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名词解释:

1西昆派(体):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北宋初期文坛出现的一种诗风),内容贫乏,题材多为点缀升平、颂圣、咏物、酬答、优游,师法李商隐,但偏重辞藻华美、形式工巧,轻内容重形式,风格浮艳,创作成就不高。代表诗人为杨亿、刘筠、钱惟演,杨亿编有《西昆酬唱集》,收录了17人的250首诗。

2半山体: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称“半山体”,主要特点是瘦硬精严,他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7里,故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

3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反对浮艳的西昆诗体,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崇尚生新瘦硬的风格,重视学习和继承前人,又强调创新,自成一家。代表诗人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命名由来是因吕本中自称传衣江西黄庭坚,并列《宗派图》,其中这些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尔以江西称派。

4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推崇杜甫,学习苍劲瘦硬的诗风和“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以宣扬江西诗派为宗旨的方回著《灜奎律髓》,故后人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5诚斋体: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杨万里写诗强调活法,主张师法自然,善于表现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语言通俗平易,浅显明朗,不避俚俗,层次曲折,深婉多致,想象奇特,立意新巧,富有情趣,诗风清新、活泼、自然,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诚斋体”。

6苏梅:指的是苏舜钦和梅尧臣齐名并称,有共同的文学主张,都重视文学的现实性,以诗干政,写实,兴寄,倡导平淡的诗歌风格。

7苏黄:指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并称

8欧苏:指的是欧阳修和苏轼的散文并称

9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婉约词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但内容相对比较狭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李清照的词可堪称婉约派的正宗。

10豪放派: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词风流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

11骚雅派:姜夔以及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周密等人在辛弃疾之后开创的另一词派,在风格上有明确和自觉的追求,更注重发挥传统的“雅”与“骚”,“雅”是指古雅、典雅、高雅,以反俚俗、反浅薄、反直露、反软媚、反浮艳、反狂怪、反豪放为指归,“骚”是指注重表现自我主观,描写心境心绪。追求骚雅空灵、格调高远、含蓄自然的风格,代表词人有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刘辰翁和蒋捷。

12话本:即宋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所用的底本,今存可考的有《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

13笔记:是一种随笔式的文体,是作家随手记录的不受体例的约束,生动活泼、灵活

自由,而富于知识性、可读性的杂感式文体。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周密的《武林旧事》。

14诗话:诗歌理论批评,宋代欧阳修始将自己笔记式的诗评取名为“诗话”,后人为明确起见多称其为《六一诗话》,它们大都以笔记、札记的形式行文,有闻必录,有得即书,三言两语,各成片段,不注重严密的体系和充分的论证,更不追求长篇大论,即使需要论证,也多以形象的譬喻或画龙点睛的意会为主,因而都简短警策,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可读性,也不乏哲理性、深刻性和诗的情趣恰巧相通,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美学传统作出重要贡献。如最有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15词话:词是后起的文学样式,作为记录词坛轶事、品评词作得失、研究词学理论的词话则更是后起的文学批评样式,以至很多人只把它附录在笔记或诗话之中,最早的一部具有词话性质的专著是北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北宋时还有李清照的《词论》,南宋后较有影响的有王灼《碧鸡漫志》、沈义父《乐府指迷》、张炎《词源》。

16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民间文艺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若干套曲词,联套演唱,故名。这种形式大约起自北宋时期,代表作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17戏剧:根据剧本的要求,通过演员来塑造人物和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18元杂剧:金元时,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诸宫调等音乐联套方式而发展起来的,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剧本创作繁盛,演出十分繁荣,遍及城乡,著名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9南戏: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戏曲,亦称“南曲戏文”,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代表作品有南戏之祖《琵琶记》和元代南戏“四大传奇”,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20散曲: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对戏曲(剧)而言,它是一种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对诗词而言,它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新诗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次革新和古代韵文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基本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代表作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睢景臣的《般涉调 哨遍》。

21小令:又名叶儿,是独立的只(支)曲。如关汉卿的《四块玉 别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22套数:又称套曲,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其主要特征是一套曲子结束有尾曲,首尾一韵到底。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马致远的《般涉调 耍孩儿》。

