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步行适宜距离:L=500.0m 2.负重行走距离:L=300.0m 3.正常目视距离:L<100.0m 4.观枝形:L< 30.0m 5.赏花:L=9.0m 6.心理安全距离:L=3.0m 7.谈话距离:L>0.70m 8.居住区道路:W>20.0m; 小区路:W=6.0~9.0m; 组团路:W=3.0~5.0m; 宅间小路:W>2.50m;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W=1.20m, 轮椅通过:W≥1.50m,轮椅交错:W≥1.80m。 尽端式道路的长度:L<120.0m, 尽端回车场:S>12.0mx12.0m。
楼梯踏步:室内:H < 0.15m,W > 0.26m;室外: H=0.12~0.16m,W=0.30m~0.35m; 可坐踏步:H=0.20~0.35m,W=0.40~0.60m。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W<1.20m。
9.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i<8%; 10.园路最大纵坡:i<4%;
11.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i<5%; 12.轮椅坡道一般:i=6%;i<8.5%; 13.人行道纵坡:i<2.5%。
14.无障碍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坡度:1:201:161:121:101:8 最大高度(m):1.501.000.750.600.35
水平长度(m):30.00 16.00 9.00 6.00 2.80 15.室外座椅(具):H=0.38~0.40m,W=0.40~0.45m, 单人椅:L=0.60m左右, 双人椅:L=1.20m左右, 三人椅:L=1.80m左右, 靠背倾角:100-110°为宜。
扶手:H=0.90m(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 残障人轮椅使用扶手:H=0.68m\\0.85m
栅栏竖杆的间距:W<1.10m。 路缘石:H=0.10~0.15m。 水篦格栅:W=0.25~0.30m。 车档:H=0.70m;间距=0.60m;
16.墙柱间距:3-4m;
一般近岸处水宜浅(0.40~0.60m),面底坡缓(1/3~1/5); 一般园林柱子灯高3-5m;
树池铸铁盖板:有1.2、1.5m规格大小和圆、方外型; 低栏杆:H=0.2~0.3m; 中栏杆:H=0.8~0.9m; 高栏杆:H=1.1~1.3m。
17.亭:H=2.40~3.00m,W=2.40~3.60m,立柱间距=3.00m左右。 廊:H=2.20~2.50m,W=1.80~2.50m。
棚架:H=2.20~2.50m,W=2.50~4.00m,L=5.00~10.00m, 立柱间距=2.40~2.70m。
柱廊:纵列间距=4-6m,横列间距=6-8m。
18.园路尺寸 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 。 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 散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1.2-2m。 台阶宽为30-38cm,高为10-15cm。 19.道路: 道路名称 居住区道路 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道路宽度 宜小于10m 组团道路 宅间小路 园路(甬路) 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不宜小于1.2m 主要道路(车辆行使道路)宽7~10米 次要道路(人行大道)宽3~5米 休闲小径或双人散步小道 宽0.6~1.5米 20.园灯:由灯头、灯杆和灯座三部分组成 灯柱高约3~5米 21.园桌:直径1000~1200 高度 700~750 22.栏杆:低栏高0.2~0.3米,中栏高:0.8~1米,高栏高1.1~1.3米 栏杆具有拦阻功能,也是分隔空间的一个重要构件。设计时应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所,首先要充分考虑栏杆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次要考虑栏杆的造型美,突出其功能性和装饰性。常用材料有铸铁、铝合金、不锈钢、木材、竹子、混凝土等。 栏杆大致分为以下3种: (1)矮栏杆,高度为30-40cm,不妨碍视线,多用于绿地边缘。也用于场地空间领域的划分。 (2)高栏杆,高度在90cm左右,有较强的分隔与拦阻作用。 (3)防护栏杆,高度在100-120cm以上,超过人的重心,以起防护围挡作用。一般设置在高台的边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 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90cm左右,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老人和残障人使用。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高度0.65m与0.85m两道扶手。 围栏、栅栏设计高度: 功能要求 隔离绿化植物 限制车辆出入 标明分界区域 限制人员出入 供植物攀援 隔噪声实栏 围栏/栅栏 : 围栏、栅栏具有限入、防护、分界等多种功能,立面构造多为栅状和网状、透空和半透空等几种形式。围栏一般采用铁制、钢制、木制、铝合金制、竹制等。栅栏竖杆的间距不应大于110mm。 高度(m) 0.4 0.5-0.7 1.2-1.5 1.8-2.0 2.0左右 3.0-4.5 23.坡道: 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园路不应大于4%;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内;轮椅坡道一般为6%;最大不超过8.5%,并采用防滑路面;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 坡度的视觉感受与适用场所。 