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第18期 o1.33 No.18 2 0 0 7年6月 山 西 建 筑 VlSHANXI ARCHITE 兀瓜I Jun.2007 ・297・ ・桥隧工程・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18—0297.02 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流变特性分析* 周大为 吴亚平 杨 玫 摘要:以某黄土隧道过渡段为工程背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过渡段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过渡段各 断面及桥台进行了流变分析,该分析结果对于同类型黄土隧道过渡段的结构设计、流变特性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断面黄土隧道,流变特性,ANSYS 中图分类号:U45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针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仿真分析所做研究甚少,已有的 型[4]为: 文献资料对隧道弹塑性、动力性能方面的分析研究较多,而反映 e =e +e印=e1+(el,印+e ,印)={ 1+ ̄ 1-[1一exp(一 土体流变特性的报道尚少见I1,2j。特别是在黄土地区,土体本构 , l关系较为复杂,考虑流变效应下大断面黄土隧道仿真分析的研究 E k1圳+ 1 1~exp(一E k 2 } +{( + )( 一 )+ 则更少。因此针对该地区隧道过渡段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文中以某大断面黄土隧道过渡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 [( ) o+(tT- tTs) ]} (1) ^法,在对该过渡段弹塑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土体流变特性 该模型采用文献[4]参数的广义Kelvin模型模拟黄土的粘弹 影响下桥隧相连处桥台及路基的沉降差异,以及路基各断面的流 性流变阶段,使用Maxewell模型串联幂函数形式的经验模型模 变沉降值,为进一步研究桥隧过渡段地基刚度的合理匹配提供了 拟黄土的粘塑性流变阶段。设计单位提供的参数值如表1所示。 一定参考。 表1黄土的流变本构模型参数 1计算模型及基本假设 EH/kPa 1/kPa 2/kPa EM/kPa r/ki/kPa・d r]k2/kPa‘d 某客运专线某隧道全长839 m,如图1所示的过渡段隧道端 1.08×105 7.19×105 1.11×105 4.78×10 9.61×104 8.23×104  ̄,/kPa’d Ao/kPa・d A / ]a・d m0 地基处理总长度50 m,其中明挖段长度14 m,暗挖段长度36 m。 1.38×105 3.58×102 14.5×102 4.27 3.17 0.6 隧道内复合地基加固采用水泥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深度沿隧道成 以上模型给出的本构关系比较复杂,求解比较困难。通过对 阶梯状变化。隧道进口端为桥隧相连处,桥梁单跨长度为32 m。 本大断面黄土隧道过渡段有限元模型所做的弹塑性分析,得出隧 计算模型中采用以下几个假定与原则: 道复合地基下卧层土体绝大部分均处于弹性阶段。同时,在文献 1)地基土中的初始应力场由模拟实际开挖或填土、施作衬砌 [5]中,有关研究者提出了主固结与次固结的理论,土体变形从应 等过程后得到,并在此基础上将位移场置零后施加道板及钢轨荷 力观点分析,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部分:由孔隙水压力所引起 载以计算相应的流变值。桥台流变值计算考虑梁体及二期恒载 的体积变形和骨架有效应力所发生骨架变形。前者为渗水产生 的作用。 的固结变形,它服从K-Terzaghi理论,即主固结变形;后者为土骨 架蠕变,又称次固结,它服从相关的蠕变函数。 根据以上几点讨论,并参考相关文献的简化假设,文中对上 述式(1)流变本构模型做了一定简化,得出考虑黄土流变与固结 效应的简化计算公式。其中主固结部分与弹簧数学模型相似,次 固结与开尔文体相似,因此可以将虎克弹簧体与开尔文体串联, 图1过渡段示意图 构成如图2所示的开尔文流变模型。 2)边界条件:复合地基左右边界为位移约束,桥台的左右及 广义开尔文流变模型的表达式: 前后面均为面法线方向的位移约束,下边界为全约束,其中,土层 e 计算范围取隧道宽度的4倍。 1[1-exp(一 + [1一exp(一 圳 +舂(2) 3)桥台桩体采用线弹性模型,土体采用非线性流变材料,复 式中: 、H, 1, 2——分别为三个弹簧常数; 合地基弹性模量取值采用复合模量法。 1, 2——粘性系数,模型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模型参数 4)列车及轨道荷载计算根据ZK标准活载 3 J,以及结合实际 见表1。 的设计图进行计算。 3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2黄土的流变本构模型及参数 地基流变沉降到15个月已基本稳定,明洞段的地基流变沉 根据流变力学的基本理论,将黄土瞬时弹性变形、粘弹性变 降值(永久变形)非常接近,而且值也很小,为0.46 l'nln左右,明显 形和粘塑性变形三者叠加,最后得到黄土的非线性流变本构模 小于暗洞各断面的流变沉降值。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收稿日期:2007一O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378043) 作者简介:周大为(1980一),男,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70 吴亚平(1958一),男,博士生导师,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杨玫(1981一),女,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7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第18期 ・298・ 2 0 0 7年6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rURI Vo1.33 No.18 Jun.200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18—0298—02 叉河大桥的施工控制 崔颖波摘H口I/世蜉0 0 0 0 0陶兴 吆∞ 啤∞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原理和方法。