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按照一定原则在不同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依据帕累托定律,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是指资源在各部门和个人之间的配置和使用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使资源的经济重新配置都不能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 主导部门 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采用了新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它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带动其它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科技活动 指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内,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科技活动。
研究与开发人员 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研究人员,是指企业主要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加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经济起飞 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产业布局指向性 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是指一地区 (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区域研发经费总量 是指一个区域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研发活动的内部支出的总和,包括利用来自区域外的资金在本区域之内从事研发活动的内部支出,但不包括在本区域之外为从事研发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技术扩散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是指新的技术和知识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潜在的采用者转移,并且在生产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
区域政策 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人口转折 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技术吸收 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简单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出自英文的“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向使用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垂直技术引进 将国外前一阶段的技术引进用于本国下一阶段的技术开发和利用。 二、简答
1、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答:⑴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异质性、 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⑵经济活动的不完全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
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导致的。 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
⑶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 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 2、霍夫曼定理(画图)
⑴ 霍夫曼系数: 工业划分成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两者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投资品工业净产值
⑵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 工业化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第四阶段,霍夫曼系数小于1。 3、技术扩散模型简述
美国经济史学家 格里列希斯 1971年 著作《杂交玉米和创新经济学》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扩散初期,扩散速度缓慢。
第二阶段:扩散速度不断加快,直至最高峰,进入商业上最适宜地区。 第三阶段:速度减缓,直至水平。 4、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的内容 (1)区域历史沿革 长江大桥的通车 行政级别设置和隶属关系 (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 (2)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 苏联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20世纪初,沪宁陆路通车 70年代“三线”建设、大规模屯垦移民 大庆油田开发 80年代 沿海开放 武汉钢铁厂建立 高速公路网建设 5、区域系统的演化规律 1、地域演化的一般规律
点 → 线 → 网 → 面 演化模式
⑴渐变型模式:区域系统演化是逐步展开的,缺乏中断或跳跃。
时间过程上:表现为自然演化,农业社会阶段逐渐进入工业社会,最终达到成熟阶段。 空间过程上:演化首先从某一地段开始,然后渐渐顺次扩大到其他地域。
⑵突变型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纳入了渐变的轨道。
时间过程上:在短时期内由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跳过某一发展阶段,然后又沿着新开端指示的方向继续演化的现象。
在空间上:中断了原有的推移顺序,跳过了一段空间后继续演化的现象。 6、环境库兹涅夫曲线(画图)
表明环境恶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呈倒U形.围绕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的一般关系问题,有一个库茨涅兹曲线之争。库茨涅兹曲线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它说明:随人均收入的增长将出现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时期,之后污染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 7、我国学者对于区域经济衰退的分析? (1)区位性衰退
由于运输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一些地区会因原有区位优势的消失而
日益走向衰落, 而另一些地区则因得益于新的区位势而开始繁荣, 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2)资源性衰退
资源性衰退主要发生在结构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地区。 (3)结构性衰退
地区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地区主导产业相互更替和结构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 由于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着导入期、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的阶段过程,因而在不同时段上地区的产业应该相互衔接。 (4)消聚性衰退
产业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可以产生集聚经济。然而,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超过某一临界规模, 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 如导致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 用地用水不足、 能源和劳动力供应紧张等问题。 8、我国学者关于区域经济进入成长阶段实现途径的分析? (1)外部推动型。 如深圳、 海南经济特区。(2)国家投入型。 如攀枝花、 包头和大庆等(3)自身积累型。 如苏南一些农村地区(4)边贸启动型。 如云南德宏等一些边境地区。 9、四种非公开失业的认定标准 失业的定义
克里希纳(Krishna,R.) 公开失业:零工时 零收入
非公开失业 四种计量(认定)标准:
○ 时间标准:劳动者一年中劳动的天数或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天数或时数 ○ 收入标准:一年所获收入低于某种必要的最低额 ○ 意愿标准:意愿工作的时间大于目前工作的时间
○ 生产率标准:劳动者从目前就业中撤出来 也不减少产出 10、技术进步的类型 中性技术进步
指技术进步过程中,资本/劳动比例不变。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使用型)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例提高。 资本节约型(劳动使用型)
资本/劳动比例降低。 11、主导部门具备的条件 成为主导部门的条件
a 必须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拥有雄厚的资金,具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c 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它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 12、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三、辨析题
1、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1)概念与衡量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加。
经济发展(经济进步) 核心是经济增长,内含丰富,伴随着经济增长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的改善、教育进步、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体制安排更加合理等等。 (2)经济增长的衡量
GDP、人均GDP、GDP增长率 经济发展的衡量
单一指标和指标体系
2、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增长水平 自然条件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自然条件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技术) 3、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城镇化的一般过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聚落变化成城镇的过程。