23衬字:是在元曲中,每句固定的字数之外,出于表情状物的需要,而自由添加的字,衬字多半是形容性质的俗语,运用它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表现力,也使得句式(法)更加自由灵活而通俗易懂。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尾曲中,除了“我是一粒铜豌豆。钻入他千层锦套头。梁园月,东京酒,洛阳花,章台柳。”其他的都为衬字。

简答题:

24宋诗概况:

思想内容:1、比历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全貌都更为宽广。

2、宋代表现忧时爱国的思想十分强烈。时事诗和爱国诗数量多

3、品评艺术的作品也有发展。多议论之风,参政议政,如《哀老妇》“嫁母乃良图”病态的社会,赋税很重。宋诗反映生活很深刻,但缺乏爱情诗和边塞诗。

25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议论化。“以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唐朝韩愈有议论,在宋代更为普遍

2、才学化。“以才学为诗”(严羽《沧浪诗话》)

3、散文化。“以文为诗”(清代诗人赵翼《瓯北诗话》)自韩愈始,苏轼发扬光大

4、写作手法翻新、发展“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

26宋词概况:

1、创作和传播空前:词成为一种风尚,社会奇观,柳永词最广泛“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新创词调大量出现,约千余种,且形式多样。词的表现力增强了,小令、慢词

3、思想内容有大的拓展。《花间集》第一部文人词集,《樽前集》写女子悠闲生活、花前月下,内容比较狭窄,后经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的开拓,使词成为“无事不可言,无意

不可入”。

4、艺术技巧有很大的提高。从苏轼开始“以诗为词”,从辛弃疾开始“以文为词”,写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

5、流派众多。总体风格分:婉约派、豪放派、旷达、骚雅等。以作家个人风格看: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

27宋文概况:宋文超过唐代,唐宋八大家除韩柳,其他六位皆为宋代

1、内容:论道:有很强的哲理性,富有哲学性

论政:数量最多,有很强的时代性

论文:有很强的学术性

笔记:数量之多,超越前代,有很强的趣味性

2、艺术特色:长于议论,平易自然。

28元代杂剧创作概况:

1、形成:金元时,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诸宫调等音乐联套方式而发展起来的,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

2、繁荣。表现剧本创作繁盛,演出十分繁荣,遍及城乡

3、分期(以大德年为界)前期:中心大都、作家作品众多、成就最高,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后期:中心杭州、相对少、成就较高,如郑光祖

29元代散曲创作概况:

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对戏曲(剧)而言,它是一种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对诗词而言,它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新诗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次革新和古代韵文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元代散曲大盛,许多文人以创作散曲而奠定历史地位。

30散曲的艺术特征:

1、衬字的增加。

2、押韵灵活自由。平仄互叶,韵字可重复使用。

3、直说明言的表现手法。

4、诗词贵含蓄蕴藉,但散曲口吻逼真,尽情刻画,直抒胸臆。

31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主张1、明道、事信、言文。有鲜明的观点,正确的思想;写的事情真实,要言之有物,有矢放的;语言要有文采。

2、提出“穷而后工”。仕途不达,饱受忧患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3、倡导平淡自然、简而有法的文风。他的《醉翁亭记》影响很大,整个宋代文风都是平一自然。

欧诗“始矫昆体”

32苏梅诗歌的思想内容: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思想价值

注重表现民风、民俗、民生(梅略胜一筹)

反映军国大事、抵御外敌(苏略胜一筹)

33苏梅诗歌的艺术风格:苏梅有共同点,但也各有侧重点,都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

梅诗以古淡著称。

苏诗以豪放见长。

苏辛词同中有异,都是豪放派词人

苏词豪放清旷。《念奴娇 赤壁怀古》

辛词豪放悲壮。《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4杨万里的诗歌特色:

1、题材内容,广泛而又充实。

(1)山川自然风光

(2)国计民生

(3)日常生活

2、艺术特色归结为一个“活”字,清新活泼自然

(1)细腻小巧,富有情趣。《小池》

(2)想象奇特,立意新巧。《暮热游荷花池上》

(3)层次曲折,深婉多致。

(4)调侃诙谐,幽默风趣。

(5)语言通俗平易,浅显明朗。《插秧歌》

35范成大的诗歌:

1、题材内容充实

(1)民生、民俗、农家生活《前催租行》《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60首最能体现范成大田园诗的特色,诗人把揭示封建剥削、表现农民勤劳淳朴美德与描写景物相结合,从而使田园诗除写景、状物、抒情之外,还包含深刻的内容。

