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代文化

来源:意榕旅游网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东京梦华录》载,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现存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东京疗梁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景象。

宋代造船业从设计到施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了一套科学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载重多少作为设计指标,没有相当纯熟的工艺水平,显然是办不到的。当时设计船舶主要以载重多少石为准,再依据行江航海等实际需要,计算长度、宽度等等数据,画成“船样”(图纸)。并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计造价若干,以便官府支拨钱粮。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别处船场颁发“船样”,命令仿造。载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载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载重量大小的代名词。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内部有独特的水密舱构造。客舟分三个舱:前一舱底作为炉灶与安放水柜之用。中舱分为四室。后舱高一丈余,四壁有窗户。“上施栏楯〔shǔn吮〕(即栏杆),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使者官属各以阶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积叠,遇雨则铺盖周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代海船设置了隔离舱,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从而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在动力方面,除帆和桨外,南北朝时期陈代发明的踏车得到了推广和提高。

宋代千吨“神舟”巨轮令高丽人“倾国耸观”

南宋战舰“日行千里”

车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时由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设计制造成功的,可称是现代轮船的始祖。

随着大宋王朝的兴衰更迭,中国大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北宋时期,官僚机构、军事、政治、财政、科举等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中央集权日趋形成,封建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至此大体完备,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政治民主的先河,他不仅没有杀害有功大臣,还用法律形式规定以后皇帝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以参知政事的设立为标志,宋朝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使得中央集权的运转更趋理性化。宋朝推行国家治理的“文臣化”思想,提倡党派之争和民主政治,使官员们敢于抨击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开明宽厚的政治氛围。

2. 思想文化。

宋代思想文化在集百家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促使哲学思想突破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特别是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集儒、佛、道三家所长而成、具有思辨性质的新儒学,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并在宋代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史学的繁荣及受当时学风的影响,宋代的史学思想异常活跃,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首创编年体通史之形式,促进了历史体裁的创

新和改进。

3. 商业文化。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北宋时期就开始组织茶盐开发,治坑矿,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以及各地的官窑等,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颁发“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风起云涌,商贸业快速发展,钱庄业蓬勃兴起,在宋朝就出现了世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和银行。

4. 科技文化。

宋朝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一页,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11至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就是在宋代完成的。在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农业、印刷业、造纸业、桥梁建筑业、丝织业、制瓷业等各行各业,航海业、造船业尤为先进,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了发达的海外贸易。此外,北宋在天文、历法、医药、数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研究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如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西方早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500余年,高次有限差分法比西方早400余年等等。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西方誉为

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书。

5. 医学文化。

自宋至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由于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在北宋都城设立了“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及其他保健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开来,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医官院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300多年。

6. 诗词文化。宋代是中国文学的新变时期,成就卓著,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其六。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鼎盛,而词自唐末兴起,经五代至宋臻于成熟并广泛传播。《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1300余家,词章近20000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400多篇。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是文体又是唱词,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其娱乐性和传播力极强。宋词是宋文化的辉煌标志之一。

7. 书画文化。

宋时的书法艺术在“晋人尚韵”、“唐人崇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意为法”的变革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尚意书风,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其代表就是最著名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宋代绘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鼎盛时期,仅从题材内容看,当十一世纪的西方还处于最黑暗的宗教蒙昧统治之下时,宋代绘画就已大量出现描写现实生活的社会风俗画,从城乡市肆、人物活动、肖像写真、历史故事到自然景色、花鸟虫鱼以至建筑器具等,无不被纳入画幅。宋代绘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画家

众多、风格各异、技巧纯熟,涌现出了如范宽、郭熙、赵佶、李唐、冯远、夏圭、张择端等许多著名画家,他们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新时期,并影响其后几个时代的画风,使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体和核心。

8. 英雄文化。

北宋时期,是中原英雄文化形成的高峰期。包拯作为清官廉吏的代表,成为元代许多公案剧的主人公,也成为英雄文化的焦点人物,被胡适先生称为“箭垛人物”。“杨家将”一门忠贞为保家卫国血洒疆场,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抵御外侮、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一直为世人所景仰,在他身后的漫长历史中,人们为他立庙,记录他的史迹,传颂他的故事,形成了特有的“岳飞文化”现象,其“精忠报国”的壮志、“还我河山”的呐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9. 建筑文化。

宋代的建筑技艺进入了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新的高峰阶段,在木构架建筑、砖石建筑、石窟桥梁等方面造诣深邃。如开宝寺塔(铁塔)造型宏伟挺拔,是全国最早最高大的琉璃建筑,近千年来历经水患、地震、火灾等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登峰造极的营造技艺。北宋时期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木经》和《营造法式》,特别是《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最为全面的建筑学专著,也是中古时期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之一,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著作。

10. 革新文化。由于宋朝政治相对民主、清明,激发了人们革旧除弊的思想,兴起了以范仲淹、包拯为代表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以王安石为代表倡导的法制改革等浪潮。文

学方面,范仲淹、欧阳修、尹洙、石延年等作家为代表反对西昆体为主流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力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这次改革,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些变法、革新或中兴实政,其追新求进、事异备变的创新精神,对当今乃至后世的社会发展一直起着积极影响。

11. 崇教文化。

宋朝时期非常尊崇教育。从宋太祖赵匡胤确立“以文治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到宋太宗推行“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等政策,都蕴含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宋仁宗庆历四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兴学”,宋神宗熙宁四年由王安石发起的“熙宁、元丰兴学”,宋徽宗崇宁元年由蔡京发起的“崇宁兴学”,三次兴学使得各级学校迅速发展,呈现出太学教育制度空前完备、科举防弊制度日臻严密、书院教育兴旺发达、家庭教育日趋普遍的良好局面。同时,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较大的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民俗文化。

宋文化的发展掀起了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高雅文化达到极致,也使民俗文化空前繁荣。宋代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方面,表现形式有说话、杂技、杂剧、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蹈、相扑、魔术、踢钟、吃针、烧火、踢瓶、瓦子等。从北宋开始,剪纸、风筝、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广为流布;夜市小吃演变成为都城东京的一道亮丽风景,并延续至今;开封菊花名扬天下,每当金菊开放时,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壮观场面,进而形成了赏花的习俗;清明文化在北宋时期形成了一座高峰,一幅《清明上河图》尽显大宋故都清明时节的盛世繁华。

宋文化之所以异彩纷呈,底蕴深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因其具有鲜明的特性。一是创新性。宋代是一个勇于出新、勇创新说的朝代,宋代文化中多有发前人之未发、创前人之未创,创新精神及成果超越了前人。宋代的发明创造之多开了历史之最,诗词歌赋及百家艺术的发展空前繁盛;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三大发明,为世界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光辉;新农具的出现和农作物的引进、培育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学革新、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对旧文风、旧体制、旧法制的扬弃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宋人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二是顽强性。宋文化的顽强性,集中体现在开封城遗址上。据考古发现,如今开封城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自唐时中原重镇汴州城因黄河泛滥淤埋,及至宋时皇城东京深埋地底,后人在原址不停复建,形成了城摞城的天下奇观。“河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战火烧不垮、灾难压不倒”的宋代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精神。三是包容性。宋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是内容上的包罗万象,涵盖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民间技艺等,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普适性强,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正是这种包容性,才使得宋文化生命力异常强盛,经久不衰。四是系统性。宋文化的系统性,体现在每一学科都脉络清晰,思想丰富,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民间艺术;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宗教文化,都十分完善,自成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