吉尔伯特·斯蒂尔特------三层次:人口/社会生态城市化,结构城市化,行为城市化 城镇化的一般过程:渔猎、采集(原始经济)→农耕→手工业→商业 (2)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快,城镇化速度也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3)城镇化“S”曲线
诺瑟姆认为, 城市化进程是一条拉平的“S” 曲线。 即在城市人口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认为30% ),城市化速度加快;而到了一定程度后(一般认为70% ),城市化速度又逐渐放慢,并趋于停滞。
Y 为城市化水平;C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早晚;r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t为时间 4、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库兹涅夫曲线表明环境恶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呈倒U形.围绕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的一般关系问题,有一个库茨涅兹曲线之争。库茨涅兹曲线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它说明:随人均收入的增长将出现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时期,之后污染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 5、卫星城模式(突变式)和区域发展渐变模式
⑴渐变型模式:区域系统演化是逐步展开的,缺乏中断或跳跃。渐变模式这种过程可以发生在区域中心地带,也可能出现在区域边缘地带。
时间过程上:表现为自然演化,农业社会阶段逐渐进入工业社会,最终达到成熟阶段。 空间过程上:演化首先从某一地段开始,然后渐渐顺次扩大到其他地域。
⑵突变型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纳入了渐变的轨道。突变型模式一般出现在区域中心场比较弱的区域边缘地带。
时间过程上:在短时期内由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跳过某一发展阶段,然后又沿着新开端指示的方向继续演化的现象。
在空间上:中断了原有的推移顺序,跳过了一段空间后继续演化的现象。 卫星城
通过交通道路建设,在大城市的远郊配置新的城镇(卫星城镇)。 北京、广州、西安、武汉 6、绿色GDP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正面效应:带来社会财富,负面效应:1)消耗自然资源2)向环境输出废弃物。 四、论述题
1、区域技术引进的障碍
(1)需求障碍,即利用国外或区外新技术制成的新产品在本国或本区域没有销路而妨碍引进该项技术。
(2)资本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引进技术所需要的资金尤其是外汇的支付能力,二是与引进技术相配套的国内投资能力。
(3) 自然资源障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品种组合对引进技术设备的适宜性上,如果自然资源在此三方面适宜性差,就会形成引进技术的障碍。
(4)劳动成本障碍,主要表现在引进技术对区域劳动成本即总体工资水平的适宜程度和区域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上。
(5)人力资源障碍,对引进技术的操作、管理、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两方面人才的缺乏就构成引进技术的障碍。
(6)规模障碍,利用引进技术进行生产,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具有理想效益。 (7)基础设施障碍,即引进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达不到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及配和标准。 (8)文化制度障碍,只引进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格格不入。
(9)技术引进时序障碍,只引进技术并非当前该国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急需的技术。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1)背景罗斯托的“线性阶段模式”
20世纪40—6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发展理论是“线性阶段模式”。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是这一阶段西方发展经济学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2)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大规模高消费)——追求生活质量 (3)起飞阶段特征:
①农业和工业中正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组织方法; ②储蓄正在上升,通常达到国民收入10%的水平;
③产生了一个日益扩大的企业家阶层,把储蓄导入新投资;
④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并激发了许多辅助性的工业部门的发展; ⑤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劳动力正在从农业中解脱出来到城市工作; ⑥人均收入开始大大增长。
3、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
(1)待开发阶段:传统农业阶段 自给自足 经济处于未发育、未开发状态,
(2)成长阶段:实现途径: 外部推动型。 如深圳、 海南经济特区。国家投入型。 如攀枝花、 包头和大庆等, 自身积累型。 如苏南一些农村地区,边贸启动型。 如云南德宏等一些边境地区
(3)成熟阶段 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减慢,并逐渐趋于稳定, 工业化已有较久的历史,达到了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运输与信息通信已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相当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出现问题
①“空间不可转移” 和 “不易转移” 要素的价格上涨, 如地价、 水费、 工 资上涨, 排污费增加, 生活费指数提高。
②许多一度领先甚至独占的技术,随着它的逐步普及而丧失其“独占利益”。
③由于设备刚性, 许多企业的“硬件” 已经陈旧、 老化, 愈来愈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而逐步丧失。
④由于技术 (产品) 老化、 市场萎缩和资源枯竭
(4) 衰退阶段 由于运输位置的变更、 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资源的枯竭、 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一些地区在经过成熟阶段甚至成长阶段的发展之后, 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 相对衰退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的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开始出现结构性衰退的征兆(四种类型) 五、计算分析题
(1)人类发展指数:HDI=1/3 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三类: HDI等于小于0.500 低水平、 0.500-0.799 中等水平、 0.800及其以上 高水平 ⑦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由下列公式算出:
⑧城市化水平:
⑨居民生活质量: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2)恩格尔系数
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百分比来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 区位商
QN1A1NA 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N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A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越高。区位商大于1,表明本区
域的该部门相对高(强)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多样化指数
GM1Xi2Xi2i1,2,,n0GM1Xi为i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所占比重。
GM越大,地区部门分布越均衡,GM越小,产业越集中于少数部门。GM=0,集中在一个部门;GM=1,所有部门均衡发展。 (3)产出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L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
K=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L=社会劳动力(区域)或职工人数(部门) A称技术因子,表示经济技术管理水平 α、β外生,一般情况下取α=0.3,β=0.7 (3)工业化程度的衡量 霍夫曼系数
工业划分成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两者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投资品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 第四阶段:霍夫曼系数小于1 (4)城镇化“S”曲线
诺瑟姆认为, 城市化进程是一条拉平的“S” 曲线。 即在城市人口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认为30% ),城市化速度加快;而到了一定程度后(一般认为70% ),城市化
速度又逐渐放慢,并趋于停滞。
Y 为城市化水平;C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早晚;r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t为时间。 (5)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 加里·贝克尔 教育投资收益率模型 根据投资收益率来做决定 要求性状良好的年龄—收入曲线
定量评价方法: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6)(3)生产要素贡献率分析 假定α=0.3,β=0.7,α+β=1
nyixiCKj(1r)j1SNPVt1nBtCt(1r)tWlgYtY0t产出平均变化率:
U技术平均变化率:
资金平均变化率:
lgAtA0tVlgKtK0tUW劳动力平均变化率:
RlgLtL0t技术进步贡献率: PA资金增加贡献率: KPV/W1PAVVR劳动力增加贡献率: L
PR/W1PAPK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