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曲线连续刚 构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采用结构空间分析与工程试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大跨度曲线梁桥挠度的影响因素, 实践证明其施工监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U445.4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连续刚构梁桥,该桥采用双薄壁柔性桥墩,最高墩高达60 m,其跨 拉预应力一移挂篮;合拢顺序为:先合拢边跨,最后合拢中跨。 叉河特大桥位于沪瑞高速贵州境内。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 2施工控制的方法 桥梁的施工控制是一个“预告一施工一量测一识别一修正一 径布置为(75+130+75)m,主梁为单箱单室变截面、变高度箱梁, 预告”的循环过程。施工控制的要求首先是确保施工中结构的安 上下行分离。箱梁顶宽12.05 ITI,底宽6.5 ITI,根部梁高7.13 ITI,跨 全,其次是保证结构的内力合理和外型美观。为了达到上述目 中梁高2.6 ITI,悬浇段腹板厚115 CITt,顶板厚30 CITt,底板厚60 cm 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桥梁结构内力和主梁标高进行双控。采用 ~100 cm。箱梁设纵、横、竖三向预应力。叉河大桥的平面曲线 悬臂浇筑的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是静定结构,只要严格按桥 半径R=2 500 ITI,设计荷载为汽车一超20级,挂车一120。采用 梁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内力状态一般能够得到保证,主要问题是 悬臂施工,悬臂浇筑长度分为3 ITI,4 ITI两种,合拢段长2 ITI,0号, 施工中及长期徐变挠度的控制。由于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 1号梁段采用托架施工,各纵向预应力束均采用两端张拉。各梁 及合拢时不具备斜拉桥的索力调整能力,一旦发生线形误差,将 段施工循环顺序为:移挂篮一立模板一绑扎钢筋一浇混凝土一张 永远存在于结构中,因此,及时发现误差原因,尽量减小误差发生 1)明挖段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深度较大,下卧层的黄土厚度 于桥台桩基础穿透黄土而支承于卵石层上,其承载力由桩侧摩阻 同时相对减少,因此减少流变值。2)明挖段复合地基上面设置刚 力及桩端阻力构成,桩端阻力占比较大的比例,故其土层的蠕变 性托板,不但减少地基的瞬时沉降,同时对于流变值的减少贡献 效应不明显。计算表明,衬砌上部的回填黄土对于轨面的沉降 也很大。3)由于暗挖段的上部存在回填土及老黄土等,这部分回 有重要影响,考虑流变效应下,回填黄土的存在增大轨面的沉降 填土不但增加自重应力,同时其自身也存在较大的流变,因而增 值,桥台桩基础为端承桩时,其流变效应引起的沉降很小。通过 大了暗挖段的流变沉降值。 计算,在列车荷载及考虑流变效应下,在桥隧相连处隧道侧断面 沉降值为5,124 mm,而在桥隧相连处桥台侧断面沉降值为 4.940mm,相差仅为0,184 1Tim,说明桥隧过渡段与桥台基本实 现了刚度无间隙连接,证明了暗挖段和桥隧过渡段地基设计刚度 =]_ B2 B1 图2开尔文流变模型 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律文田,王永和.秦沈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路基动应力测试分 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500—504. [2】曹新文,蔡英、铁路路基动态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西南 交通大学学报,1996,31(1):32—33. [3]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4】郭玉增,高湿度Qz黄土的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及参数[J】,岩 时间/min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6):780—784. [5]王盛源,饱和粘土主固结与次固结变形分析[J],岩土工程学 报,1992,14(5):70—75. 图3 桥台顶面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如图3所示桥台的流变沉降值(永久变形)为0.14 1Tim。由 Analysis of rh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tunnel transition sec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 ZHOUDa.wei WUYa.ping YANGMei Abstract:Taking a bridge-tunnel transition section a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using ANSYS software.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model,rheological analysis and track irregularity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Key words:bridge-tunnel transition section,loess,ANSYS 收稿日期:2007—02—06 作者简介:崔颖波(1960 ),男,工程师,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贵阳陶兴(1981 ),男,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硕士研究生,上海550003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