坡度(%) 视觉感受 1 2-3 4-10 10-25 平坡,行走方便,排水困难 微坡,较平坦,获得方便 缓坡。导向性强 陡坡,坡型明显 适用场所 渗水路面,局部活动场 室外场地,车到,草皮路,绿化种植区,园路 草坪广场,自行车道 坡面草皮 选择材料 地砖,料石 混凝土,沥青,水刷石 种植转,砌转 种植转,砌转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一般为1.2m,但考虑到轮椅的通行,可设定为1.5m以上,有轮椅交错的地方其宽度应达到1.8m。 24.树池及树池箅选用表 树高 直径 3m左右 4-5m 6m左右 7m左右 8-10m 0.6 0.8 1.2 1.5 1.8 树池尺寸(m) 深度 0.5 0.6 0.9 1.0 1.2 0.75 1.2 1.5 1.8 2.0 树池尺寸(m) 木栈道由表面平铺的面板(或密集排列的木条)和木方架空层(2CM)两部分组成 一般为3-5cm厚,板宽一般为10-20cm之间,板与板之间宜留出3-5mm宽的缝隙。
25.饮水器(饮泉):
饮水器分为悬挂式饮水设备、独立式饮水设备和雕塑式水龙头等。
饮水器的高度宜在800mm左右,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器高度宜在650mm左右,并应安装在高度100-200mm左右的踏台上。
饮水器的结构和高度还应考虑轮椅使用者的方便。
26.垃圾容器
(1)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居住单元出入口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
(2)垃圾容器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普通垃圾箱的规格为高60-80cm,宽50-60cm。放置在公共广场的要求较大,高宜在90cm左右,直径不宜超过75cm。
(3)垃圾容器应选择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产品,要求坚固耐用,不易倾倒。一般可采用不锈钢、木材、石材、混凝土、GRC、陶瓷材料制作。
27.座椅(具)
(1)座椅(具)是住区内提供人们休闲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装点景观进行设计。应结合环境规划来考虑座椅的造型和色彩,力争简洁适用。室外座椅(具)的选址应注重居民的休息和观景。
(2)室外座椅(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普通座面高38-40cm,座面宽40-45cm,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左右,双人椅120cm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为宜。
(3)座椅(具)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应优先采用触感好的木材,木材应作防腐处理,座椅转角处应作磨边倒角处理。
28.信息标志
居住区信息标志可分为4类: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志、警示标志。 信息标志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害。
标志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地区建筑、景观环境以及自身功能的需要。标志的用材应经久耐用,不易破损,方便维修。各种标志应确定统一的格调和背景色调以突出物业管理形象。
29.廊
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 廊的宽度和高度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宽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居住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尺度控制必须与主体建筑相适应。
棚架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
建筑红线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规定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通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 30.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 1.在人行道地面上空:
(1)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大于0.4米;
(2)2.50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
(3)3.50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4)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米,并不大于3米。 2.在无人行道的道路上空:
(1)2.50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米; (2)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
31.绿地
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从住区分类上看,住区景观结构布局的方式
