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6 2015 论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张雅丽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社会全面受到佛教的影响。从“褒衣博带”的时代风尚以及 服饰纹样和配饰等方面分析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6—0100—03 作者简介:张雅丽(199()一),女,安徽蚌埠人。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119)1h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5-03—20 人类文明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 碑,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佛教“用 高深精致的哲理去俘虏知识界,又用权设方便的形 象说教去俘虏下层民众,因而影响迅速扩展”…。此时 中国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下至市井乡里、黎民 而人类的出现与文明的初萌相比却有着更为久远的 历史。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类文 明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祖先同大自然长 期的生存斗争中逐渐产生发展而来。中国古代的各 族人民以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匠心,共同创造了具 有“桑麻之国”美称的中华服饰文明。 中华服饰承载了中国这个千年古国的视觉体 验,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的吸收着各种不同的文化 因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衣冠大国。服饰能反映 不同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同 一百姓,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两汉之 际佛教开始传人中原,但是因其羽翼未丰,在两汉时 期还只是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附庸。自公元220 年曹丕篡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这一时 期基本处于分裂动乱的状态,由于各族统治者在这 一时期有意识提倡意识形态上佛教与玄学、儒学的 结合,使佛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超过了土生土长的 中国道教,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也会 通过服饰反映出来。中国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 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展现出与之前 迥然不同的风格与气度,在服饰文化方面,魏晋南北 朝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魏晋时期,在北方,寺院有3万所,僧尼有200 多万。在南方,佛教发展也不遑多让。诗人杜牧在《江 南春》有这样的描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南朝由于佛法昌盛,皇帝大多崇尚佛教而造 寺塔,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也颇旺。梁武帝萧衍 从公元4世纪到6世纪,古代中国处于纷乱的 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民族问的战役和民族大迁徙 促使胡、汉杂居,南北文化不断融汇相交,来自北方 时期,曾定佛教为“国教”,仅都城健康城就有寺院 500余所,僧尼10多万。这一时期,两行求经的人数 的游牧民族和外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互 相碰撞与影响,使服饰逐渐改变传统,趋于融合。《抱 增多,大量佛经被翻译进入中土。据统计,这一时期 共译出佛经1000多部,3437卷。当时有名僧佛图澄、 朴了・讥惑篇》说:“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 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 鸠摩罗什、释道安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参与到国家 大事的决策中去。印度高僧菩提流支、昙摩流支、佛 陀扇多、勒拿摩提等在永宁寺、白马寺翻译佛经,为 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经籍。 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在这 诸多因素中,来自西方的佛教给战乱中的中国人民 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带来了新的审美观,使得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带有佛教的色彩和气息。 一二、佛教与魏晋时期的服饰 (一)“褒衣博带”的时代风尚 褒衣博带的佛像是外来佛教融人中国本土的文 化印记。 魏晋时期男子服装中以长衫最有时代特色,而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 命色彩的一个时代,是中国美学思潮大转折的关键”¨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 衫较之于袍,其区别最大的就是其宽大敞袖的特点。 《晋书・五行志》:“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 产生变化。