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历史学】 论元代道教的发展对道教史籍的影响 刘永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元代道派的分衍与创新,道教传播范围的拓展,道教史 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促使道教史籍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元代;道教;道教史籍;影响 中图分类号:B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8444(2006)03—0367—07 道教之源本自上古,中经数次流变繁衍,逮 一至大元走向鼎盛,成为煌煌大者。晚清罗浮山 道者陈铭硅早有灼见,“道教之兴,以元为盛 道教至元而极盛,亦至元而多歧”[1】。陈 ……、道派的分衍与创新促使 道教史籍呈多元化态势 道教在金元之际呈现出了强烈的升宗立派 铭硅以一“盛”一“歧”,道出元代道教全貌。以 与革故鼎新的倾向,各派虽在教理教义、组织结 笔者浅见,将此二字用于元代道教史籍的发展 同样恰如其分。道教史籍之编纂由来已久,考 构、传播方式上偶有差异,但在改革道教弊病、 努力使道教焕发生机方面并无二致。 (一)北方新道派的产生。 北方新道派主要指金元时期活跃在北方的 察发展大势,其芸芸大者亦在宋元,尤其以元代 最为典型。《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入的 元代道教史籍便有3O余种,一般分置于洞真、 太一、真大、全真三大教派。何以称 教日 “新”?陈垣先生说过,“靖康之乱……三教祖乃 别树新义,聚徒训众,非力不食……不属以前道 教也”[2],亦即在教义上与前世道教大有不同。 太一道在北方三教中最早出现,卫州(今河 洞玄、洞神三部的“记传”、“谱录”之列。有元一 代,道教史籍在数量、质量上堪称历代之冠,可 谓之“盛”;内容既丰富又驳杂,可谓之“歧”。我 们所耍探究的问题乃是,元代道教史籍因何而 盛?又何以致歧?诚然,个中原因非三青两语 所能廓清,此处仅从元代道教的发展角度对这 一南汲县)萧抱珍于金熙宗天眷年间(1J38— 1140)传太一三元法篆之术,因名其教日太一。 太一道较传统道教有许多改革,一是以道家柔 弱为修仙之本。道教虽号称本于道家,但老氏 主柔弱、清静的思想并未被后世道教各派充分 问题略作剖析。 元代道教的鼎盛主要表现在道派的分衍与 整合、道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道教中人素质的 提高等方面。道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道教史籍的基本面貌。由于道教史籍发展与道 教历史进程的一致性,随着道教达到鼎盛,道教 吸收,许多时候甚至偏离于此。元人李鼎评论 说:“世既下降,传之者或异,一变而为秦汉之方 药,再变而为魏晋之虚玄,三变而为隋唐之禳 史籍的发展也进入高峰期。 槽,其余曲学小数不可殚纪,使五千言之玄训, 束之高阁,为无用之具矣!”[3]太一道追本溯 源,强调老氏原旨,实为对先秦道家思想的升 收稿日期:2006 02 14 作者简介:刘永海(1968一),男,河北遵化人,博士研究生,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 道教文献研究。 3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1.28 3-ZUUb 华。二是重儒家伦理,尤重慈孝。王恽评论说: “太一教法,专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本。至于聚 庐托处,似疏而亲。师弟子之两问,传度授受, 实有父子之义焉。”[4]8跎单从该教掌教者皆以教 祖萧氏为姓这一特殊制度,可观其对封建孝道、 师道是何等重视。 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 苟奢于己,极易被社会底层民众接受;其创教主 张叉一改前世道教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弊,但 言“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毋事博弈,毋习 盗窃”,与朝廷的统治思想不相违背,故很快风 靡于世。 在北方新道教中,全真教理论最为系统,组 织最为完善,影响也最大。全真教改革、发展前 世道教之处很多,首先是其立足于道教,高倡II 教圆融、三教平等。