(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植物配置的原则: (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4)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组合名称 孤植 组合形态及效果 突出树木的个体美,可成为开阔空间的主景。 种植方式 多选用粗壮高大,提醒优美,树冠较大的乔木。 对植 突出树木的整体美,外形整齐美观,高矮大小基以乔灌木为主,在轴线两本一致。 丛植 以多种植物组合成的观赏主体,形成多层次绿化结构。 侧对称种植。 由遮阳为主的丛植多由数株乔木组成。以观赏为主的多由乔灌木混交组成。 树群 以观赏树组成,表现整体造型美,产生起伏变化的背景效果,衬托前景或建筑物。 由数株同类或异类树种混合种植,一般树群长宽比不超过3:1,长度不超过60m。 草坪 分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交通安全草坪、护坡草皮,主要种植矮小草本植物,通常成为绿地景观的前提。 按草坪用途选择品种,一般容许坡度为1-5%,适宜坡度为2-3%。 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 植物分类 花卉、草坪 植物高度(cm) 13-15 空间效果 能覆盖地表,美化开敞空间,在平面是暗示空间。 灌木、花卉 灌木、竹类、 藤本类 乔木、灌木、 藤本类、竹类 乔木、藤本类 高于人水平视线 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可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 乔木、藤本类 高大树冠 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遮蔽功能,并改变天际线的轮廓。 135-140 40-45 90-100 产生引导效果,界定空间范围。 产生屏障功能,改变暗示空间的边缘,限定交通流线。 分隔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围合空间。 32.挡土墙 挡土墙的形式根据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经过结构设计确定。从结构形式分主要有重力式、半重力式、悬臂式和扶臂式挡土墙,从形态上分有直墙式和坡面式。 档土墙的外观质感由用材确定,直接影响到挡墙的景观效果。毛石和条石砌筑的挡土墙要注重砌缝的交错排列方式和宽度;预制混凝土预制块挡土墙应设计出图案效果;嵌草皮的坡面上需铺上一定厚度的种植土,并加入改善土壤保温性的材料,利于草根系的生长。 常见挡土墙技术要求及适用场地 挡土墙必须设置排水孔,一般为3米2设一个直径75mm的排水孔,墙内宜敷设渗水管,防止墙体内存水。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必须设伸缩缝,配筋墙体每30m设一道无筋墙体每10m设一道。 挡墙类型 干砌石墙 技术要求及使用场地 墙高不超过3m,墙体顶部宽度宜在450——600mm,适用于可就地取材处。 预制砌块墙 墙高不应超过6m,这种模块形式还适用于弧形或曲形走向的挡墙。 土方锚固式挡墙 用金属片或聚合物片将松散回填土方锚固在连锁的预制混凝土面板上。适用于挡墙面积较大时或需要进行填方处。 仓式挡土墙/ 格间挡土墙 由钢筋混凝土连锁砌块和粒状填方构成,模块面层可有多种选择,如名画面层、骨料外露面层、锤凿混凝土面层和条纹面层等。这种挡墙适用于使用特定挖举设备的大型项目以及空间有限的填方边缘。 混凝土垛式挡土墙 用混凝土砌块垛砌成挡墙,然后立即进行土方回填。垛式支架与填方部分的高差不应大于900mm,以保证挡墙的稳固。 木制垛式挡土墙 用于需要表现木制材料的景观设计。这种挡土墙不宜用于潮湿或寒冷地区,适宜用于乡村、干热地区。 绿色挡土墙 结合挡土墙种植草坪植被。砌体倾斜度宜在25-70°。尤适用于雨量充足的气候带和有喷灌设备的场地。 33.台阶 台阶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不同高程之间的连接作用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尤其是高差较大的台阶会形成不同的近景和远景的效果。
台阶的踏步高度(h)和宽度(b)是决定台阶舒适性的主要参数,两者的关系如下:2h+b=60-6cm为宜,一般室外踏步高度设计为12cm-16cm,踏步宽度30cm-35cm,低于10cm的高差,不宜设置台阶,可以考虑做成坡道。
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大于1.2m,台阶坡度一般控制在1/4-1/7范围内,踏面应做防滑处理,并保持1%的排水坡度。 为了方便晚间人们行走,台阶附近应设照明装置,人员集中的场所可在台阶踏步上暗装地灯。 过水台阶和跌流台阶的阶高可依据水流效果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儿童进入时的防滑处理。
34.种植容器 花盆
(1)花盆是景观设计中传统种植器的一种形式。花盆具有可移动性和可组合性,能巧妙地点缀环境,烘托气氛。花盆的尺寸应适合所栽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利于根茎的发育,一般可按以下标准选择:花草类盆深20cm以上,灌木类盆深40cm以上,中木类盆深45cm以上。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com】 48
(2)花盆用材,应具备有一定的吸水保温能力,不易引起盆内过热和干燥。花盆可独立摆放,也可成套摆放,采用模数化设计能够使单体组合成整体,形成大花坛。
(3)花盆用栽培土,应具有保湿性、渗水性和蓄肥性,其上部可铺撒树皮屑作覆盖层,起到保湿装饰作用。
35.树池/树池箅
(1)树池是树木移植时根球(根钵)的所需空间,一般由树高、树径、根系的大小所决定。 树池深度至少深于树根球以下250mm。
树池箅是树木根部的保护装置,它既可保护树木根部免受践踏,又便于雨水的渗透和步行人的安全。
