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网络文学、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创意中心。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成为国际性的古镇文化研究和保护中心。
2.3全球最美水乡体验地
以旅游功能升级和区域组织为导向,成为“全球最美水乡体验地”。乌镇的旅游开发模式领先,且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可依托北京古北水镇和桐乡濮院镇的成功经验,扩大商业化模式输出,重点面向浙北和长三角,建立以乌镇为“运筹枢纽”的水乡古镇旅游联盟。
完整的江南水乡文化格局为乌镇留下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乌镇南栅、北栅、田园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要从东栅观光游览、西栅休闲度假的模式向以文化创意、生活体验为核心的第三代模式升级,促进江南水乡文化与游客体验的深度融合。
乌镇旅游的主体功能应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以历史文化和水乡生态为主题的观光游览;二是以度假酒店、休闲街区、主题乐园等为载体的休闲度假;三是以文化节庆、创意街区、
艺术村落为载体的文化体验;四是以古镇古村旅游投资开发、品牌营销和运营服务为主的区域旅游运营。
3 新目标下乌镇的城镇空间格局
水网田园不仅是乌镇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实现区域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乌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有限,而新的发展定位需要规模化的空间载体,目前镇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对生态本底造成一定冲击,未来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凸显。因此,在新的发展目标下,乌镇的城镇格局应是低冲击、组团化、田园化的空间模式。
图6 长三角南翼地区大生态区划分
3.1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
相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乌镇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和打造“全球最美水乡”的历史重任更为重要,代表乌镇文脉的历史风貌和生态本底不能遭到破坏。因此规划提出以水乡肌理保护为前提,严格控制乌镇的建设规模,打造生态化、组团化、田园化布局模式。
中观区域层面,通过区域城镇网络联动促进专业功能集聚与规模适度分散。以乌镇为节点,统领南北两大功能扇面。向西、向北串联、引领南太湖地区的文化、旅游功能,向东、向南与浙北主要的互联网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构建以乌镇为核的区域水乡绿心,组织望湖通海的生态廊道,形成环绕绿心的田园网络型城镇组群。
图7 中观区域功能重构图
镇域层面,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在现状水平以内,优化镇域空间格局,塑造板块分工的新型水乡空间。北部片区分散发展,优化传统的“水、村、田、桑”模式,以临水村落承载文化体验、生态庄园等功能;南部片区适度规模化集中,沿区域通道与练市镇、龙翔园区联动发展,形成“水、乡、田、林”的空间组织;中部片区分片集聚,构筑“水、镇、田、园”的发展格局,实现镇区拓展与水网、农田和遗址公园的有机融合。
图8 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9 镇域分片区空间组织模式
镇区层面,延续乌镇四栅分明的传统格局特色,与乌镇总规不同,规划强调水乡田园与城镇建设之间的虚实关系,形成“一镇两片、田园分城”的布局结构。规划提出“跳出老镇,另辟新镇”的规划策略,新老镇之间预留生态斑块,保护水网田园肌理。老镇区延续乌镇的传统格局特色,强调整体格局保护和服务功能完善,依托中市整合旅游服务功能,南部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新镇区承载区域服务职能,依托新城际轨道和区域大道,重点建设以旅游管理、会展服务为核心的区域运筹中心。
图10 中心镇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11 中心镇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12 中心镇区城镇空间结构图 图13 中心镇区生态空间规划图
3.2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
目前,乌镇现状对外联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交通方式单一,缺乏高铁和机场的便捷支撑,无法满足乌镇面向国际、高效联通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规划对外交通强调快捷高效,规划杭州经乌镇至苏州、湖州经乌镇至桐乡的城际铁路,全面融入区域快速城际网,实现30分钟直达杭州,45分钟直达上海、苏州,依托嘉兴机场开拓直飞乌镇的旅游航线,逐步形成以高速、城际、机场为支撑的多方式立体交通服务系统。
图14 宏观区域交通规划图
图15 中观区域交通规划图
镇区内部倡导绿色出行。规划形成四横四纵骨架路网,沿世纪大道预留城际通道和站点。同时构建“十字+环形”,以公交、慢行和水上交通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交通系统,连接新老镇区及旅游景点;结合高速出入口设置三处旅游集散中心,采用分层、分级的旅游交通组织模式,引导团体游、自驾游向镇区绿色交通方式转换。
图16 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3.3风貌整治与公共空间设计
目前单调的风貌整治与多元的文化融汇需求产生错位,“假面舞会”式的建筑立面改造和街道环境整治,正在掩盖历史与现代的差异,而忽略了文化发展的原真性。以塑造“历史与现实交汇,古韵与时尚共荣”的景观特色为目标,规划提出“乌镇风光最江南,水网横纵润圩田,新市旧镇分秀异,点睛还在四栅间”的总体风貌定位。
图17 镇区水网格局
图18 镇区历史传统格局示意
历史上,乌青两镇以市河为轴,水网纵横,通达四方;桥湾墩栅,星罗棋布;四门七街,分区井然;舟车云集,中市最盛。规划将“市河复兴”作为乌镇风貌重塑的引擎,通过重生的市河给古镇注入新的活力。
