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记类文言文教师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桃花涧修禊诗序 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

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窪,泉冽.

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②,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③,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

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④,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

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

(选自上海辞书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①髹(xiū)觞:漆制酒杯。②舟:托盘。③觚(ɡū)翰:指纸笔。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翰,毛笔。④《韩诗内传》:西汉韩婴所著,解释《诗经》的书。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 比:并排 .B.又六七步,奇石怒出 怒:突起 .C.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 敷:遍布 .D.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勖:勉励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①不乐泉声之独清 .. A. B. ②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①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 ①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C. D.

②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诗序》文字中可窥宋濂取法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刻画“修禊事”中诸贤就为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色彩。

B.第二段文字记叙入山沿涧探幽寻胜的经历,并借览胜点明桃花涧得名由来,而所写“水蚀道几尽”等,表现出作者移步换形以探幽的情景。

C.作者调动笔墨描绘桃花涧“可玩”“可钓”“可听”的诱人风光,不光是再现山水的秀丽,更是感悟了人投入大自然“情与境适”的美好。

D.宋濂引用《韩诗内传》,旨在认同春秋时郑国人修禊的旧俗,“执兰草以祓除不祥”,进而寄寓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为无愧于孔子的门徒。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古诗文默写(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3分) (2)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3分) (3)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3分) 9.C(敷:铺开。)

10.A(而:均作连词,表修饰,可不译。B项,之:上句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下句为人称代词,他。C项,与:上句表介词,表对象,跟;下句为连词,表并列,和。D项,以:上句为连词,表目的,用来、为了;下句表介词,表条件,凭借。)

11.D(文中有“无以是为也”语,意思是“无需进行这类(招魂续魄的)活动”,可见宋濂是反对鬼神之事的。)

12.见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流水把道路侵蚀得差不多没有了,不能肩膀并排着行走,(大家)先后连贯像鱼群一样相续。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约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做钓雪矶。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临近一口小水洼,泉水很清冽,适合给鹤饮用,叫做饮鹤川。从小水洼引水,像蛇行的形势,往前流经石坛下,铿铿锵锵发出玉佩碰撞声。有擅于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回到石坛上,各自铺上席垫,在泉流两岸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倒入漆制酒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涧水漂浮,(它们)像雁行一样漂下。稍稍靠前,有途中停下的,有彼此相连的,正好依次第取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吹来,酒杯盘旋不前进,有的甚至逆流而上,像来敬酒的样子。酒过三巡,年纪最大的要求摆列纸笔,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写成,罚酒三大杯。众人高兴的答应约定,有的人闭目深思,有的人手支着脸颊看天空,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私语不停,有的人拿起笔像疾风骤雨,边写边吟;有的人按着纸张在岩石旁,想写又停下;有的人觉得句子有不妥当,对人挠头皱眉;有的人吹口哨发出秋虫的声音,有的人聚集在山坡,夺过酒杯争着先喝,有的人拿着书卷给邻座的人看,有的曲着手臂卧看流云;(这些)都可一一入画。

第二天,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活动)写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我按照《韩诗内传》上说:三月初一,桃花水发汛时,郑国旧习俗,在溱、洧两条水边,召唤死者魂魄,佩执兰草用来驱除不吉祥。现在离那时已有两千年,即使时间地点都不同,但桃花流水现在与从前一样。那后裔尚且能召集贤士大夫来进行修禊活动,难道是遗风还没有泯灭吗?即使这样,无需进行这样活动。作为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沐浴沂水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差不多怀怀跟境遇适应,快乐跟大道同在,进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徒;这样以后才

不愧于作七尺男儿,能不值得勉励吗?

千秋观记 [南宋]章鉴

② ①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

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

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

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舁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9.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宾送日月者 .B.征之故牒

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 ..D.今增辱而临之 .

牒:书籍 取具:置办 辱:承蒙

( )

B.是观其复兴矣 .

( )

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余问其观之所始 .

蚓无爪牙之利 其皆出于此乎? ..

C.邵于华舁以林木 .