(2)树池箅应选择能渗水的石材、卵石、砾石等天然材料,也可选择具有图案拼装的人工预制材料,如铸铁、混凝土、塑料等,这些护树面层宜做成格栅装,并能承受一般的车辆荷载。 树高 树池尺寸(m) 直径 3m左右 4-5m 6m左右 7m左右 8-10m 36.入口造型 居住区入口的空间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开敞性,入口标志性造型(如门廊、门架、门柱、门洞等)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避免盲目追求豪华和气派。应根据住区规模和周围环境特点确定入口标志造型的体量尺度,达到新颖简单、轻巧美观的要求。同时要考虑与保安值班等用房的形体关系,构成有机的景观组合。 住宅单元入口是住宅区内体现院落特色的重要部位,入口造型设计(如门头、门廊、连接单元之间的连廊)除了功能要求外,还要突出装饰性和可识别性。要考虑安防、照明设备的位置和与无障碍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色彩和材质上的统一。所用建筑材料应具有易清洗不易碰损等特点。 0.6 0.8 1.2 1.5 1.8 深度 0.5 0.6 0.9 1.0 1.2 树池尺寸(m) 0.75 1.2 1.5 1.8 2.0 37.水景景观 水景景观以水为主。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❶.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居住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型态。 自然水景的构成元素 景观元素 水体 内容 水体流向,水体色彩,水体倒影,溪流,水源 水上跨越结构 沿水道路,沿岸建筑(码头、古建筑等),沙滩,雕石 沿水驳岸 水边山体树木(远景) 水生动植物(近景) 水面天光映衬 ❷.驳岸 (1)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是否能与环境相协调,不但取决于驳岸与水面间的高差关系,还取决于驳岸的类型及用材的选择。驳岸类型见表4-14。 (2)对居住区中的沿水驳岸(池岸),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规则几何式驳岸(池岸)还是不规则驳岸(池岸),驳岸的高度,水的深浅设计都应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亲水环境中的其他设施(如水上平台、汀步、栈桥、栏索等),也应以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为基准进行设计。 桥梁,栈桥,索道 山岳,丘陵,峭壁,林木 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鱼鸟类 光线折射漫射,水雾,云彩 (1)桥在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中都起到不可缺少的景观作用,其功能作用主要有:形成交通跨越点;横向分割河流和水面空间;形成地区标志物和视线集合点;眺望河流和水面的良好观景场所,其独特的造型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❸.景观桥
(2)景观桥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拱桥、原木桥、锯材木桥、仿木桥、吊桥等。居住区一般采用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体量不宜过大,应追求自然简洁,精工细做。 ❹.木栈道
(1)邻水木栈道为人们提供了行走、休息、观景和交流的多功能场所。由于木板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粗朴的质感,因此行走其上比一般石铺砖砌的栈道更为舒适。多用于要求较高的居住环境中。
(2)木栈道由表面平铺的面板(或密集排列的木条)和木方架空层两部分组成。木面板常用桉木、柚木、冷杉木、松木等木材,其厚度要根据下部木架空层的支撑点间距而定,一般为3-5cm厚,板宽一般为10-20cm之间,板与板之间宜留出3-5mm宽的缝隙。不应采用企口拼接方式。面板不应直接铺在地面上,下部要有至少2cm的架空层,以避免雨水的浸泡,保持木材底部的干燥通风。设在水面上的架空层其木方的断面选用要经计算确定。 (3)木栈道所用木料必须进行严格的防腐和干燥处理。为了保持木质的本色和增强耐久性,用材在使用前应浸泡在透明的防腐液中6-15天,然后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使含水量不大于8%,以确保在长期使用中不产生变形。个别地区由于条件所限,也可采用涂刷桐油和防腐剂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
(4)连接和固定木板和木方的金属配件(如镙栓、支架等)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材料制作。 ❺.庭院水景
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
庭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水景效果特点如表
(1)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虑到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石作为落水墙体。为了确保瀑布沿墙体、山体平稳滑落,应对落水口处山石作卷边处理,或对墙面作坡面处理。 ❻.瀑布跌水 (2)瀑布因其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为设计的关键参数,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3)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梯级宽高比宜3∶2-1∶1之间,梯面宽度宜在0.3-1.0m之间。
❼.溪流
(1)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止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应安装水循环和过滤装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2)溪流配以山石可充分展现其自然风格,石景在溪流中所起到的景观效果
❽.生态水池/涉水池 (3)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一般为0.3-1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1)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