《晋书・舆服志》记载,把裤定为“车驾亲戎 中外戒严之服”,天子和百姓都可以穿。如此,可以看 出佛像日益汉化、平民化、民族化。另外,南朝齐永明 放,舆台成俗”。《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士大夫皆尚 褒衣博带,大冠高履。”衣裾衣袖之大在《宋书・周郎 传》描绘为“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二;一裾之长,可分 为二。”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唐 八年成都西安路菩萨像出现菩萨顶作双髻形象,这 无疑是魏晋时期中国境内佛像所特有的。 (二)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异域元素 1.“曹衣出水”的独特样式 文化的交流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曹衣出水的佛 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汉书》:“褒,大裾也。言着褒大 之衣、广博之带也。”“裾”可比作衣服的衣袖或者前襟, “褒衣”可认为是大袖或宽襟的衣服,“博带”是用来 束腰的宽大的束带。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竹林七贤 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刻画了竹林七贤喝酒论道的场景, 其中的文人雅士穿的衣服既不是西汉以前的深衣, 也不是东汉以后的袍子而是以褒衣博带为特点的衫 像则是中国的服饰文化吸收了西域的审美元素而产 生的。“曹衣出水”是中国绘画中的术语,是曹仲达创 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曹仲达在北 齐为官,曾任朝散大夫,有文献记载说他善画佛画, 所做佛画样式,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吴道子 的吴家样、张僧繇的张家样、周叻的周家样并列,对 佛教绘画和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北宋郭若虚《图画 子。竹林七贤对这种衣衫的喜爱,或许同他们长期服 食五石散,需要散热且防止紧身衣物磨破肌肤有关。 另一方面,他们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不拘礼法,明显 是这一时期士人抵抗儒家思想,追求思想自由的表现。 见闻志》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 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日 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 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日:‘吴带当风,曹衣出 佛教进入中国后,南北朝时期的这种褒衣博带 式服饰风格也渗透到了外来佛教的佛像中。我国早 期佛像服饰主要有三种:右袒式、通肩式和褒衣博带 式。前两种装束是随着印度佛教传人本土,而褒衣博 带式装束则是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汉化”了的产物。 这一时期的佛衣胸系宽大的束带、系结下垂飘逸、外 披袈裟。在麦积山、龙门、敦煌等多处石窟中,这种 水”’。曹仲达的作品没有完整流传下来,但是我们还 是从一些遗址中找到了端倪。1996年l0月在山东青 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 ,据推 断年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其佛衣就体现了画史 “褒衣博带式”佛教造像多处可见,随着龙门石窟开 凿以后,这种装束的佛像成了中国石窟造像中的主 流形象。 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还有位于山西省天龙山 的石雕,雕像身着轻纱式袈裟,贴体透肌,衣纹如水 波,明显看出与传统褒衣博带式有所不同。 曹仲达来自西域,作品受到印度佛教中衣服密 纹竖褶的影响,这种衣纹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薄衣 贴体”。实际上这是一种深受希腊、古印度影响的艺 现藏于日本文化厅的纹带佛兽镜上的佛像内衣 于腹部处系带,外边佛衣下垂,外披帛带,自右肩下 垂到胸腹间,又从左臂肘问下垂。这些均为褒衣博带 佛衣的特征之一。阮荣春先生对此予以考证,认为这 术手法。希腊浮雕《维纳斯的诞生》,女神维纳斯从爱 琴海水中踏水而出,花神、风神迎于左右。三人的衣 服都呈薄衣贴体式。古希腊还有很多类似的雕刻。这 块魏晋年问吴地的铜镜,其佛像装束即为褒衣博带 服饰的雏形 3]。 《宋书・卷九十三》记载:“中土自汉世始有佛像 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颇亦参焉”。张彦远《历代名 种薄薄的衣裙似乎更能展示女神们丰腴的体态和柔 美的身姿。古印度的笈多时期秣苋罗造像、犍陀罗 画记》载:“后晋明帝、卫协皆善画像,未尽其妙,洎戴 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释氏,范金赋彩,辄有楷模。” 《祗园布施》和《佛说法》造像、犍陀罗2、3世纪七佛 一菩萨造像等皆是轻薄的衣衫带着细细的褶皱。如 2.服饰纹样及配饰中的异域风格 戴逵,被认为是中国式佛像开拓者。褒衣博带、秀骨 清像、衣襞覆坛等特征的佛教造像正是在戴氏父子 手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此看出曹氏画像有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 中国服饰文化不仅限于衣服的风格、色彩上,而 是深入地渗透在衣服的纹样,更甚于表现在妆饰的 丰富多彩之中。魏晋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异域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式佛像造型,还有一些 非标准佛像的存在。