王矗宣称“儒门释户道相 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 许觉宽洪”嘲。其以三教经书为全真道典,并 说“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i 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日,似一根树生三枝 也”[6l。其次是重视传道济世的“真行”。《晋真 人语录》云:“若要真行,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拨 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人道 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 行也。”[7]以此为宗旨,全真教徒有过不少苦己 利人、救民于水火的善举。如丘处机西行劝谏、 建议免除北方地区赋税三年,以及利州当时特 权广泛吸纳士人,为其提供避难栖身之所,等 等,都是影响深远的。以上这些创教理念,为消 除佛道隔阂、促进文化融合起了不小作用,也为 争取信众,加快全真道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元北方道教三大派别在元代完成了整 合,太一教七祖萧天佑之后不另设掌教,在组织 上l厶童后并入正一道。真大道九祖张清志后不 久,归并入全真教。太一教未留下整部史籍,只 在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元好问《遗山集》、王恽 《秋涧集》等涛文集和一些碑记、墓碣中存有少 量史料。真大道教祖、道士的著述亦佚。相关史 料散见于《元史・释老传》及程钜夫、吴澄、虞 集、宋濂等文集中。全真教则有丰富史籍存世, 其内容亦与当时道教之主张相一致。可以说, 北方道教不断发展,是元代道教史籍的重要源 头活水。 (二)南方各派的改革与发展。 元代道教史籍也有不少涉及当时南方道教 368 各派,同样也是南方道教改革与发展的反映。 南方道教承袭南宋各符茉派而来,流派多且杂, 影响最大者为正一道、上清派、清微派,以及净 明道诸派,渚多流派最终汇入正一道。 上清派以东晋魏华存为初祖,浚派因长于 符菜,以祈禳祓除、消灾祛祸、治病除瘟、度亡济 死为业,故于朝野甚为活跃。北宋时朱自英、刘 混康等上清宗师甚得帝室尊崇,元代仍因其旧, 第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负责编撰之《茅山志》33 卷,在元代道教史籍中属于上乘之作。清微派 创始丁唐末,亦为符茉派,元代黄舜申为清微集 大成者,陈采《清微仙谱・序》称清微法经黄舜 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元代 道教诸派,皆不同程度地有汇合儒学的特色,而 结合最充分者为净明道,该教自称“净明”,“盖 其说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而 已”1.8 。其说主要包括:忠孝为“大道之本”; 倡导三教归一,更侧重于儒学;强凋尽人道世 事,反对出家;主张惩忿窒欲,宣扬宗教禁欲主 义。净明道与传统道教教义之差异甚明。惟其 过分靠近儒学,其道教色彩反致黯淡。 这一时段,南方道教尚有不少流派,由此可 见其“歧”,同北方道教终汇于全似,南方道 派不断分衍的同时,也在进行大范同整合,各派 最终皆融于正一道。从组织上看,包括龙虎宗、 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 微、东华、天心诸派,悉数聚于正一旗下。诚然, 伴随着大元一统,道教的南北界限也就失去意 义。全真南传与正一北上乃是时势之必然,亦为 道教繁衍所必须。 与道教这一发展走势相吻合的是,元代道 教史籍有以北方道教为中心者,实际上已经形 成了全真系列,如《甘水仙源录》等;有以南方某 一教派为中心者,如茅山派《茅山志》、净明道 净明忠孝全书》、清微派《清微仙谱》等专门独 派史籍。特色鲜明;更有兼收并蓄,从全局反映 金元道教乃至整个道教历史的长篇巨帙,如《历 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应 该是元代道教史籍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一特 征又与此时道教派别的分衍与创新密不可分。 二、元代道教传播范围的 拓展对道教史籍的影响 所谓传播范围扩大,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教 人数的增加,二是地域范围的扩大。没有此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量”的保证,便没有彼处“质”的升华。