(2)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m,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m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层,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m厚土,种植水草。 (3)涉水池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m,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小于0.4×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❾.泳池水景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营造一个让居住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居住区内设置的露天泳池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游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之间的重要交往场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极具观赏价值。 游泳池
(1)居住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2)池岸必须作圆角处理,铺设软质渗水地面或防滑地砖。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阳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可设计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设备及区域。 人工海滩浅水池
人工海滩浅水池主要让人领略日光浴的锻炼。池底基层上多铺白色细砂,坡度由浅至深,一般为0.2-0.6m之间,驳岸需做成缓坡,以木桩固定细砂,水池附近应设计冲砂池,以便于更衣。 装饰水景
装饰水景不附带其他功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这种水景往往构成环境景观的中心。装饰水景是通过人工对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细、高低、大小、时间差等)达到艺术效果,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喷泉
(1)喷泉是完全靠设备制造出的水量,对水的射流控制是关键环节,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态。 (2)喷泉景观的分类和适用场所。
(1)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极具装饰性,可做的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设置倒影池。 ❿.倒影池
(2)倒影池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面砖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38.景观用水 ❶.给水排水
(1)景观给水一般用水点较分散,高程变化较大,通常采用树枝式管网和环状式管网布置。管网干管尽可能靠近供水点和水量调节设施,干管应避开道路(包括人行路)铺设,一般不超出绿化用地范围。
(2)要充分利用地形,采取拦、阻、蓄、分、导等方式进行有效地排水,并考虑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湿,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天然河渠相通的排水口,必须高于最高水位控制线,防止出现倒灌现象。
(3)给排水管宜用UPVC管,有条件的则采用铜管和不锈钢管给水管,优先选用离心式水泵,采用潜水泵的必须严防绝缘破坏导致水体带电。 ❷.浇灌水方式
(1)对面积较小的绿化种植区和行道树使用人工洒水灌溉。
(2)对面积较大的绿化种植区通常使用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固定喷灌系统。 (3)对人工地基的栽植地面(如屋顶、平台)宜使用高效节能的滴灌系统。
水位控制。景观水位控制直接关系到造景效果,尤其对于喷射式水景更为敏感。在进行设计时,应考虑设置可靠的自动补水装置和溢流管路。较好的作法是采用独立的水位平衡水池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用联通管与水景水池连接。溢流管路应设置在水位平衡井中,保证景观水位的升降和射流的变化。 ❸.水体净化
(1)居住区水景的水质要求主要是确保景观性(如水的透明度、色度和浊度)和功能性(如养鱼、戏水等)。水景水处理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3种。 (2)水处理分类和工艺原理。
39.庇护性景观 概念 (1)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是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等。 (2)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应邻近居民主要步行活动路线布置,易于通达。并作为一个景观点在视觉效果上加以认真推敲,确定其体量大小。 亭 亭是供人休息、遮荫、避雨的建筑,个别属于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与所在居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亭的高度宜在2.4-3m,宽度宜在2.4-3.6m,立柱间距宜在3m左右。木制凉亭应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耐久性强的木材。 名 称 山亭 靠山半亭 靠墙半亭 桥亭 特 点 设置在山顶和人造假山石上,多属于标志性。 靠山体、假山建造,显露半个亭身,多用于中式园林。 靠墙体建造,显露半个亭身,多用于中式园林。 