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

( )

洎牧以馋诛 若入前为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 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 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

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 ⑤独后土祠岿然 ⑥已而施者倾倒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

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

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

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

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

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

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尺橼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圯,独后土祠岿然。(3分) (2)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3分) (3)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4分) 9.A(通“傧”,迎接)

10.B(A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

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11.D(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

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

12.B(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

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凡是山林中幽深僻静、可以迎送日月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在这里)游玩歇息的,千秋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时杜添元实际管理这座山。我问千秋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他就回答说:晋朝时这个地方建了黑石观,有一个新吴的刘真君在这里炼丹,许旌阳追逐老蛟,取道修水,望见山中有紫气郁葱,就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人在山下居住”,于是找到了刘真君,互相成为朋友,自从刘君得道后,黑石观依然没有被破坏。然而经历江南宋、齐、梁、陈四朝及隋、唐、五代以来,从过去的书籍中求证,没有办法考察千秋观兴建和废弃的事迹。在宣和二年朝廷才赐给千秋观匾额,到端平年间又废弃了。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有见识的人说,这座观恐怕还是会重新修复的吧。

宋理宗宝祐年间(乙卯年),有一位九宫山黄希斌的高士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有德行高尚的路分人叶卓先生、提干人王绅先生、上舍人王纬先生,乐于行善捐献钱粮,为这件事情大力倡导,邵于华把林木送来,就这样,粗大的木材都置办好了。不久来募捐的人很多。不过几个月,无论殿、堂、楼还是门以及厨房浴室,没有不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来探访的人惊讶不已,认为就像神做的一样。在黄希斌之后捐款的人说:“这就好比池塘又增加了活水源头,又能让它再次延续了。”话还没说完,又说:“山居恭敬地洒扫好,用来迎接您很久了,现在有幸承蒙您大驾光临,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我说:“在分宁县(即今天的修水县)中,禅院一座接着一座,而道观却不到二十座,道观的田租收入都很微薄,加起来这些收入的数目还不如一座律院的,虽说恬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道义,而道家的信徒,并不把物质的贫困当作忌讳的事。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现在黄高士让观舍新修之后,而继承人又进一步扩充,扩建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啊!古代的人表彰行善的

办法,即使很细小都一定要记录。假如这样,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于是斟酌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些可以查对的资料。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而不乐于仕宦。少好方,无所不通,而独以治疫为名。疫者闻君来视,自庆不死。京师每岁大疫,自春之暮至秋不已。康熙辛未,余游京师,仆某遘疫,君命市冰以大罂贮之,使纵饮,须臾尽;及夕,和药下之,汗雨注,遂愈。余问之,君曰:“是非医者所知也。此地人畜骈阗,食腥膻,家无溷匽,污渫弥沟衢,而城河久堙,无广川大壑以流其恶。方春时,地气愤盈上达,淫雨泛溢,炎阳蒸之,中人膈臆,困惾忿蓄,而为厉疫。冰气厉而下渗,非此不足以杀其恶,故古者藏冰,用于宾、食、丧、祭,而老疾亦受之,民无厉疾。吾师其遗意也。”

余尝造君,见诸势家敦迫之使麇至。使者稽首阶下,君伏几呻吟,固却之。退而嘻曰:.

“若生有害于人,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君与贵人交,必狎侮,出嫚语相告謷,诸公意.不堪,然独良其方,无可如何。余得交于君,因大理高公。公亲疾,召君,不时至;独余召之,夕闻未尝至以朝也。

君家日饶益,每出,从骑十余,饮酒歌舞,旬月费千金。或劝君谋仕,君曰:“吾日活.

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杀数十百人也。”诸势家积怨日久,谋曰:“陈君纵逸,当以官为维娄,可时呼而至也。”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君遂称疾笃,……数月竟死。 .

君之杜门不出也,余将南归,走别君。君曰:“吾逾岁当死,不复见公矣。公知吾谨事公意否?吾非医者,惟公能传之,幸为我德。”乙亥,余复至京师,君柩果肂,遗命必得余.文以葬。余应之,而未暇以为。又逾年,客淮南,始为文以归其孤。

君生于顺治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氏,子某。铭曰:“义从古,迹戾世,隐于方,尚其志。一愤以死避权势,胡君之心与人异? .

