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自考(美学)-试卷2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全国自考(美学)-试卷2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美学的核心方法是 ( ) (分数:2.00) A.哲学方法 √ B.心理学方法 C.文艺理论方法 D.考古学法

解析:解析: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2.下列属于高级审美意识的是 ( ) (分数:2.00)

A.由性选择所萌发和产生的单纯肯定人体某些生理特征的自然尺度向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尺度转变的意识

B.悲剧意识 √

C.在生成领域中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转变的意识 D.对许多人工制品的超实用装饰的意识

解析:解析: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 3.审美活动的存在,为审美主体和以下哪个选项提供了现实依据 ( ) (分数:2.00) A.审美客体 B.审美对象 √ C.审美现象 D.审美意识

解析:解析: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所谓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因此,离开现实的审美活动,无论是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还是讨论审美对象的本质,都只能是一种抽象的缺乏现实内容的纯理论思辨而已。

4.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 ( ) (分数:2.00) A.认识活动 B.祭祀活动 C.物质生产活动 √ D.审美活动

解析:解析:我们讲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实际上是讲审美活动在人类所有活动中的地位问题。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上,处于不断的生活实践之中。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础性的实践活动,但不是全部,而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的特点的是 ( ) (分数:2.00) A.超越性的 B.自由的 C.应然的 D.可感的 √

解析:解析:审美活动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6.最早奠定巫术说的理论基础的是 ( ) (分数:2.00) A.弗雷泽 B.席勒 C.泰勒 √ D.博克

解析:解析: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在其著名的《金枝》一书中,则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7.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并举“崇高”和 ( ) (分数:2.00) A.优美 √ B.悲剧 C.丑 D.喜剧

解析:解析: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他说:“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8.在近代,突破文献解释范围,把解释学发展成一种研究一切对话中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科学,使解释学成了一切文本解释的基础的是 ( ) (分数:2.00) A.施莱尔马赫 √ B.柏格森 C.胡塞尔

D.鲁道夫.马克瑞尔

解析:解析:解释学最初只是一门解释《圣经》的学问,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逐渐发展为一种文献学的方法论,从《圣经》解释扩展到了对一切历史文献的研究。在近代,施莱尔马赫突破了文献解释的范围,把解释学发展成了一种研究一切对话中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科学,使解释学成了一切文本解释的基础。

9.直到近代,与优美并举的审美形态是 ( ) (分数:2.00) A.崇高 √ B.威严 C.美 D.荒谬

解析:解析:直至近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 10.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 ( ) (分数:2.00) A.快感 √ B.伤感 C.愤慨 D.激昂

解析:解析: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11.导致解释学“本体论转折”的是 ( ) (分数:2.00) A.狄尔泰

B.彭立勋 C.海德格尔 √ D.伽达默尔

解析:解析:海德格尔从自己的存在论现象学立场出发,对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从而导致了所谓解释学的 “本体论转折”。之所以把这种改造称为“本体论转折”,是因为狄尔泰的解释学思想根本上仍然属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范畴。 12.“睹物思人”、“爱屋及乌”说的是 ( ) (分数:2.00) A.创造想象 B.接近联想 √ C.类似联想 D.对比联想

解析:解析: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的会从其中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13.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 ( ) (分数:2.00)

A.必须是人工制品 √ B.必须是精神产品 C.必须有实用价值 D.必须有自然属性

解析:解析:换言之,“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14.艺术结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依赖于 ( ) (分数:2.00)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解析:解析: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是引导审美主体进入真正殿堂的第一步,也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 15.荣格认为艺术起源于 ( ) (分数:2.00) A.模仿 B.游戏

C.集体无意识 √ D.符号

解析:解析: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艺术,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16.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最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从而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的是( ) (分数:2.00) A.建筑 B.绘画 √ C.雕塑 D.摄影

解析:解析: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绘画最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从而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17.提出要求戏剧必须做到时间、地点、时间的严格统一的“三一律”的是 ( ) (分数:2.00) A.布瓦洛 √

B.黑格尔 C.亚里士多德 D.克罗齐

解析:解析: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发现了戏剧艺术的特征,他的思想在近代还被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概括成了所谓的“三一律”,即要求戏剧必须做到时间、地点、事件的严格统一。 18.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是以下哪个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 ( ) (分数:2.00) A.动态 B.静态 √ C.静止 D.运动

