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1期 干 旱 气 象 Vo1.28 No.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March,2010 文章编号:1006—7639(2010)一O1—0065—06 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分析 刘 佳,王 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选取四川省的一次暴雨个例分析研究大气中对流活动和重力波的相互内在联系。针对这次 暴雨过程,采用MICAPS探空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并且结合天气学分析以及重力波指数的分析方法 对暴雨的形成原因和重力波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波与暴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重力波 引导了暴雨的发展;非线性平衡方程对于诊断大幅度的重力波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暴雨;重力波;理查逊数;非线性平衡方程 中图分类号:P458.1 21.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和有明显的非零值(~10 S ),那么非线性平衡方 程(NBE)可以用来诊断有无可能产生大振幅的中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_】-2]:中尺度重力波常和雨 尺度重力波 。 带、飑线、强雹暴和暴雪等强天气相伴;对流、密度脉 本文利用MICAPS探空资料,通过分析理查逊 动(加速锋)、地转适应、地形强迫等是大振幅中尺 数和非线性平衡方程,进行重力波与暴雨关系的研 度重力波产生的重要机制和波能来源。Stobie等 J 究,并找出重力波与四川地区暴雨的关系,对四川地 分析了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一次强风暴,发现这些风 区暴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对2009年7 暴的分布及移动与重力波明显相关;Uccellini等 J 月30日至8月1日四川省的一次降水过程,给出个 通过对重力波的研究,发现它们对降水强度和分布 例分析。 有明显影响。Miles 和Howard 研究了切变气流 的稳定性,指出当风的垂直切变比较强,使得理查逊 1 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数(Ri)<1/4,并且存在临界层,切变气流对扰动是 2009年7月30日至8月1日四川省境内有一 不稳定的。发生切变不稳定时波动从平均气流中吸 次强降水过程。7月30日20时至31日07时雨量 取能量。并且大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重力波经常出 统计:强降雨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广元、绵 现在有逆温层和不稳定层,以及有明显的风速垂直 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自贡、资阳、凉山等 切变的天气背景下。一般来说,理查逊数越小(Ri< 地,有12站>100 mm;最大降雨位于乐山市井研周 0.25),重力波的振幅越大 。 坡镇府,降雨量139.2 nlm。用2009年7月30日20 重力波是因为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 时和8月1日08时的MICAPS探空资料,并在其中 惯性振荡的传播。重力波可发生在大气层的各个高 挑选了四川省6个站(成都、达县、红原、西昌、甘 度上。中尺度重力波一般分为3种类型:第1种发 孜、宜宾)的站点资料(气压、高度、温度、露点、风 生在大气很高层(>20 km);第2种发生在很低层 向、风速),运用逐步订正法 ,进行多次插值,得到 (<500 m);第3种发生在500 m~20 km之问,这 了1。×1。的四川省的格点资料,插值范围包括整个 也是大气层主体中的重力波 。Ferretti等曾在重 四川省,取值为10。×10。。资料的处理方法如下: 力波发生区内用非线性平衡方程(NBE)进行运动 (1)格点化的目的: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为了 不平衡的定量诊断。如果非线性平衡方程的4项总 能够整体地反应区域大气要素的信息,需要将若干 收稿日期:2009—12—31;改回日期:2010一叭一20 基金项目:高原气象开放实验室基金(LPM2009003)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9LASW—B09)资助 作者简介:刘佳(1985一),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尺度动力学研究.E—mail:nuistliujia@163.conl Journaz ofArid e把。r0logy,2010,28(1):65—70 l 65 干 站点的观测数据平均插值到格点上。 旱 气 象 28卷 设计循环即可得到观测区域内l0。×10。的数据值。 考虑到数据插值的准确性,运用逐步分析 法 J,可对一次插值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进行多 次插值,插值过程中进行了Shuman—Shapiro滤 波 8 J,插值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反映出当时 局地大气状况。 (2)插值方法:采用权重差值的方法,如图1所示。 E _ L 、l J B’ C' ● _O 2大尺度环流形势 暴雨和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非常 D’ r 复杂的过程 。图2给出了2009年7月31日08 时和20时四川省地区降水的500 hPa高度场和流 场的天气背景图。可以看出7月31日08时,北方 受西伯利亚大槽的控制,有利于北方冷空气侵入四 图1权重差值图 Fig.1 The image of weighted interpolation 川地区。副热带高压位于日本以南洋面,暴雨地区 处于副高外围。由流场分布可以看出,南海为四川 的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到了20 时,大槽仍然维持在原来的位置,日本以南洋面的副 高继续向西伸到达四川东部,此时暴雨区位于副高 西端,暴雨天气也逐渐加强,并伴随有闪电、雷鸣等 天气现象。