而这些非标准佛像的着衣样式 也能看到“汉化”的痕迹。位于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 摩崖浮雕造像被认为是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的造像 文化逐渐在人们的衣服纹饰中展现出来,给中国本 土服饰赋予了独特的时代气息和异族风采。 (1)纹样。忍冬纹——忍冬是一种植物,蔓生,也 称“金银花”、“金银藤”,因其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 称。在佛教上忍冬被比喻为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 生。学术界大多人认为,忍冬纹源自印度,南北朝时 群。其中编号X61的一尊立像上身着“通肩式”袈裟, 而下身则着长裤 ]。历来佛像下身都是以裙装的形象 出现。襦裤在东汉时期成为男子的常服,即便如此封 建贵族也会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到了晋时,这种传统 期,忍冬纹被广泛使用,“盛极一时”。今天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所藏的薪疆吐鲁番阿斯塔纳307号 的装饰风格。 (2)妆饰。在妆饰中,最有佛教特色的大致是“螺 北朝墓出土了菱格忍冬纹绮,花纹单位长5厘米,宽 2.2厘米。服饰上忍冬的形象以其反复和藤蔓的缠绕 来衔接,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忍冬纹有时 也会做衣服的边缘装饰,以体现衣服的立体感。 髻”。“螺髻”就是佛头顶之髻,因像螺丝一样盘旋着故 称,释迦牟尼的头发就是螺旋的。自居易在《绣阿弥佛 赞》写到:“金身螺髻,玉毫绀目”。传说,佛发多作绀 青色(个人理解为青中带紫),长一丈二,向右盘旋,作 成螺形。因此,北朝时期,不少人把头发梳成各种螺式 髻。麦积山塑像、河南龙门、巩县北魏、北齐石刻进香 莲花纹——莲花纹饰是我国出现比较早的传统 装饰纹饰之一。随着佛教传人我国,莲花便作为佛教 标志被赋予“净土”之意,象征着“纯洁”,寓意着“吉 人宫廷妇女头上及 匕齐校书图》女侍即有各式螺髻 】。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其社会势 力、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更大的进步,在政治上也取得 前所未有的地位。在艺术思想方面,佛教艺术位居首 要地位,这与佛教作为重要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从而使得佛教审美深入到社会现实中,使得服饰文 祥”。莲花造型因此在佛像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 材。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盛行。 莲花的构造体现出“春华秋实”的特点,被人们附会 出繁衍子息的生育含义,因代表了多子多孙的美好 愿望而广受欢迎。人们更是依照佛教“太子莲华经” 创作出“童子戏莲”的图案,应用到民间服饰上。 天王化生纹——这种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 “天王”字样三部分组成,依照佛教,凡人如能苦心修 养,死后能化生成佛 ]。它是佛教因素与中国传统吉 祥铭文结合的产物。 化在这一时期带有独特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气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关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908. 圣树纹——是将树形简化成类似一张叶子正视 状的形状,具有古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征,后至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圣树成为真主神 圣品格的象征l6。 [3】阮荣春.论“褒衣博带式”佛像的产生[J】.东南文化,1992(1). [4]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26. [5]华梅.服饰与中国zL4E[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黄能馥,乔巧玲.衣冠天下:中国服装图史【M].北京:中华书 局,2009:217.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织绣图案,如“串花纹毛织 物”、“兽王锦”、“忍冬纹毛织物”、“对鸟对兽纹绮” 【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I.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等,都是吸收了波斯萨珊朝及其他异域国家与民族 (编辑:张齐) (上接第92页) 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弊病,米芾提出了“人人”的批评 方式,要求在书法批评的时候,能够深入到作品和作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者的个性人格中去,做具体的分析,不做空泛之谈。 米芾的这种批评观是建立在他的创作和审美观上 的。在长期的书法实践过程中,米芾形成了自己的审 [2]黄映恺.文本细读:书法批评的另一种可能fJ】.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2010(1). [3]米芾.宝晋灵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275. [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美品位和批评眼光,其提出的“人人”的批评方式和 总结的书法创作规律具有理论上的开拓作用,对后 人论书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编辑: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