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摘要:世界宗教不但传播范围广,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Abstract: the world religion spread not only widely,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world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Buddhism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nd on the produce of the land and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and th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gradually into China each social areas, its development plays a rol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origin of Buddhism,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spread of the course.

关键字:佛教 起源 传播历程

Key words: Buddhism origin Spread course

1.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

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罗门人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然而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

2. 佛教在中国的的传播历程

大约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分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印度本土出现了大乘佛教的思潮,发生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佛教的传播大约在公元3世纪从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中间经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不断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的

大部分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一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1]。

2.1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中的白马驮经讲的就是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原地区的初始情况。

2.2佛教在中国各个朝代的传播

2.2.1汉朝时代

近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应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2]。相传明帝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见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他们回洛阳,并用白马驼着许多佛经带回中国。永平十一年,明帝为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称为白马寺。这两位僧人曾翻译了一部份佛经,即今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2.2.2.三国时代(公元221-265年)

在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北方的魏国及南方的吴国,有关蜀国的佛教史料则很少。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魏国佛教可以说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其中最着名的是昙柯迦罗及康僧会。

三国时代只有五十多年,从佛教的发展来说,尚属启蒙阶段,因此在思想的建树上,可述者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文人崇尚清谈之风,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放浪形骸、隐遁山林,批判礼法不遗余地,又纵论老庄之学。当时儒家的地位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因此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佛教于此时传入中国时机上可算是“趁虚而入”,恰逢其时。然而,正如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指出,这也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文化始终未能脱离出世倾向,甚至日趋衰危的主因[3]。

2.2.3.西晋、东晋时代(公元265-420年)

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乃是竺法护。他长居在敦煌,并曾随师周游西域,通晓西域三十六种语言。他曾译出《般若》、《法华》、《华严》、《涅盘》等经,共约一百五十多部三百余卷经典。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是由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所建立的十六国所管辖。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利用佛教来巩固其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其中后赵(公元319-352)的石勒石虎,前秦(公元351-394)的符坚等人,更是提倡佛教不遗余力。因此,佛教在中国北方开始盛传。

此段时间,正是儒家势力衰微,而神仙方术的庸俗信仰与老庄思想勃兴的时代,人们对“怪力乱神”的事大感兴趣。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在此时大盛,也与此有关。日本当代佛教思想史权威柳田圣山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强烈地吸引中国人的兴趣,恐怕不纯然是教理的理解问题,而与人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探究超自然的能力有直接的关连[4]。佛教首先即以此通俗信仰的型态,生根于中国社会之间的。

2.2.4.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0年)

东晋灭亡之后,继之而起的王朝,在南方有宋、齐、梁、陈。在北方,则先由魏统一五胡,然后再分裂为东西两半。东魏之后为北齐,西魏之后为北周,最后才由隋统一南北。前后共历一百六十年。

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地域的分裂而产生南北两种传统,有“南义”、“北禅”的各自特点。

南朝的帝王,多信佛教并予以保护,特别是梁武帝(公元464-549)对佛教的重视和尊崇更是空前绝后的。他曾宣布佛教为国教,不但花费大量钱财去建佛寺佛像,举办法会,还三次舍身到佛寺为奴,然后再由群臣以亿万钱财赎回宫,从而充实了寺庙经济。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兼并北方诸国后,一方面尽力汉化,另一方面又利用外来的佛教来消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所以自北魏建国者道武帝(公元371-409)起,北朝帝王也大都信奉佛教以收揽人心。虽然中间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曾有崇道毁佛运动发生,唯其毁佛时间,均不太长久,而且后代又往往很快恢复佛法,因此影响不大。总的来说,佛教在北朝统治者的扶持下,播范围极为广泛,并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佛教石刻艺术。如龙门石窟,即其一例。

与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的特色是:一是重视“修禅”“持戒”的宗教修行。与南朝的重义理,以玄解佛的风气,大相径庭。二是偏重修寺造像,累积功德,追求今世及来世的利益。因此北朝修造寺庙、佛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为南朝所不及。三是北朝由于政教密切挂钩,因此有“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等观念。北魏僧人法果曾谓:“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但在南朝,则有“沙门应否礼敬君王”之辩。道安的弟子慧

远就是第一位倡导“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人[5]。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域及印度高僧的大量翻译,中国佛经便渐渐多起来了。佛经在西域甚至印度,原本即因学派不同而有出入,到了中国,自亦难免有宗派的分张。

2.2.5.隋唐时代(公元581-906年)

中国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印度佛教中独立发展起来,而在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峰。事实上,直到隋唐时代,才有纯中国的佛教宗派出现。而南北朝时代的各宗,除了极少数之外,都逐渐被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摄融,而失去了独立的精神。