建在桥中部或桥头,具有遮风避雨和观赏功能。 廊亭 群亭 纪念亭 凉亭 与廊连接的亭,形成连续景观的节点。 由多个亭有机组成,具有一定的体量和韵律。 具有特定意义和誉名。 以木制、竹制或其他轻质材料建造,多用于盘结悬垂类蔓生植物,亦常作为外部空间通道使用。 廊 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 廊具有引导人流,引导视线,连接景观节点和供人休息的功能,其造型和长度也形成了自身有韵律感的连续景观效果。廊与景墙、花墙相结合增加了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廊的宽度和高度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宽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居住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尺度控制必须与主体建筑相适应。 柱廊是以柱构成的廊式空间,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的空间,能增加环境景观的层次感。柱廊一般无顶盖或在柱头上加设装饰构架,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柱间距较大,纵列间距4-6m为宜,横列间距6-8m为宜,柱廊多用于广场、居住区主入口处。 棚架 棚架有分隔空间、连接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由于棚架顶部由植物覆盖而产生庇护作用,同时减少太阳对人的热幅射。有遮雨功能的棚架,可局部采用玻璃和透光塑料覆盖。适用于棚架的植物多为藤本植物。 棚架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 棚架下应设置供休息用的椅凳。 膜结构 张拉膜结构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塑造出轻巧多变、优雅飘逸的建筑形态。作为标志建筑,应用于居住区的入口与广场上;作为遮阳庇护建筑,应用于露天平台、水池区域;作为建筑小品,应用于绿地中心、河湖附近及休闲场所。联体膜结构可模拟风帆海浪形成起伏的建筑轮廓线。 居住区内的膜结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空间的要求,不宜做的过于夸张,位置选择需避开消防通道。膜结构的悬索拉线埋点要隐蔽并远离人流活动区。 必须重视膜结构的前景和背景设计。膜结构一般为银白反光色,醒目鲜明,因此要以蓝天、较高的绿树,或颜色偏冷偏暖的建筑物为背景,形成较强烈的对比。前景要留出较开阔的场地,并设计水面,突出其倒影效果。如结合泛光照明可营造出富于想象力的夜景。 40.模拟化景观
模拟化景观是现代造园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替代材料模仿真实材料,以人工造景模仿自然景观,以凝固模仿流动,是对自然景观的提炼和补充,运用得当会超越自然景观的局限,达到特有的景观效果。模拟景观分类及设计要点(见表4-20)
41.高视点景观
随着居住区密度的增加,住宅楼的层数也愈建愈多,居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处在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视点景观。这种设计不但要考虑地面景观序列沿水平方向展开,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垂直方面的景观序列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高视点景观平面设计强调悦目和形式美,大致可分为两种布局。
(1)图案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和几何形状,通过基地上的道路、花卉、绿化种植物及硬铺装等组合而成,突出韵律及节奏感。
(2)自由布局。无明显的轴线和几何图案,通过基地上的园路、绿化种植、水面等组成(如高尔夫球练习场),突出场地的自然化。
在点线面的布置上,高视点设计尽少地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色块,由草坪色、水面色、铺地色、植物覆盖色等组成,相互之间需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
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辅地作为树木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下形成的荫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
水面在高视点设计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在高点上才能看到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因而要对水池和泳池的底部色彩和图案进行精心地艺术处理(如贴反光片或勾画出海洋动物形象),充分发挥水的光感和动感,给人以意境之美。
视线之内的屋顶、平台(如亭、廊等)必须进行色彩处理遮盖(如盖有色瓦或绿化),改善其视觉效果。基地内的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场、运动场等)的地面铺装要求做色彩处理。
42.照明景观
居住区室外景观照明的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 (1)增强对物体的辨别性; (2)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 (3)保证居民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
(4)营造环境氛围。
照明作为景观素材进行设计,既要符合夜间使用功能,又要考虑白天的造景效果,必须设计或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照明分类及适用场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