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琴 08文秘单招 31号
【摘要】:有人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概括为类型化、性格化和心理化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小说变化演进和成熟繁荣的历史轨迹。早期汉魏六朝小说,“初陈梗概”,其人物形象过于简略,类型化用笔始见端倪。至于史传中的人物,唐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中的人物,也多属于类型化的,艺术典型要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应有自已的特殊性,概括性与特殊性结合得愈完美,它就愈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类型化 艺术典型 性格化 人物形象塑造 周瑜 人物性格 典型性
所谓类型性艺术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形象有一个主要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艺术形象的主要特征及其他性格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但反复表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中。就《三国演义》来说,小说中的风云英雄人物,常常使人们感觉到有股神话的色彩,他们的智能达到了超人的境界,使人可敬可佩,正如英雄人物诸葛亮,他就是类型性艺术的一种典型,他给人以超群绝伦的楷模范式,具有一种出尘脱俗的所谓“超验之美”。类型化的艺术典型多置根于历史的深沉之中,性格化艺术典型则必须置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类型化是从故事的叙述中展现人物风貌,性格化则是从生活矛盾中以描写人物神采。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结构总是以叙述故事为主,有头有尾,故事性很强。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仅擅长于叙事,而且擅长于写人。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显著特征,舍弃性格中次要的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等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的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所要谈谈的就是心地狭窄的周瑜。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孔明的才智超过自己时,便想方设法谋害孔明,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孔明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孔明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然后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周瑜、孔明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孔明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因为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能力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庐的孔明。 历史上的周瑜心胸一点而也不狭窄,人缘也挺好。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原先常欺负周瑜,周瑜总不计较,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且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
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
那为什么雄姿英发、功勋卓著的周瑜?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成了心胸狭窄、专与孔明作对最后被孔明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的因素。从文艺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孔明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孔明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后只是在智激孙权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到刘备去世之后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时。而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脉络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的,孔明又是小说着力塑造的重点人物,孔明出山之后就遇到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如果不突出显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而要显示他的才能历史又毫无依据,于是就大加虚构,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周瑜作为对立面,作为表现孔明智慧才能的陪衬。因为只有把周瑜压下去,孔明在赤壁之战中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看来,历史上的周瑜和小说里的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我们大家不要盲目的去相信小说,小说里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很多人开了《三国演义》之后,对孔明大加赞赏,其实,周瑜在才能上是比孔明高出许多的,只不过小说的作者罗贯中可能心里更喜欢孔明一些,所以就把周瑜给丑化了,他在人们心中也就没有了好印象。我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查资料的时间,让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留存在我们心间。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中华名族现在要复兴,就应彻底根除存于人身上的嫉妒。历史的教训应该牢记。我们要摒弃“既生瑜,何生亮”的念头,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国家大业才能重振。
参考文献:《三国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
《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