700 hPa流场(图略)可以看出,四川省 部分区域有较强的风切变,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原因 之一 A,B,C,D,E表示插值范围内的探空站点,O表 示待插值点,设A,B,C,D,E到O的距离分别是r。, r:,r ,r4,r5,观测值分别是d。、d 、d 、d 、d ,则O点 的插值数据为: , r1×d。+r2 X d6+r]X d +r4×dd+r5×d ————Ⅲ_ __ ——一 图2 2009年7月31日08时(a,b)、20时(c,d)500 hPa高度场和流场分布 Fig.2 The 500 hPa height and streamline fields at 08:O0(a,b)and 20:O0(c,d)July 31,2009 66\Joumm ofArid Me㈨rf)fogy.2010.28(1):65—70 第1期 刘佳等: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分析 67 3暴雨的背景条件 暴雨是在一定的环流形势条件下,伴随有中小 尺度天气系统而形成的,若产生暴雨,大气中需含有 大量的水汽¨ “J,这一点也由大气的比湿体现。对 于四川地区,700 hPa已很接近地面,所以分析700 hPa比湿可以很好地看出暴雨区的水汽分布情况。 图3给出了2009年7月31日20时的700 hPa比湿 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四川地区地面比湿值达到8.5 ~8.75 g/kg,比湿值的分布情况表明暴雨的水汽供 应十分有利。 图3 2009年7月31日20时 700 hPa比湿等值线分布(单位:g/kg) Fig.3 The isoline of humidity at 700 hPa at 20:00 July 31,2009 假相当位温是代表大气中温、压、湿的综合特征 量,其垂直分布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 关¨ 。研究假相当位温的时空分布也可以更好地 分析暴雨产生的背景条件。图4给出了2009年7 月31 Et 20时成都高空测站假相当位温的时空分布 情况。 可以看出,20时400 hPa以下的假相当位温随 高度的变化情况表现出很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结 构,而高层与低层之间的最大差值达到了11 K。大 气层结的不稳定也是造成暴雨的背景条件之一。 4垂直风切变分析 当重力波通过发展的积雨云时,能加大云内的 上升速度,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产生降水… 。 一般情况下的重力波振幅小、周期短,并不能对对流 系统造成影响。但是当振幅大、周期长的重力波通 过时,会对此对流系统的温度场和风场造成很大的 假相当位温/K 图4 2009年7月31日20时 假相当位温时空变化 Fig.4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at 20:00 July 31,2009 影响。就重力波的发生机制而言,垂直风切变为重 力波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能源¨ 。 Miles 和Howardl6 证明指出如果理查逊数< 1/4的话,可能会导致重力波不稳定。当重力波切 变不稳定时,基本气流动能转化为波能。这种重力 波具有频散的特点,当扰动区向外传播通过不稳定 大气时,其波动上升部分组织积云对流,形成强大的 上升气流,同时加大低层水汽辐合,对暴雨有触发作 用¨ ” 。风的垂直切变为上升运动的维护和不稳 定能量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形势有利于对 流的产生和发展¨ 。 在层结大气中,空气微团受到扰动后偏离平衡 位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振荡并传播形成重力波。 理查逊数为 : Ri=g O0/O z < 1 @(a“/将微分改为差分格式可得: 一 0 P A 。 ( ) 对流系统中风的垂直切变为重力波提供了能量。根 据所选资料,选取700和400 hPa分别代表上下2 层, 取2层之间的平均值,却=300 hPa,并且在 计算时根据矢量计算法计算700和400 hPa之间的 ,l0Mm。z ofArid Me£∞r0logy,2010,28(1):65—70 l 67 68 干 旱 气 象 \ 、28卷 风速矢量差。图5给出了700 hPa和400 hPa之间 垂直风切变的分布情况。 \ \ \ 、 {】05一 .\ —一/ / \ /一 \ f\ \:五:: 群 ’ ,一…一 l 1 、 2:3 r \√ L—一一 2、.5 、1 O .l成都 ,一… i广、、 L..一 一 成都 一 -3 / -O-’i l; I l (9 0.05 4卜一 lj :\、. | / , \J 2 (=二 @ / 图6 700和400 hPa理查逊数等值线 Fig.6 The isoline of Richardson number between the 1evel of 700 and 400 hPa 图5 700和400 hPa垂直风切变 等值线(单位:m・s ) Fig.5 The isoline of vertical wind shear N N 可以看出,理查逊数等值线与垂直风切变等值 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理查逊数最小的区域同 between the level of 700 and 400 hPa 。寸 一 口。 N N 。N N N N N N 样出现在四川I省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在700和400 可以看出700和4O0 hPa之间四川的部分地区 有明显的垂直风切变,与此同时,四川I省东南部地区 大气层有很明显的垂直风切变。 hPa大气层之间理查逊数<1/4。由此得出,在这2 层之间有比较强的气流扰动,风场的垂直风切变使 得平均气流动能转化为扰动动能,激发了重力波的 产生,重力波通过发展的积雨云时,加大云内的上升 公式(2)给出了理查逊数与垂直风切变的函数 关系,一般得出垂直风切变很大的地区理查逊数很 小,这也得出垂直风切变是中尺度重力波发生、发展 的可能因素之一。并且一般而言,理查逊数(Ri<1/ 4)越小的话,重力波的振幅就越大。图6给出了700 速度,使得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从而产生降水。 为了对垂直风切变与重力波触发机制进行更好 地研究,利用四川省的雷达图(基本反射率)来进行 说明。图7给出了2009年7月31日20时和8月1 日08时的雷达图。 