(2)爱国思想情感《州桥》

2、艺术特色:精工稳健

36范仲淹词:思想深刻、感情诚挚、风格悲壮、开豪放派的先声《渔家傲》

37柳永词:

1、创作倾向:合文人词和民间词为一体,熔雅俗为一炉,传播广远。

2、题材内容的扩大:

(1)由贵族生活到市井生活《雨霖铃》

(2)繁华都市风光《望海潮》

(3)“工于羁旅行役”《八声甘州》

3、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

4、(1)创制慢词,调长拍缓,加大了词的容量,篇幅增长,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工于铺叙,使词具有叙事性和层次性,更具表现力。

(3)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综合表现,尤长借景抒情。

(4)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动作。

38东坡词:

1、提升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不仅提升了词的地位,还拓宽了思想内容,以诗为词。

2、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人间社会都是词的表现内容

(1)抒情词:从政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夫妻之情《江城子 密州出猎》《怀子情》《江城子 记梦》

(2)咏物词《水龙吟 杨花》

(3)农村词《浣溪沙》

3、对词的风格开创

(1)开创豪放词《念奴娇 大江东去》

(2)开创旷达词《定风波》

(3)发展婉约词《江城子 记梦》

(4)有时突破词的音律

39苏轼的文艺观:

1、主张“道”“艺”的和谐统一。道理与方法技巧相结合

2、倡导求新求变。“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原则、规律之中有所突破

3、注重灵感而又强调苦心经营。

4、崇尚咀嚼有味的含蓄之美和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把自然天成看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5、重视寓主观情感于客观形象之中。主客观统一“文以达吾心,画以达吾意”《题西林壁》

6、提出“空静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要想诗写得好,只有空与静,心中无杂念,静中观照万物之动,从空中摄取万境之象。

40秦观词:秦词成就高于黄词“秦七黄九”

1、题材内容特点:

(1)恋情、离愁、伤时

(2)漂泊失意、羁旅行役

2、艺术风格:婉约正宗

41周邦彦词的风格特色:

(1)浓艳“富艳精工”

(2)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3)典雅、华美、深邃、工巧

(4)清新自然《苏幕遮》

4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抒情与完美的意境结合统一,达到情景交融《如梦令》

(2)把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和手法相结合,善用白描手法,达到雅俗共赏。

43辛弃疾词艺术特色:充实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创作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

艺术特征:(1)善于塑造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

(2)善于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豪壮之语。

(3)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跨度和感情起伏。

表现形式和手法:(1)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2)喜用典、善用典《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好发议论,有直接议论、寓议论于形象之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怀古而议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4)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手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5)静美语与口头语并用

44姜夔词:骚雅派代表词人,词风骚雅空灵、格调高远、含蓄自然,题材内容比较狭窄,感时抒怀、咏物、恋情

45欧阳修文艺术特色:平易自然而委婉曲折《五代史伶官传序》

(1)论道 注重实际,不苟空谈,反对佛老

(2)论政 旗帜鲜明,气势充沛。《朋党论》

(3)抒情散文 开拓题材,更具文学性。《醉翁亭记》

46王安石文艺术特色:《答司马谏议书》

(1)以议论著称,立论高远,思想深刻,旗帜鲜明。

(2)布局谨严,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3)语言犀利,笔调雄健,气势充沛。

(4)以少总多,化繁为简,意蕴丰厚。

47苏轼文艺术特色:《前赤壁赋》

(1)广备众体,尤长于抒情和议论。

(2)汪洋恣肆而委婉曲折。

(3)平淡自然而富于变化。

(4)格调高雅而又时见谐趣。

48元代杂剧《窦娥冤》的剧本戏剧冲突:窦娥与蔡婆婆是剥削与被剥削,蔡婆婆是高利贷者;

窦娥与张驴儿、桃杌是压迫与被压迫,张驴儿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者,桃杌是昏官、贪官的代表者。

人物形象:窦娥(1)温顺而又坚贞

(2)善良而又勇敢

(3)听从天命、相信官府而又逐步觉醒

49《窦娥冤》艺术特色:(1)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并且通过对比使性格更鲜明。

(2)结构紧凑,关目新巧,善用悬念,剧情曲折起伏,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3)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多种色调,而以质朴本色为主。浪漫主义色彩、现实创作