我们说 元代道教之鼎盛,当指这“量”与“质”的有机结 合。金元时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下层民众在各种矛盾的重压之下,渴求精神领 域的慰藉,统治者出于控制社会的需要而对宗 教采取默许或提倡的态度。因而,全社会形成 了广泛的宗教需求群体。道教之内,旧教派的 有志之士,革故鼎新,改良教义;新教派的高道 大德,开宗立派,独辟新说,均最大程度地满足 了社会需求。因此,道教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和 更广阔的地域内传播开来。 (一)信教群体增加。 萧抱珍初创太一道,即“远迩向风,受策为 门徒者,岁无虑千数”E43861;三祖萧道冲掌教时, 大定二十七年(1】87),四方“求教者接迹而至, 岁所传无虑数千人”{一。刘德仁假老子授《道 德经》之说初创真大道,“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 所近而从之。受其教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 八祖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_:千 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83830 83t。 全真道自刘处玄掌教以后,逐渐重视创立 宫观和收徒活动。他们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 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 而引起了金廷重视。从丘处机东归住长春观到 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共3O余年,到底建了 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已难于考证。仅就 《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 元统一志》所记粗 略统计,燕京及附近地区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 大部分为全真道观,又皆属李志常掌教期问所 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 先后在河北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二 百余区,化度道流称是”Elo378]。刘志源在河北 “提举大名路教门事,又是道价益隆,度门第子 数百人,建立庵观百有余所”E1o1 ̄91;元人李鼎 《重修终南LLj上清太平宫记》则云“建宫立观亦 二百余所”,“度门弟子i千余人”。李志远在河 南卫州胙城等地建立庵观,时人王恽云“卫之胙 县,距城北墉,有观日灵虚,盖玄微真度师 李公所建也”l 1o 。《宫观碑志》云张志渊在山 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余人,庵观称 是”。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立了全真教三 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lo3 61 762。宋德方利 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 莱州神山开九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凡 四十余区”[Jo]54o。薛知微“度门弟子数百人”, 2006.3第28卷哲学杜会科学版 “立观度人于河东云、应间”E1o353o。在陕西 甘 肃地区,于志道活动于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 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于凤翔、’7开、陇之 间”['101537。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 西教事,曾“度门弟子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 所”ElO354o 541。总之,在丘处机“立观度人”的号 召下.全真弟子、宫观遍布北方广大地区。 元代正一道在大江南北迅速传布发展。