和400 hPa之间理查逊数的分布情况。 (b) 图7 2009年7月31日20时(a)、8月1日08时(b)C波段雷达图 Fig.7 The radar images at 20:00 July 31(a)and 08:00 August 1,2009(b) 68 l JournⅡf ofArid Meteorology,2010,28(1):65—70 I第1期 刘佳等: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分析 69 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垂直风切变是导致 重力波发生的原因之一,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 生、发展提供了能源。对比图6和图7a可以看出, 在理查逊数符合条件的等值线包含范围内,均有不 式中, 为位势高度,V 是二维拉普拉斯算子;u, 是风速分量,‘,为雅克比算子;l厂为地转参数, 为相 对涡度;fl=Of/ay。NBE包括的4项,均可通过高 空风场和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 。Zhang等 培 通过分析与计算表明,当NBE的量级与右端前3项 相比较小时,非线性平衡假设成立,即流场处于准平 同程度的降水,其中25 dBZ以上的降水区域有3处 (25 dBZ以上为暴雨),这与图5中垂直风切变的分 布状况以及图6中理查逊数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衡状态;当NBE的量级与右端前3项的量级相同或 者较大时,流场处于非平衡状态,质量场(气压)与 动量场(速度)重新向平衡态调整,从而产生重力 波。Zhang等¨ 的分析与计算表明,波动形成的 区域就是ANBE的极值区。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域, 非线性平衡方程右端4项的和有明显的非零值(一 10 S )。 图6、图7a反应了理查逊数符合条件区域与暴雨的 区域是具有同时陛的。由此得出结论:在满足重力 波不稳定条件的范围内,通过与雷达资料的对比,确 认了重力波的存在。理查逊数作为衡量重力波机制 的因素之一,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对比图3、图5、图6中极值分布区域可以 看出,极值分布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效果。由此说 明,在一次暴雨时期,水汽的分布情况、垂直风切变 数据资料选取2009年7月31日20时和8月1 13 08时2次的探空数据,在计算非线性平衡方程时 采用网格点上的有限差分方法,将选取的6个站的 以及理查逊数的分布情况有着内在的联系。充足的 水汽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重要的条件,在水汽充 足的区域,垂直风切变诱发了中尺度重力波的发生 探空资料插值到10。×10。的网格上,格距为1。,选 取500 hPa高度场进行分析。图8给出了2009年7 月31 El 20时和8月1日08时的500 hPa高度场 NBE的分布情况。 和发展,而当重力波通过发展的积雨云时,能加大云 内的上升速度,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产生降 水¨ 。对照雷达图(图7a)可以看出,比湿、垂直风 切变以及理查逊数的分布区域与暴雨区有着很好的 图8a指出,NBE有明显非零值(~10~・s ) 的区域,但是对比理查逊数等值线图,NBE最大值 区域有一些差异。对比图7a的雷达图可以看出, 重合,对于研究重力波与暴雨发生机制有一定的作 用。 NBE的极值中心在四川的东北地区,而实时的雷达 图反映出这是一个由西南方向的气流所造成的降水 (图略),NBE极值中心在降水区域运动方向的前 方。这表明中尺度重力波的产生造成了区域性的暴 雨天气,重力波的传播影响了暴雨的移动方向。为 了更进一步研究中尺度重力波与暴雨的内在关系, 35。N . 、 5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分析 非线性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NBE=一7 +2J(“, )+ 菩一卢“ (3) 34。N 33。N … : —\ \一 ^ 一卜. 32。N 3l。N 3O。N 29。N O 28。N 27。N 26。N 一 弧 √。。 一 ~\ / 厂 厂 、 I 成都 ~ — f… 一 【 一 l _/ n, ——\ c 101。E 3 U O \}; 1O3。E 105。E (, )… 107。E 99。E (b) 图8 2009年7月31日20时(a)、8月1日08时(b)500 hPa NBE等值线(单位:lO~・s ) Fig.8 The isoline of NBE at the level of 500 hPa at 20:00 July 31(a)and 08:00 August 1(b),2009 Journaf d肘 ∞rfJf。gy,20 o,28(S):65—70 l 69 70 干 旱 象 28卷 再次选取2009年8月1日08时相邻时段的资料进 行NBE的分析。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画出NBE 的等值线图。图8b给出了2009年8月1日08时 500 hPa高度场NBE的分布情况。 比较图7b和图8b可以进一步看出, 的极 [3]StoNe J G,Einaudi F,Ueeellini L W.A case study of gravity waves eovective storms interaction,9 May 1979[J].J Atmos Sci,1983, 40:2804—2830. [4]Uccellini L W,Koch S E.The synoptic setting and possibl energy. sources for mesoscale wave disturbances『J1.Mon Wea Rew.1987, 115(3):72I一729. 值中心在降水区域移动方向的前方,而2张NBE图 的相互比较也表明极值的中心也在沿着气流运动的 [5]Miles J W.on the stabili|y of heterogeneous shear flows[J].J Fluid Mech,1961,10:496—508. 方向前移,并且从雷达图反映了一支由西南方向来 的气流(图略)。这说明在大气层中垂直风切变诱 [6]Howard L N.Note on paper of John W.Miles[J]J Fluid Mech, 1961,10:509—512. 发了重力波的产生,而重力波的发展导致了暴雨的 产生。NBE反映出重力波带动了暴雨的发展,中尺 度重力波与暴雨的内在联系也由此说明。