解析:解析:但无论如何,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这应该看做是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19.蔡元培1901年用到了“美育”的概念是在 ( ) (分数:2.00) A.《美育与人生》 B.《教育世界》 C.《哲学总论》 √ D.《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解析:解析: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的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20.在儒家看来,美育的目的在于让人精神上获得 ( ) (分数:2.00) A.潇洒 B.自由 C.放松 D.解放 √

解析:解析:在儒家看来,美育的目的,乃在于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

21.艺术活动的三个环节是 ( ) (分数:2.00) A.艺术创造 √ B.艺术填补 C.艺术作品 √ D.艺术接受 √ E.艺术补偿

解析:解析:艺术与艺术品是两个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艺术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22.把直观看成是最高理性能力的有 ( ) (分数:2.00) A.尼采 B.柏拉图 √ C.笛卡尔 √ D.斯宾诺莎 √ E.叔本华

解析:解析:西方传统思想总是把认识能力划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形式,并且认为理性高于感性,只有理性才是把握真理的主导方式。

23.下列选项中,从艺术起源角度对艺术进行定义的是 ( ) (分数:2.00) A.模仿说 B.游戏说 √ C.集体无意识说 √ D.符号说 E.娱乐说

解析:解析: 从艺术起源角度出发,艺术的定义可以分为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集体无意识说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4.以下句子体现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的是 ( ) (分数:2.00)

A.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B.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C.物色之动,心也摇焉 √

D.人禀七情,应斯敢,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 E.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解析:意象的孕育,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此时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不是反映与被反映,模仿与被模仿,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A是孕育“神思”的最佳状态,E是写景的句子,不存在情感激荡。 25.所谓完美的人,是指 ( ) (分数:2.00)

A.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 √ B.既有理智又有情感 √

C.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 D.既有独立价值又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 E.既提高生活的情趣,又有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解析:解析: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

三、 名词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

26.集体无意识说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解析: 27.意象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意象是一种心里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 解析: 28.灵感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解析: 29.寓教于乐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更具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解析:

四、 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

30.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建筑艺术一定要依赖物质材料,为了符合建筑目的的要求,也出于审美的需要,建筑艺术家自然也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较有艺术表现力的材料。各种建筑材料都经常使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作为材料,既是为了发挥这种材料坚固耐用的特性,也是由于它们具有美丽的花纹和光华的表面。建筑的形式结构。物质材料要想真正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还必须使它们之间的排列关系符合艺术作品的结构规律,优秀的建筑艺术总是能够使材料的排列显示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由于建筑艺术一般都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关系常常对建筑艺术构成一种约束和局限,要求艺术家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对自己的艺术构思做出调整。) 解析:

31.自我调节审美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有目的的和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审美从根本上讲是有目的的,但这个目的人们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却很少意识到,而且也没必要认识到,有明确目的的审美虽然价值很大,但它毕竟是不太普遍的事,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审美的。 (2)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意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往往与对象所包含的美的程度以及对象的知名度有关。) 解析:

32.请回答审美理解具有的特点。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审美经验中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普遍性,因此要保持对象的完整性。其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解析:

3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主体要选择怎样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与之建立怎样的审美关系,都是与他的审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对象才会被纳入到审美活动中来,否则就难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活动虽然直接诉诸人们的情感

而不是意志,因而不会直接导致主体的实践性行为。但由于情感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它却可以使主体所获得的信念变得空前的坚定,使其对于信念的追求变得无比热烈。) 解析:

34.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与审美趣味的差别。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以饮食为例,它可能完全是由主体的生理条件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谈论所谓趣味的高低与好坏。而审美趣味则不同。由于审美经验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审美感受所显示的是感觉的社会本质,因此,审美趣味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当然,即使是审美趣味也具有无可置疑的个体性,这是由审美经验的感性特征所决定的。但毕竟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必然会要求主体的判断和评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否则,审美活动就成为主观任意的行为了。) 解析:

五、 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

35.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那么,它的意象重建就是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重建。而每个不同的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示出来。 (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只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架,需要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 解析:

36.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它们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 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审美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