【注】①愤盈:充满,聚集。 ②困椶(zōng),阻塞不通。忿蓄:积聚不散。

③麇(qún):聚集。④嫚(màn):倨傲,轻侮。訾謷(zǐ’áo):非议。 ⑤维娄(lǚ):约束。 ⑥肂(sì):暂殡:临时下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好方,无所不通 方:医术 .B.余尝造君 造:到……去 .C.每出,从骑十余 从:使……跟随 .D.惟公能传之 传:宣传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①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①君之杜门不山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胡君之心与人异/②与尔三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能表现陈驭虚傲视权势之家的品格的一组是( )

①疫者闻君来视,自庆不死 ②君伏儿呻吟,固却之 ③君与贵人交,必狎侮 ④公亲疾,召君,不时至 ⑤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

⑥遗命必得余文以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驭虚能依据前人的生活情况,针对病例采用独特的药方治好病人,并能合理解释病因,医术高超,令人信服。

B.权贵们派人来请他出诊,他坚决拒绝,因为他认为这些权贵“死有益于人”,这表现

出他蔑视权贵的正直品格。

C.作者对陈驭虚“性豪宕”“迹戾世”等行为隐含不满,所以对其“为文”的请托以“未暇以为”为借口来应付。

D.本文用几个典型事例(治疫、抗诊与拒仕)来表现陈驭虚的医术和品德,事例不多而人物风貌却跃然纸上。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诸公意不堪,然独良其方,无可如何。(2分)

②吾日活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杀数十百人也。(3分) 8.D(为......作传)

9.A(A.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B.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凭借。C.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D.介词,同,和;动词,给)

10.B(①突出陈驭虚医术高超 ⑤这是写诸势家对付陈驭虚的手段 ⑥写陈驭虚的愿望) 11.C(\"不满\"与原文不符,句子表述的因果关系文中也没有根据) 四、(20分)

12.(1) ①众权贵心中不能忍受,可是只认为他的医术好,对他(也)无可奈何。(2分,重要词语:堪、良)②我每天救活几十上百人,如果因做官而废弃医术,这就等同于我每天杀死几十上百人啊。(3分。重要词语:活、若、以)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翻译: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参考译文】

陈典,字驭虚,京城人。性格豪爽不羁,喜欢歌舞女色养狗骑马,显出一副有钱有势的派头,可是他却不乐于做官。年轻时喜欢医术,没有不精通的,而唯独凭善于治疗疫病的本领而闻名。病者听说陈驭虚来看病,自己庆幸不会死了。京城每年都发生大瘟疫,从晚春到秋天都不停止。康熙辛未年,我在京城游历,我的一位仆人染上瘟疫,陈驭虚叫人买来冰块并用大缸盛好,叫他尽情地喝,一会儿就喝光了;到了晚上,将药喝下去,他大汗如雨流,病就好了。我问他这样治的道理,陈驭虚说:\"这就不是一般医生所知道的。这里人畜集中拥挤,吃的是腥膻味重的东西,家里没有厕所,污水充满沟渠,而护城河长久堵塞,没有宽阔的大河深沟来排放污染物。正当春天的时候,地气聚集上冒,淫雨泛滥,在烈日下蒸腾,伤害人的内脏,阻塞郁积,成为病疫。冰气迅猛下渗,不用这种办法就不能除去病害,所以以前收藏冰块,用于举行宾礼、宴会、丧礼和祭祀等场合,而那些老疫病也受到冰气的渗透,百姓就不会染上疫病。我是借鉴他们流传下来的方法啊。\"

我曾经到陈驭虚家中,看见那些权贵们派来催促陈驭虚的使者成群到来。使者们在台阶

下叩头,而陈驭虚趴在案几上呻吟装病,坚决推却他们。背着他们就嘲笑说:\"他们活着对人有害,死了对人有好处,我为什么要给他们看病呢?\"陈驭虚同权贵们交往,一定要戏侮他们,说一些傲慢的话非议他们,众权贵不能忍受,可是只认为他的医术好,对他也无可奈何。我通过大理寺卿高裔和陈驭虚有交情,高裔公亲人染病,派人来请陈驭虚,他却不能及时到达;唯有我请他,没有晚上听说等到天明才去的。

陈驭虚家中一天天富有起来,每次出行,率领随从十多人,饮酒歌舞,每月耗费千金。有人劝陈驭虚去求官从政,陈驭虚说:\"我每天救活几十上百人,如果因做官而废弃医术,这就等同于我每天杀死几十上百人啊。\"各位权贵积怨很久了,就商量说:\"陈驭虚放纵无拘束,应该用官位来约束他,这样一来就可召之即来了。\"于是就叫太医院下文让陈驭虚做医士。陈驭虚就称病重不去就职,......几个月后竟然死去。