元 世祖时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觐返山,奉诏开 道教于江南,天师道始大行于世,时四方之民为 老氏者日积其本山龙虎山,以至于无处所安;至 成宗时,龙虎山名声大振,四方学仙者附之而 居,枝牵叶连者,不可胜数[11]%。 正一道虽日统一南方诸派,但各派仍有自 己的传授系统。比如,玄教创始人张留,711 ̄弟子 云集,《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对其主要弟子有 所列举,包括吴全节、夏文泳、毛颖达等在内,多 达5O余人;虞集亦云:“其高门弟子,多聪明特 达,有识量才气,可以用事……故弟子十人,其 二人为真人……今弟子五十四人,号真人者七, 佩银章者四,以宣命者一十六人。”E8. 这些弟 子皆玄教骨干,足见该教人数之众。再如天心 派,其代表人物雷默庵在家乡武昌一带传天心 正法,“弟子数千人”['121447;还有清微派,创始人 黄舜申有“门弟几百余人”,使”清微道法大行于 世”m];黄舜申之弟子张道贵“门下嗣法者二百 余人”。净明道在元代江南地区也拥有很多信 众,嗣教黄元吉“度弟子若干人,授净明忠孝之 教者人众不可列”['8]968。 (二)地域范围扩大。 由于金元之际的道教派别林立,加之广袤 疆域上的一统局面,更有教内i葛道持久的努力, 道教在地域上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 太一道创立,很快得到发展。萧抱珍弟子 侯元仙将太一道势力发展至河北赵州、正定一 带。二祖萧道熙掌教时,大定九年(1169)朝廷 “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 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 盛,东渐于海矣”E41859。元朝统…后,对太一道 也较为重视,“至元十一年(1274),建太一宫于 两京,命居寿居之”[14],这样就使太一道中心移 至京城。综观太一道的发展进程,其势力主要 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处。 刘德仁所创真大道始于其家乡沧州乐陵. 后徙居河北盐山,于其地传教,此后义到山东淄 川、棣州等地活动。终金之世,大道教的传播主 3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1.28 3-2006 要在河北、山东。五祖郦希成掌教时,得到元室 支持,此时真大道势力发展到河南许昌一带。 观、丹徒紫府观及茅山各道观;在浙江有杭州四 圣延祥观、开元宫,临安元清官、洞霄宫,缙云仙 都山等道观;在福建有福州冲虚宫、全州报恩光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传教至陕西。八祖岳德文 掌教时,发展较快,“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 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 者”Es]s3o。 孝观;还有成都正一宫、广西崇左中元水府承天 观、湖南潭州岳麓宫、湖北九宫山钦天瑞庆宫 等。天师道在江南各省传布的同时,亦向北方 发展,势力主要在河北及北京地区,北京的东岳 全真教的传播地域较比前二者为广。王嘉 在陕西关中传教,收效甚微,其居终南8年,仅 有两个同道和几个弟子。后赴山东文登、宁海、 庙即由张留孙买地始建,吴全节继而完成。在 北京之南数百公里的易县龙兴观,规模之大,体 莱州一带,收七大弟子。二祖马钰以关陇为活 动中心,刘处玄、丘处机掌教后,全真发展很快, 元好问云:“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 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 可破。”[151475丘处机雪山讲道后,玄风大振,四 方翕然。经过几代全真人的努力,全真宫观、弟 子遍布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等北 方地区。学者郑素春对l161年到1260年 大蒙古帝国时期的全真教所创宫观100多处有 过统计,其中陕西28处,河北26处,河南18 处。山西16处,山东l1处,甘肃1处,科布多1 处,另有4处不详L16],足见分布范围之广泛。 大元统一,道教也从政权割据时的寓于一 隅向四方适时传扬,各派或南传或北上,俨然形 成潮流。一直活跃在北方的全真教借统一之机 渡江南传,不久,其踪迹即遍布江浙闽赣。