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大志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2期
孙大志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阜新分校文经系,辽宁 阜新 123000 )
摘要:网络信息犹如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刻认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意义, 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基本策略, 创新教育形式,规范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新网络载体水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现状;网络困扰;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2—0005—02
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愈来愈大。网络时代必然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从而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无论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大学生在网络天地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都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探索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的丰富性带来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就与现有的主导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眼界开阔的青年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而是倾向于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判断力,自己作出选择和判断。也就是说,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上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问卷调查,使用校园网络的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6.5%。网络化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律,沉溺于网络,产生了“网络综合征”。如网瘾、人际关系冷漠、孤独等,因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出现交往能力下降、情感萎缩淡化、课业荒芜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传统的措施和思路是消极的防御,实践证明纯粹的遏制效果甚微。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创新网络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载体是我们的新课题。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困扰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的多维性
其一,网络化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导致各种思潮滚滚而来。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高涨,从而使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能否改进工作方法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二,网络世界互助关系的虚拟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大了人们思想的波动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开始淡化。能否保证人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将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其三,被人们称作第四媒体的网络孕育了一代网络传播者,网络化生存造就的一代人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深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人类的思想和财富在网上多维集成,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面积散发和频频创新。能否在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及时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人的思想变化,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网络环境所固有的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其一,网络环境下不仅充满了人性,而且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在网络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或许相反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个体性的发展导致孤独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人的自由让人无拘无束也助长无法无天。保护隐私给人安全感也使人陷入危险境地。其二,网络环境下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就硬环境而言,网络社会具有有序性;但对于软件环境以及诸多网络行为而言,网络环境却具有极大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是一个缺少规范且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社会。要有效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性,最好的办法是在人们的内心为网络社会“立法”,这项塑造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心灵的工程理所当然应由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基本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其发生互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是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联结着主客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笔者以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第一,建构新型网络教育平台,创设开放式、双向互动的网络教育模式。
虚拟社会与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为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单向思维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突出个性化服务功能。运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双向交流,及时交互。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效应。
第二,规范网络行为,提升自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品质。
网络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己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够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网络信息。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提高他们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实现道德自律。
第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与服务功能。
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载体。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站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栏目设置、内容框架上考虑较多的是“宣传”与“教育”功能的实现,对“服务”功能的考虑较少,而且在宣传方法上还不能适应新媒体的要求,缺乏对网络这一新载体宣传艺术的研究。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对原来的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在网络上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他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第五,创新“两课“教学网络化,构筑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网站上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释、道等内容。同时,上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二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间的作用,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去分析、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使自觉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助教学和开创“网络红色通道”以网络课堂、网络课件等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使“两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J].思想.理沦·教育,2000(4) �
[2]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字上做文章[OL].新华网,2005.
[3]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