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关小学 秦迎春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充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亲历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成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情境 感受亲历 体验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如何在

1

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感受真实或模拟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很多应用题学生理解不了,导致思维困难,一旦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理解起来毫不吃力,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设计情景时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数学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景:小明带3元去购买练习本,每本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 ,也就是说只能买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本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练习本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老师把生活中的购物现实顺势搬到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2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感悟情境的静动变化,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一下《统计》主要使学生能更好的建构“统计随机性内容时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必要重温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也就是统计确定性内容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先创设了“统计纸盒子中三种图形的个数”这一静态情境。在“温故”形成的静态背景下,教师及时呈现电子盒子中动态的统计对象(出现后立即消失的三种图形)。突如其来的“动态情境”,直接与学生头脑中刚刚被唤醒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思维又一次被激活,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同学们获得丰富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确认统计随机性内容的基本方法。

从“静态情境”到“动态情境”,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动”与“静”的对比中,学生真切感悟到统计方法与具体情境的对应关系,学会面对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从深层次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提供动手操作平台,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注重学生动

3

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中国有句格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四、重视问题解决,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

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我校徐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5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