在武 当山,便有鲁大宥、汪贞常等鼎力阐扬全真教; 受此风气熏染,在苏杭一带,著名画家黄子久加 入全真教,原来南宋的所谓金丹派南宗道者,也 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17]。道教在元代还波及 到了西域,如西域词人遁贤和道士的交往甚密, 据陈垣先生考证,西域“诗人结识道士之多,罕 有若适贤之众者也”,西域人剌马当文郁干脆出 家入全真为道士,还有同为雍古部人的马节、赵 世廷,本系世家,元时转i而人道[1 8l。元代 著名道教学者陈致虚还向西南少数民族传教, 他曾遍游夜郎(今贵州岑巩县)、邛水(今贵州 穗县)、沅芷(今湖南怀化市)、辰阳(今湖南风凰 县),多为苗人聚居地[1 。可见,伴随着元朝统 一,全真道教传布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正一之名虽出于元际,但早已流布江南,复 有元帝室尊崇,其影响所及无处不在。南方其 它诸新老符萘派。有元以来,枝叶婆娑,道徒多 遍及本山周边之地,后渐与正一合流。从地域 范同上讲,除本山龙虎山所在之江西势力隆盛 外,可考者在江苏即有常熟乾元官、常州通真 370 制之全,庙产之厚实乃奇罕Ell ̄96。100。 毫无疑问,道教传播范围的拓展直接刺激 了元代道教史籍的发展。 首先,信教群体的增加为元代道教史籍提 供了更多的素材。众所周知,道教史籍的记述 对象主要是教内广大信众,因此,信教群体增加 是教派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道教史籍发展的 前提条件之一;道教史籍源源不断的素材皆以 此为依托。例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收 34人,《金莲正宗记》收24人,《终南山祖庭仙 真内传》收37人,皆以全真教徒为主;《终南山 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在原《楼观先师传》的基 础上又增加全真高道尹志平、李志柔传记;《甘 水仙源录》收50余人之传记、碑文、祭文等,亦 记述全真高道事迹。有关全真高道的历史文献 如此集中地涌现,与全真教在当时迅猛发展,全 真教徒遍布天下是有直接关系的。此外, 茅山 志》、《洞霄图志》、《武当福地总真集》、《龙虎山 志》等道教山志都不同程度记述了有关元代道 教人物的事迹、题咏或与之相关的风物、景观, 这些都是以元代信教人群的增加为基础的。 其次,元代道教在地域范围上的拓展,扩大 了元代道教史籍编纂队伍。两宋及金前期,道 教史籍的编纂亦甚繁荣。但有碍于地界狭小,编 纂队伍只集中在或南或北之一隅。大元统一, 编纂群体悉数涵纳在同一广阔疆域内,对撰述 道教史籍的巨大推动可以想见。粗略说来,《清 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乃蜀地道士所为,《终 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太华西夷志》、《甘水仙源 录》等大部分全真教史籍编纂于陕西地区,《长 春真人西游记》、《玄风庆会录》等问世于大都, 东南地区有《茅山志》、《天台山志》、《洞霄图 志》、《仙都志》、《玄品录》等著述,江西地区有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龙虎山志》,湖北地区有 《武 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足见著 者分布之广。此等局面是以往时代难以达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而《古楼观紫云衍庆集》、《终南山说经台历 代真仙碑记》是茅山道士朱象先到陕西游历时 撰述的,《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的材料由浙江 四明山道士毛永贞提供。并由其弟子薛役夫携 入京师,再由大都的危素、曾坚编撰。若在割据 时代,这种情形未见轻易出现。 再次,道教传播范同的拓展有利于道教史 籍的传播。出于白神其教的意识及道术口授心 传的传统,一些道教经典确有秘而不宣的现象, 但道教史籍以记载历4- ̄4,1I真及其事迹为主,目 的是向世人宣传神仙实有、神仙可学的理念,同 时为修道者提供崇拜的样板,所以道教中人十 分乐于着力宣传。而道教长足发展无疑带动了 道教史籍的传播。尤其是一些较为通俗的插图 本,如《玄风庆会图》、《新编连相搜神广记》、《金 莲正宗仙源像传》、《玄元十子图》等,在民间传 播更广。而像《龙虎山志》、《茅山志》等著述则 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广泛。 