图19 市河地区功能置换示意
盘活市河沿岸存量工业用地约70.8公顷,植入新功能,激活并重塑各具特色的活力片区。恢复古镇区的历史印记,包括市河上的9座桥梁、四座栅门和两处分水墩,中市地区的白莲寺塔和两处河湾,再现市河八景。
图20 中市地区城市设计总平及节点示意
完善景区与城区、东西两岸联系的慢行网络,形成层次丰富的水陆游线,串联沿岸的特色街巷、公共空间。
打造魅力中市,引入古镇研究、文化交流、商业休闲、水上集市等功能,通过水系、街巷等构成的慢行系统串联,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最能体现古镇历史文化
传承与发展的景观核心。
4 针对互联网大会选址方案的思考
互联网大会会址原址选在西部方案,规划通过对西部、北部、中部等多个选址的比较,最终确定的选址方案位于老镇东侧,由东栅和外围遗址湿地公园所组合构成的区域。
首先,该选址基于东栅的功能延伸,是唯一可以整合古镇、田园、湿地、遗址等核心景观资源的关键区段。通过将世界级的会议、展览等功能注入,促进城镇与田园虚实转换,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规划将互联网大会“主会场建设”作为乌镇现代国际文化融入的重要平台。秉承中国传统营造理念,通过空间虚实、对比、造园、借景等设计手法,将现代化的建筑实体隐匿于水网圩田中,营造历史与现实交错、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景观感受。构筑连接会议主会场到分会场的南北向空间序列,并延伸到谭家湾遗址,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互联网的前沿创新相互激荡;通过慢行网络串联田园中的村落,使互联网大会的各项功能与特色环境充分融合、交相辉映。徜徉曲径通幽的小巷,步入庭院幽深的古宅,斜倚古朴典雅的水阁栏杆,乘着满载夕阳的乌篷小舟,举目所望,指尖所及,处处皆蕴含着乌镇的古朴、清秀、恬淡和融合之美。该区域的建设将成为乌镇国际先锋小镇形象的重要标志。
其次,从城市发展长远来说,新的选址方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选址位于新老镇区中间地带,城市横向发展主轴线上,既可以带动新镇与老镇的功能联动,成为新老联系的“纽带”,又可以强化串联新老镇核心节点的文化创新发展轴的核心发展地位,是城市中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新动力引擎。
再次,新的选址更加重视公众利益。相对于偏于城镇一角的选址方案,新方案选址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公共性。城镇中心的区位使得会址不再是封闭景区的一部分,而是全体市民以及商务人士可共享的服务设施平台和公共空间;交通也更加便利,与区域的衔接更加顺畅,未来还将与轨道交通规划衔接,通达性会进一步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城市长远发展、场地综合设计以及维护公众利益角度来说,中部方案都是最理想的。
图21 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方案对比
图22 世界互联网大会详细设计示意
5 面向实施的近期策略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互联网会议中心、中市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北栅文化艺术体验区、南栅运动休闲体验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城镇公共服务中心、商务休闲与健康养生区、区域运筹中心等八个功能板块,推动镇区结构优化。
图23 重大项目选址示意
探索多元、包容的景区开发运营模式。在东栅整体保护、分散经营的门票经济模式和西栅整体改造、专业运营的商务休闲模式的基础上,建议结合旅游功能的差异化需求,南栅采取整体保护、众筹参与的众创模式;北栅采取整体保护、众筹参与、公司主导的专业模式;中市则采取局部改造、众筹参与、“众创+专业”的组合模式。
将“互联网+”充分融入到会展、交通、旅游、水务、社区、产业等多领域的智慧小镇建设中,打造创新发展智慧小镇示范区,引领江南水乡小镇的智慧升级。
6 结语
回顾此次项目,有许多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内容。无论是功能研究还是方案布局,规划关注的是城市的长远发展,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生态本底的保护。规划师坚守了价值底线,尽到了规划师应尽的责任,虽然规划无法准确地把握未来,但可以尽量避免留下遗憾,在时代变迁中去认识并发扬乌镇的独特价值,这是每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乌镇规划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和平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怎样?互联网引发了规划技术方法的变革,但“互联网+”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是思维和理念的突破。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技术如何更新和变革,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公众利益的坚守、对国家使命的担当、对核心价值的判断,永远是规划领域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王大悟,郑世卿. 论古镇旅游开发的五种关系[J]. 旅游科学. 2010(04)
[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2015-2020)【R】:19-30.
[3]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桐乡市乌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R】.
作者简介
黄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刘继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新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胡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