通过对非 线性平衡方程的研究与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对灾害 性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价值。 6小结 气 (1)2009年7月31日至8月1日四川发生了 一次暴雨天气,其中中尺度重力波对此次暴雨的发 展起了主导作用。而充足的水汽、大气层结的不稳 定为暴雨提供了条件。 (2)根据天气学的分析,北方西伯利亚大槽入 侵造成冷空气南下并与南部的暖湿气流交绥,造成 了这次四川地区的降水,往西北方向的气流将南海 湿润的水汽带到四JII地区,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 的水汽。 (3)理查逊数是衡量重力波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理查逊数与暴雨有着同时性的特征,它更 好地描述了重力波的机制。通过对非线性平衡方程 的研究表明:重力波是导致暴雨发生的原因之一,这 更好地揭示了重力波与暴雨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Koch S E,Dorian P B.A mesoscale gravity wave event observed during CCOPE Part ITl・Wave environment and probable source mechanisms[J].Mon Wea Rev,1988,116(12):2570—2592 [2]Zhang D,Fritsch J M.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 he mesol3scal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1977 Johnstown flood.Part III:Inter nal gravity and squall line[J].J Atmos Sci,1988,45(7):1252— 1268 l70 l Journal ofArid Meteorology,2010,28( ):65—70 [7]寿绍文,励申申,姚秀萍.中尺度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55—56,63—64,70. [8]周毅,侯志明,刘宇迪.数值天气预报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3.164—165. [9]王文,蔡晓军,隆霄.“99.6”梅雨锋暴雨模拟资料的诊断分析 [J].干旱气象,2007,25(4):5—11. [10]纪晓玲,贾宏元,沈跃琴.2002年6月7—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 天气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2004,22(2):17—24. [11]贾宏元,穆建华,孔维娜.2004年宁夏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 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5,23(2):24—29. [12]马敬霞,肖志强,魏邦宪.甘肃陇南地震灾区2此暴雨过程的诊 断对比[J].干旱气象,2009,27(2):127~134. [13]湘中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试验基地暴雨组编.中尺度暴雨分析 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2l4. [14]华北暴雨编写组.华北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62 163. [15]李麦村.飑线形成的非线性过程[J].中国科学,1976(6):592 —601. [16]李麦村.重力波对特大暴雨的触发作用[J]大气科学,1978 (3):201—209. [17]丁德刚,王树芬,相向而行的重力波与暴雨[J].大气科学, 1994(7):451—455. [18]滕水昌,渠永兴,王坚,等.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 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7,25(3):66—7t. [19 J Zhang F,Koch S E,Davis C A,et a.1 A survey of unbalanced lfow diagnos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J].Adv Atmos Sci,2000,17 (2):165—173. [20]Zhang E,Koch S E,Davis C A,et a1.Wavelet analysis and the. governing dynamics ofa large amplitude meso scale gravity wave e— vent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J].Quart J Roy Me— teor Soc,2001,127(577):2209—2245. [2】]Zhang F,Koch S E Nume6cal simulations of a gravity wave event over CCOPE.Part 1I:Waves generated by an orographic density current[J].Mon Wea Rev,2000,128(8):2777—2796. (下转第75页) 第1期 张林梅等: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75 参考文献: [1]庄晓翠.阿勒泰地区近45 a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 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l104—1108. [7]李岩瑛,王汝忠,齐高先,等.武威市寒潮天气气候分析及预报 [J].干旱气象,2004,22(1):49—52. [8]高振荣,刘晓云,田庆明,等.甘肃河西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个例 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9,27(1):34—39. [9]匡顺四,王丽荣,刘金平.