总之,道教传播范嗣的拓展,对元代道教史 籍的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没有元代道教的发 展,元代道教史籍的繁荣亦为无源之水。 三、道教史家的高素质 提升了道教史籍的质量 道教史籍毕竟要由人来完成,即使种种客 观条件均至最佳,倘无优秀编创人员,道教史籍 仍无快速发展之可能。而元代繁荣的文化及道 教的迅猛发展已经孕育出一批堪当大任的创作 群体。他们的存在是元代拥有高质量道教史籍 的基础。为了便于表述,此处不妨称这些人为 道教史家。元代道教史家有如下特点。 (一)植根道教,会通儒释。 金元时期的道教在教派和教义等方面出现 了大范围整合,这种整合一方面体现在道教内 部各个派别之问,另一方面体现在道教与儒释 之间 因而,时代要求元代的道教史家必然是 以道为主、融通三教的。考察元代的道教史家, 这一特征异常明显;这种兼容的思想直接融人 了他们的作品中。 元代著名内丹理论学者陈致虚,称得上是 南北宗的总结者。其内丹理论,具有融合南北 宗和佛道思想的特点,对全真教南北二宗之趋 同起过推动作用。他的《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 志》、《上阳子金丹大耍仙派》等著作,虽非专论 内丹义理之书,但所叙金丹派列仙简迹,皆能总 2006.3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结三教一家之理。亦反映陈致虚所谓“道统”思 想。陈致虚在他的著作中一直强调:“_二教一 家,实无二道。其分彼我者,乃是一个盲人鞭骑 瞎马而与人较胜负,岂不为明眼底所呋?”[zo] 又云:“天下无二道也…… 教之道一者也,圣 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 道则云澄其心而神自清,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 已。”[20]56所以,释之佛法,儒之仁义,道之金丹, 三者名殊而道同。再如对校勘 元道藏》有功于 后世的秦志安,更是以兼通三教著称 据元好 问云:志安自早岁趣尚高雅,三举进士不中,贞 佑初避乱南渡;正大中,志安年已四十,遂置家 产不问,放浪嵩少间;喜读黄老方外书,先习佛 学,后从道游[15]删。如此丰富的阅历,恰恰成 就了其广博的知识。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是 现存最早的全真教史著作,书中的很多结论勘 称灼见。该书虽只是记述全真十四祖师事迹, 但倡导三教合一的内容从一而终。还有对搜集 整理全真敦史贡献颇大的李道谦,经他编纂著 述的道教史籍就有《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 真内传》、 甘水仙源录》等多种。李道谦“终身 未尝废书不观,经史百家,靡不周览”;“盖公本 儒家子,能读六经。及入道者门,辅之以清净性 命之学,故蓄之胸臆者义理精深”[21]714。其他 如全真教第七代掌教宗师李志常、净明道集大 成者黄元吉及其弟子徐慧、清微派主要传人黄 舜申等人对三教教义的理解皆甚有心得,更为 重要的是这些高道一方面利用他们与官方接触 频繁的机会阐发教义,弘扬教旨;同时也著书立 说,承担记录历史的任务,最终促进道教文化的 传播。 (二)学养深厚,长于表述。 魏晋以后,道教在传教理念上较为保守,曾 经一味盯住上层社会。使本来土生土长、适于中 国人口味这一天然优势荡然无存,这或许是道 教总体上“输给”佛教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 外来佛教既能向上层社会提供精致高深的理 论,又适时推出通俗廉价之教义,使其在争取信 徒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宋元道教试图扭转 这一局面,并取得了成效。 深厚的学术功底实为理解教义、准确把握 教理的前提;以通畅优美的语言表述教义是道 教下层化的要求。元代道教学者适应了此等要 求,道教史家也在其列,其中不乏学养深厚、诗 文俱佳之士。这方面全真教学者较为突出,正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ocial Science Vo!.28 3-ZOO6 如王国维所云:“考全真之为道,本兼儒释,自重 阳以下,丹阳、长春并善诗颂,志常尤文采斐 然。”[22]姚从吾先生亦云:“长春于道经无所不 读,儒书、梵典亦号博览,属文。长于诗词;著诗 歌、杂说、书简、语录,近数千首。是为《硌溪 集》、《鸣道集》。又与李志常合著《西游记》,均 行于世。”E2a]再如著名茅山道士张雨,多才多 艺,能诗文,善书,工画,尤以诗享誉元末文坛。 张雨著述丰富,其所著道教史籍《茅山志》、《玄 品录》,可视为典范。再如邓牧与道士孟宗宝合 著的《大涤洞天记》,文字平易直白。