陈驭虚闭门不出的时候,我将南行回家,去同陈驭虚告别。陈驭虚说:\"我过了今年就会死去,不再见到您了。您知道我这样恭恭敬敬地对待您的本意吗?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只有您能为我作传,希望你能为我作传记传名。\"乙亥年,我又到了京城,陈驭虚的棺柩果然暂葬路旁,遗言说一定要得到我的文章后才正式安葬。我答应了,而后来没来得及写出。又过了一年,我客居于淮南,才写下文章送给他的儿子。

陈驭虚生于顺治某年某月某日,死于康熙某年某月某目,妻某某,子某某。铭文写道:\"陈驭虚遵从古人道义,所为与世俗违逆,以医病救人为本而不愿做官,崇尚自己的志向。义愤而死来避开权势,为什么陈驭虚的志趣与人不同呢? 非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之 苏辙散文 (一)【福建师大附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经得起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15.【答案】B (知遇)16.【答案】D17.【答案】C 18.【答案】(1)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会不快乐呢?(2)即使他用蓬草作门,用瓦瓮作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穷尽耳目所见的美景更能使自己安闲快乐啊!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

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二)【苏州中学,二】阅读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完成4—6题。(9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4.【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答案】D

5.【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可知,“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B项:它(代词)/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据句意可推知,这里的“以”是“与”的意思/用 【答案】.C

6.【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A项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答案】A

7.【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

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合:汇合 B.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C.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舍:房舍,房屋 D.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披:敞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然后驱而之善

C、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②战于长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C、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 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 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 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5、 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答: (2)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答: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 溢:表露 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看见 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乡党:同乡 D.将归益治其文 治:研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 B、①入则周公、召公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②示赵弱且窃也 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B.过秦汉之故乡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且夫人之学也

9、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答: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答: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败:冲坏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以玉帛子女自厚 厚:经营 D、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归:回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①其二人者适皆罢去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②吴广以为然

D、①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B.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C..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D..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

1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晏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不能安

于所谓东轩者”。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 文章最后又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D. 本文虽以《东轩记》为题,实为作者借题发挥,意在倾诉盐酒税务的琐碎繁难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14分)

(1)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答: (2)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答: (3)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

答: (一)《黄州快哉亭记》 1、C(舍:三十里)

2、D(于:在;A、于:到;在……方面 。 B、之:代“胜景”;往 。 C、所以:表原因;表凭借。)

3、D (A、动心:动人心魄 , B、其中:他的心中,C、会计:办理公务) 4、A (第一段没有议论。) 5 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大。在南面汇合了沅水与湘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越益盛大。江水流到赤壁之下,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汪洋无极。清河张梦得君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着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为亭子起名为“快哉亭”。 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江面波涛起伏,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的观赏。如今却可以在亭中凭几而坐,尽情赏玩,一抬眼便可看个够了。向西遥望武昌一带的群山,山陵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当雾霭消散,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缘故吧。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时城郭的废墟,曹操、孙权曾经窥视谋夺,周瑜、陆逊曾经率兵驰骋。缅怀轰轰烈烈的往事,远眺宛然在目的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同游兰台宫,有一阵清风飒飒吹来。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道:“痛快啊,这阵风!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谏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的区别,而人却有遇时、不遇时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本身处境的不同,与风有什么关系呢? 世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末到哪里不都会感到痛苦和不满吗?假如他达观坦荡,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性情,那末到哪里不会感到快乐呢?如今,张梦得君不把贬官当作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令用蓬草编门,用破甕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如果不是这样,峰峦连绵,沟壑幽绝,森林成片,古木参天,清风回旋其间,明月当空朗照,

这些都是使失意的人们悲伤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令人畅快的呢? (二)《上枢密韩太尉书》 6、B (见:表现)

7、D (所---的东西/处所;A 、乎:在;B、则:就是;C、且:而且) 8、C( A 、可以:能够凭借 ; B、故:旧都; D、且夫:“夫”和“且”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9、B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10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三)《东轩记》 苏辙 11、D (归:安身之处)

12、B (指示代词,那;A、乃:才/竟然;C、然:但是/正确;D、以:来,表目的/而且,表并列)

13、A [B、修身养性,培养道德;C、 朝向南(又:古代君王面南而坐,故也有以南面代君王的 ) D、权势利益/(今义:以人之财产权利区别对待人)] 14、B(去掉“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 15 翻译:(见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做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业,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去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所以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

我已经被谪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