(4)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为现实主义服务

(5)寓谐于庄,悲中寓喜的美学风格。诙谐幽默,常用插科打诨的现象让观众感到可笑。

50窦娥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窦娥的悲剧不只是个人悲剧,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矛盾冲突造成的悲剧。

51王实甫《西厢记》源流:

源头:唐朝元稹《莺莺传》

流变: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发展:王实甫《西厢记》杂剧

52王实甫《西厢记》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而生动,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莺莺:多情而又矜持,主动而又迟疑。

张生:志诚而又轻狂,勇敢而又懦弱。

红娘:热情、活泼、聪慧、无私、富有正义感。

老夫人:封建意识浓厚、门第观念、封建礼教,冷酷自私。

(2)情节曲折丰富,各种矛盾交织,故事引人入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气息浓厚,富有诗情画意。案头与场上语言兼美,属于文采派,语言优美又清新自然。

(4)结构宏伟完整,富有创新精神。

(5)喜剧色彩浓厚,极富审美价值。

53《西厢记》语言之美: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54南戏高明的《琵琶记》:

《琵琶记》来源于《赵贞女蔡二郎》,原为负心戏,结局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蔡伯喈弃亲背妇,上天不容,为暴雷震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高明的改编为:

(1)人物形象: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写成时刻怀念父母、妻子的人物。

(2)故事结局:把蔡伯喈的五雷轰顶改为一夫二妻,共享富贵的大团圆。

(3)把蔡伯喈的“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用“三不从”(不赵选,父亲不从;辞婚,牛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来开脱。把蔡伯喈定论为全忠全孝。

虽然思想内容复杂,还是有一定思想价值。

思想内容的复杂性:既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但又有民主精华,兼有真实描写了下层劳动妇女赵五娘的遭遇,知识分子不能掌握个人命运的悲剧,客观上揭露了封建专制的不合理和冷酷无情。

55人物形象:

赵五娘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体现了在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妇女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和他们善良、勤朴、坚韧、尽责的传统美好品质。

(1)理想的破灭。和丈夫蔡伯喈一起共侍公婆,过着平安的生活,蔡伯喈进京应试,几年不归。

(2)与命运斗争的失败。蔡伯喈走后,家里的重担落在赵五娘身上,成为生活的强者,遭遇饥荒,自己变卖、典当了所有值钱东西去换粮食,最后公婆还是死了,便一人抱着琵琶一路乞讨卖艺进京。

(3)蒙受精神折磨。多次被公婆误会,糟糠自厌。

56蔡伯喈:面对人生三种矛盾

(1)做官与做人。开场他就是全忠全孝的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在父母相逼之下踏上了科举之路。

(2)忠与孝。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成全了他的全忠全孝。

(3)感情与性格。琴诉荷池,内心承受煎熬与折磨,与牛小姐在京城过着欢洽的生活,也思念家乡的结发妻子赵五娘。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57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与强烈的对比。

场次安排:双线交错

表现手法:冷热相见,以冷衬托热,以热衬托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蔡伯喈与牛小姐在牛相府完婚,而赵五娘去接粮食被凌辱,差点投井自杀;蔡伯喈与牛小姐在花园赏月,而家乡蔡公蔡婆饿死,命归西天。

(2)语言本色而富于变化,因人而异。

基本风格有两种:质朴无华、清丽典雅,而以前者为主。赵五娘的曲词质朴无华,蔡伯喈、牛小姐的曲词是清丽典雅的,作者紧扣人物身份而写,语言修养成就很高。

58地位影响:从南戏发展来看,《琵琶记》剧把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结合起来,使南戏创作步入艺术上的比较成熟,能够雅俗共赏的新阶段。从而为南戏奠定了历史地位,所有有人把它称为“南曲之祖”。在民间戏剧《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通过文人的改造加工,达到雅俗共赏。

59散曲的前后期差别:

1、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为代表,风格质朴、自然、明朗,具有民歌风味。

2、后期:以乔吉、张可久为代表,风格典雅、蕴藉,与词境接近,失去曲之本色。

60《般渉调 哨遍 高祖还乡》思想艺术特色:

(1)借用,取其事而取其实,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

(2)立意新奇,取材大胆,构思巧妙。以乡民之口来揭露讽刺,非常逼真生动。

(3)语言通俗、生动、泼辣,笔调幽默诙谐,有浓厚的讽刺意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