叙述平缓, 将杭州大涤山的山山水水、历史沿革、宫观建制 等内容表述得清晰明白。复如《历世真仙体道 通鉴》著者赵道一,生平虽不可考,但其总共64 卷的大书已证明其学识与见地 在所有传世仙 传著作中,《仙鉴》不仅篇幅独占鳌头,且以翔实 著称。其赞语更是品评古今,纵横捭阖,时有惊 世之论。邓光荐牦序言中称其“编纂详,考订 核,可谓仙之董狐矣”[12 ’,恐非溢美之词。至 于苗善时撰《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7卷、张辂纂 集补撰《太华希夷志》2卷、禄昭闻撰《凝阳董真 人遇仙记》1卷等故事性极强,语苦通俗流畅,更 间或以直白的诗词,为点睛之用,其中蕴涵的道 教宗旨便在潜移默化间为民间接受。 (三)潜心向道.终身弘教。 意欲使仙道理论得到社会的广泛接收,“弘 道”便成为道徒必做之事,所谓“学道之难,大要 有三,一日悟理,二日弘教,三|寸付畀”L1o]7 ,足 见弘教之重要。元代道教史家在研习教理、孜 孜以求的同时,于弘教方面颇有佳绩。例如李 志常,为全真一代宗师,掌教18年,其“历事三 朝,荐承恩顾”[10jⅢ4,使全真得到朝廷大力支持; 又延纳了许多失意、避乱的士人,“时河南新附, 士大夫之流寓于燕者,往往窜名道籍,公委曲招 延,饭于斋堂,日数十人”[10 。这对全真教在 士人阶层传播,扩大全真教影响力有深远意义。 李志常掌教期间,全真教“价重一时,可谓成全光 大矣!”[4]69 其它如《净明忠孝全书》的编集者黄 元吉为净明嗣教,毕生以阐扬刘玉净明学说为己 任;《金莲正宗记》著者秦志安全权负责刊刻《大 元玄都宝藏》,于弘道大业,功莫大焉。 不论修仙理沧如何发展,仙真的内涵有何 变化,修道成仙一直是道教中人矢志不渝的追 求目标。以往仙真事迹是求道者的楷模,通过 记述先圣真人事迹让习道者了解其梗概则是弘 372 道的绝好方式。正如《启圣嘉庆图》序中所云: “高弟唐中一、刘中和继承师志,思惟《玄帝实 录》流布未广,作《嘉庆图》,形诸有相,而叙其 事,自初至终,至为周悉,募工锓梓以传于世,俾 观者相以明其事;因事以知其灵,则皆起诚敬而 坚向善之心,渐可近于道矣。”道教中人历来将 编撰道教史籍视为潜心向道、弘扬大道的表现。 元代道教史家继承了这一教内传统,几乎所有 作品,都融入了作者对道教仙真的敬仰与渴望。 李道谦编《甘水似I源录》便有“庶使向上诸师仙 功道行不离几席之上,得以观览者焉”Do]72 ̄之 目的。为弘扬本教而修史,对教内人士而言可 谓分内之事,而客观上为世俗学人存留了诸多 道史文献,便是有功于世了。 (四)交游广泛。阅历丰富。 道教史家的社会阅历及交游范围无疑也是 影响到道教史籍质量的因素之一。元代道教史 家有不少于教内任要职,因公事之缘,形成相当 广泛的社交群体;也有的虽于教内外未兼职事, 但长于诗文书画,同样交友甚多。 李道谦在全真教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有过 多方面贡献。他在整理本教早期史料、管理教 内事务、协调全真道与当时社会中官民之关系、 修建道教宫观、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成绩 都很突出。李道谦早年即随其师于志道勤勉弘 道,结识不少教内高道,自蒙哥汗元年(1251)起 代理重阳宫提点,奉李志常命操办重阳宫设醮 事。办事周全妥当,深得道众佩服,以后历任道 门要职。李道谦与当时有声望的与著名学 者交往频繁,曾任集贤学士嘉议大夫的宋渤云: “往时先辈如紫阳杨先生奂,雷斋姚公枢,翰长 永年王公磐,左山商公挺,公皆从之翱翔,为方 外友。许可之文,见于往还篇中。”I.21]710李道谦 请他们撰写全真碑文,借其社会影响以弘扬全 真道教。这些碑铭成为 甘水仙源录》、 七真年 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的素材,史料价值 很高。 张雨交游颇广,从其作品集里收录的酬赠 诗作看出,其与吴全节、王寿衍、薛玄曦等玄教 大宗师关系最为密切。与其他社会名流也交往 频繁。明朝刘基在《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中 云其随师人觐京师,以其才华折服著名诗人范 德机,“繇是外史名震京中。一时贤士大夫若浦 城杨仲弘、四明袁伯长、蜀郡虞伯生,争与为友, 愿留之京师”。明代姚绶《句曲外史小传》亦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雨在京时“浦城杨仲弘、清江范德机、金华黄 晋卿、吴兴赵仲穆交甚善”。延至张雨归茅山 时,“与会稽王山农、上清薛玄卿、章心远、龙翔 毛伯圭辈相友善,多文字酬酢”。可以肯定,丰 富的阅历加上广泛的交际,对其著《茅山志》《玄 品录》等道教史籍帮助很大。 