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8、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9、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0、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11、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一 C.心理
D.劳动起源论
12、孔子曰 : “ 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 。 上好义 , 则民莫敢不服 。 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
第 1 页 共 5 页
A 具有灵活性 B 脱离社会生产 C 具有全面性 D 结合社会生产
13、按照苛勒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 )。
A.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C.构造一种“完形”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4、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15、最早提出“学习过程就是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这一观点的人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戴克 D.班杜拉
1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17、学校德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思想政治其它学科教学 B.课外和校外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8、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19、朵老师很关心学生,但对学生很严格,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大部分学生都喜 欢条老师,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类型于( )。
A.强硬专断型
B.放任自由型 C.仁慈专断型 D.民主平等型
20、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21、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2、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
3、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 2 页 共 5 页
1、简述德育过程中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点。
3、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2、材料一:一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一部分在学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
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答案:D相对性 2、B 3、A
4、答案: :C 5、B 6、D 7、B 8、C 9、B 10、C
11、答案:C 心理起源 12、答案:B 13、C
14、【参考答案】D 15、B 16、A 17、A 18、B 19、C 20、B
21、答案:A
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答案】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正确答案:((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3、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 (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做到: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归纳式学习是先学习具体内容,再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方式。具体内容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学习内容,概念、原理和规律属于上位的较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因此归纳式学习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2、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
3、此题说法错误。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
4、【参考答案】错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
第 4 页 共 5 页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