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媒体人的责任

来源:意榕旅游网
媒体的责任与素质

从《大公报》、王韬和梁启超的办报思想看媒体的责任与素质

编辑1111 郭结雯 201112121109

摘要:早期《大公报》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铸就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营报业的辉煌,

开辟了我国新闻界对自由探索的道路。梁启超、王韬是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积极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影响了很多人。登载确凿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用舆论的力量指道社会的黑暗纠正时代的错误,这是王韬、梁启超等文人办报的传统,也是《大公报》的传统,更是新闻媒体的责任。

关键词:《大公报》 梁启超 王韬 办报思想 媒体责任 从《大公报》的办报思想看媒体的“大公”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它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创刊至今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在1949年以前,它是一份具有相当影响力且受人尊敬的报纸。

《大公报》以主张“敢言”,这种舆论态度是建立在新闻自由主义编辑理的基础上的。《大公报》对时政批评与事实判断,大抵上坚守不抹杀、不歪曲、不捏造、不偏袒、不感情用事的立场。

新记公司时期的《大公报》主张“四不主义”,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不党”是中国自由主义报业所标榜的最重要信条,对其真义,张季鸾做如下解释:“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连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所谓“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之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眛于事实”。[1]可以简单理解为:媒体独立于任何党派与利益团体;媒体代表的是大多数普通公众的利益,是社会公器,为人民说话;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客观中立,少发表意见,多报道事实;媒体言论的唯一禁限是法律,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制约。这“四不主义”使得《大公报》成为一份自由主义报纸。

凡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有着自己的风骨,有对底线的坚守。媒体的责任是要报道和追寻社会真相,报道准确的事实。而今天的很多报刊都是站在党或者是政府一方的,就像现在的《大公报》明显支持中国共产党,因此被认为是有官方背景,由于该报拥有支持中国共产

党的悠久历史背景,在报道国际及两岸事务时,往往站在中共立场,政治色彩浓厚,这也导致了它在香港的公信力中一直落后。媒体应该是“忘我”的,“无私”的。

从王韬的办报思想看媒体的责任

王韬办报思想的第一个主旨是:通外情,广见闻;下情上闻,仁意下达。他认为报纸能使上下情通,下情达于君上,君惠得以下逮;建议译外报并办西文报纸,使内之情通于外,外情达于内。他还主张慎选“通材”作报纸主笔,能为百姓得论;持论要公平,居心纯正,不得挟私攻订。王韬对民间新闻赋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言论。这类言大至水灾、火灾、饥荒,小之赌博、偷盗、行乞,只要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王韬都能做出反应,并成为《循环日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

第二个主旨是:启民智,辅教化。媒介有开启民智,辅助教化的作用。媒体应该报道事实,报道尽可能做到全面,开启民众的智慧,让他们知道更多的事实。

第三个主旨是:立言求变。王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多,但内心深处崇尚的仍是“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而“立言”就是王韬认为的国人办报的目的之所在。他在《循环日报》明确宣布要借“日报立言”,也就是说,借报刊这个舆论阵地来宣传变法自强主张。[2]他代表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发言,畅谈洋务,反映民情,抨击时政,举其利弊。同时,王韬又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报人。

从梁启超的办报思想看媒体的责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最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报人。他主编或创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十余种报刊,,并发表了大量文章,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在新闻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 明确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 一曰,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 二曰, 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3]政府有很大的权力,如果没有监督,政府官员难免会滥用职权或者是无所作为,因此监督是必须的,媒体作为代表公民发言的监督最为有效。现在越来越多的事件都是媒体曝光以后才得以解决的。例如很多的官员贪污的案件,湖北学生自备桌椅上课的事情等等。媒体监督越是深入,舆论传播速度越快,范围越广,影响越大,社会的呼声越强烈,某些公职人员就越害怕。媒体的监督,迫使政府或者是相关的机构不得不面对问题。作为大众传播媒工具的媒体,担负着舆论监督的重大任务。实践也证明,公共服务与管理,需要媒体的监督与支持,有舆论监督与没有舆论监督效果大不相同,媒体监督作用不容忽视。

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主张,概括出报纸是国家耳目喉舌之用的新闻观点。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4]强调报纸在封建君王的统治下消除上下内外之隔。报纸是民众的喉舌,代表民众提出建议和要求。梁启超所说的 “耳目喉舌”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耳目喉舌”有所不同:一是打探传递消息的“耳目”功能,二是反映一定立场和作为特定的代言人的“喉舌”功能。

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一文中归纳出“五本”、“八德”思想。“五本”,指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八德”指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5]针对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如道德品格、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套比较完整的新闻职业观,对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也昭示了当今媒体人的责任。

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不能放弃也不可推卸。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是媒体的责任,媒体人就是应当自觉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抑恶扬善传正声。

参考文献:

[1] 《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证” [2] 《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 [3]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

[4] 梁启超的舆论监督观及其对当代媒体的启示 [5]梁启超的“五本”“八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