以上,我们对元代道教史籍发展的背景作 了简要分析,至此,可以做如是说:元代道教史 籍之繁荣虽有道教史籍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性,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元代道教的鼎盛所 带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忽视。q 参考文献: [1]陈铭硅.长春道教源流[M]//严一萍.道教研究资 料:第二辑.台北:艺文印书馆,口_二 1974:1-2. I二l [2]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M].北京:阳 f=I 科学出版 们朝 社,1958:序3—4. [3]朱象先.古楼观紫云衍庆集[M]//道藏:第19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青 籍出版社.】988:555. [4]王恽.秋涧集[M]//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 f{J版社,1988. [5]王矗.重阳全真集[M]//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 出版社,上海 L海‘};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l988:693. [6]王嘉.金关乇锁诀[M]//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 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802. [7]晋真人.晋真人语录[M]//道藏:第23册.北京:文 物出版社..L.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 籍H{版 礼,1988;697. [8]虞集.道园学古录[M],//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 [9]王若虚.滹南集[M]//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 2006.3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物 版社,1988:839+ 李道谦.甘水fIlI源录[Mll,/道臧: 1 9 n}}.北京:文 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J .天津: 津 籍卅版 社,1988. 张继禹.天师道史略[M].北京:f匕l义…版什.199().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 lM /道艘:第5肼.北 京:文物f{I版计,上海:I 海恬JJi,天津:天津 籍 出版社,1 988. 陈采.清微仙谱[M]/, 道藏:第0册.此糸:文物m 版社,上海:上海f5店,天津:天津r ‘籍卅版什, 1 988:332. 宋濂.等.元I卫[M].北京:【 拈J .1976:4530. 元好问.遗山集[M]//陈垣.进家 略.北京:文 物出版社,1 988. 郑索春.全真数与大蒙 。帝宁i=M].台北:学 口 书局,1987:1_二j 口 39. 刀 牟钟攥,等.道教通沧胡 妇 …-枨论遵家学晚[M1f=I ]朝 .济 南:齐鲁书社,1991:533.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 [M J._I:海.-L海古籍}fJ版 }十。20oo:4o ̄54. 曾传辉.冗代参同学rMJ.此京: 教爻化m版什. 2004:48. 陈致虚一 日子金片人要[M]//通藏:第21册.北 京:文物fIJ版社,上海:ll 。海书 .火津:火津。 籍 H{版_}十,1988. 宋渤.玄明文靖夭乐真人拿公道¨销rM]//陈垣. 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H{版社.1【{88. 王同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注『M 一 严-萍.道教研 究资料:第二辑.台北: 文印 馆.1974:序. 姚从吾.元丘处}JL ̄F谱[一M /眺从 东北止论 丛.台北:俞湾正【f1=}s局.1959:25(/. 责任编辑:仇海燕 373 n 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