石家庄盛夏一次暴雨空报诊断分析 [J].干旱气象,2009,27(1):40—45. [10]周翠芳,张广平,杨海山,等.宁夏冬季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干旱气象,2009,27(2):142—147. [11]马秀玲,彭九慧,杨雷斌,等.华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 的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8,26(1):64—68. [12]阿衣夏木・尼亚孜,孔期,杨贵名.2005年l1月哈密暴雪天气 [2]李春芳.阿勒泰地区春季寒潮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分析[J]. 新疆气象,2001(1):11—13. [3]赵俊荣.寒潮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分析[J]. 新疆气象,2002(4):12—14. [4]沙依然,王旭.阿勒泰地区一次特大暴雪天气分析[J].新疆气 象,2000(4):3—5. [5]张家宝.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 社,1986. 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7,33(6):72—73. [13]潘守文.现代气候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6]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 象出版社,1997.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Process Occurred in Aletai Area ZHANG Linmei,ZHUANG Xiaocui,HU Lei (Aletai Meteorological Bureau,Aletai 8365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icaps charts,the EC objective analysis ifeld and the 3"213 physical quantity ifeld,the strong cold wave weath— er process occurred in Aletai area from February 11 to 13,2009 was analyzed and focused on causes of strong temperature dropping and rainfall during this weather process.The resuhs indicated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coming from Nova Island and Taymyr accumulated O— ver the west Siberia along 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 wind zone before the Ural Mountain ridge.Due to the cold air from northwest of Ural Mountain ridge attacking,the ridge went southeast and impeled the Siberia cold air going south on a large scale,which resulted in this strong cold wave over the area.Northern cold ajr and the warm and moist air from south branch trough converged over this area caused the strong rainfall with the dynamic condition and the water vapor condition. Key words:strong cold wave;circulation situation;physical quantity analysis;Aletai area 女 电 七 4-" 4-" 4-"七-6'-6' -6" -6" 七 女 (上接第70页) Characteristjcs of Gravity Wave During a Rainstorm Process LIU Jia,WANG Wen (Department ofAtmospheric Sciences,Nanifng Univemi ̄ofInformation Sciece&Tenchnolog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Meoteorological Disaster,Nanifng 21004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ed a rainstorm case occurred in Sichuan Provi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wave and the con— vection movement of atmosphere.Focused on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reason of the rainstorm,the case is studied by U・ sing Micaps data and weather radar images,combined with the synoptic analysis and gravity wave index methods.The result demonstra— ted that there wa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wave and the rainstorm,and gravity w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 NBE has a good indication in diagnosis of gravity wave. Key words:rainstorm;gravity wave;Ri;NBE Journal ofAridMeteorology,2010,28(J):71—75 l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