隋代虽然立国短暂,只有三十七年,但因为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也促使佛教的南北两大体系被综合起来。南方佛教的思辩化,和北方佛教的实践性,至此达到有机性的统一。

隋文帝自登基之后,就改变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而以提倡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方针之一。他甚至设立僧官以管理僧尼的事物。隋炀帝也笃信佛教,他曾尊称智顗为“智者大师”,对智顗创建“天台宗”提供不少助力。由于隋朝统治者扶持佛教的政策,使寺院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也因此在隋末的农民战争中,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一样,都成为农民起义军打击的对象。

唐代初期也十分支持佛教。唐太宗(公元599-649)很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特别为自印度取经归国的玄奘建立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也下诏在全国各广建佛寺,以悼念阵亡将士,安抚人心。由于唐太宗对各宗教都采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波斯祆教,都于此时经由西域传入中国。

后来武则天更是崇佛信经。她一方面利用僧人怀义等所伪造的《大云经》和宝雨经》为自己的篡权称帝辩护,自谓系得到佛的“授记”(预言)。但是另一方面,她也赞助《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并支持法藏创立了“华严宗”

中兴唐室的唐玄宗开始限制佛教的发展,但并未放弃对佛教的利用。然而由于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与国家经济利益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终于导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灭佛运动。这是一次对佛教空前沉重的打击,绝大多数佛教宗派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是佛教在中国发展鼎盛时期的结束。因此,便有了唐武宗灭佛。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高僧辈出,宗派林立,各擅胜场。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唐朝初年,歌舞升平,这都是促成佛教在此时蓬勃发展的原因。

2.2.6.五代及宋朝时代(公元907-1280年)

唐朝经过二百九十年而亡,其下则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约五十年间,合称“五代”,然后就进入宋朝。五代时期,后周世宗又有一次破佛运动。然而宋太祖灭北周后,便又开始采取保护佛教的措施,并修建佛寺。中国的第一部雕版《大藏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就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刊行完竣。

后来,北宋徽宗曾强令佛教与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给佛教沉重的打击。但是不久佛教又恢复了元气。宋室南迁之后,对佛教采取利用和限制的两面手法。而与宋朝相抗衡的辽、金两国,也都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辽国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华严宗最为兴盛。金国时代最流行的是禅宗。西夏国也将全部《大藏经》翻译成西夏文字。

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佛教已由高峰滑落。只是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一,各个宗派的起伏也不相同,充分表现出佛教各宗派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

2.2.7.元、明、清朝(公元1280-1911年)

元、明、清三朝,中国佛教的情况,可以说是每下愈况。元朝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的态度,但是最受重视的,还是西藏喇嘛教(密宗)。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笃信喇嘛教,奉西藏名僧为帝师。但对佛教的发展来说,可以算是有害无益。同时,自唐朝末年开始蓬勃发展的秘密宗教,也结合了佛道思想,以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旗号,深入民间。这种非道非佛的秘密宗教,造成佛教的混乱。迄今,这种深入中下层社会的秘密宗教,仍极为活跃。

明太祖原系僧侣,对佛教的护持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由于他出身秘密宗教之“明教”(白莲教之前身,与摩尼教和弥勒教有关),深悉宗教力量庞大,乃再度以“既利用又限制”的两面手法来对待佛教。他规定僧尼“或居山泽,或居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这使得僧尼的经济只好建立在寺产和经忏上,而不能建立在广大的信众上,这造成佛教的没落。同时他还曾露骨地表示:“释道二教,自汉唐以来,通于民俗,难于尽废,惟严其禁约,毋使滋蔓。”更使得佛教的发展,无形中受到许多的限制[6]。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佛教政策。历代皇帝对佛教教既有保护和扶植,但也有些限制。大清会典的律令规定:僧道不得沿门化缘,不得外出,妇女不得到寺庙进香礼拜等。乾隆皇帝更公开表示,“释道是异端”,并希望佛道人士可渐次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佛教的衰颓,是在所难免的。

这个时期的中国佛教,已经缩减混杂成净土一宗了。

3.总结

佛教能在中国传承二千余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代有众多的大德高僧努力推动佛法融人本土社会,并让寺院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精神生活的寄托之所。寺院的善己利他行为,又从物质生活层面使寺院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得以增胜增强。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同时,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大多也利用佛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以上就是我对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的理解,因我的粗浅探索不免存在阙失或疏误。为此,敬请专家和读者提出批评。

参考文献:

[1] 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69页。

[2] 李宾汉:《中国思想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53页。

[3] 韦政通:《阮籍的时代和他的思想》,辑入《中国哲学思想论集》(项维新、刘福增主编),台北牧童出版社,第1976,298页。

[4] 柳田圣山:《中国禅思想史》,吴汝钧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49页。

[5] 释圣严:《比较宗教学》,第325页。

[6] 印顺:《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辑入《佛教与中国思想及社会》 ,(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19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