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2、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3、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法)、(作业危害分析法 JHA法)、(风险程度分析法 MES法)、(事故树法 FTA法)等。 4、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级别最高。
5、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6、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30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整顿,可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7、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8、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职责范围内的
第 1 页 共 31 页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9、隐患治理应符合DB37/T 2883-2016第7.4.1条的要求,并保证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10、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二、单选题(55题)
1.( )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 A.事故控制 B.风险管控
C.隐患排查 D.安全培训
2.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 )级,其中( )级最危险。 A.5、 1 B.4、 1 C.5、 5 D.4、 4
3.风险级别中( )级别最高? A.红色 B.橙色 C.黄色 D.蓝色
4.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将( )确定重大风险、
第 2 页 共 31 页
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管控主体。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公司、部门、车间、班组 C.公司、专业、车间、岗位
5.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 )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A.精神损害 B.健康损害 C.身心损害 D.心理损害
6.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和管理因素四类。 A.个体行为 B.人为因素 C.环境因素 D.光线因素
7.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 )的组合。 A.严重性 B.适应性 C.必要性 D.有限性
8.( )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A.风险分析
第 3 页 共 31 页
B.风险评价
C.排查风险点 D.风险分级
9.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 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 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0.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 )。 A.应统一 B.同行业应统一
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
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11.( )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A.企业 B.中介机构
C.安监部门 D.主要负责人
12.企业应建立以( )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A.主要负责人 B.分管安全负责人 C.安全机构负责人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
第 4 页 共 31 页
级、所需管控措施和( )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和( )。 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风险分级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 )划分等级。 A.风险评价 B.评价结论 C.评价结果 D.风险评估
16.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
A.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B.风险越小,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C.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低;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第 5 页 共 31 页
D.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下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上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17.企业应在各岗位悬挂安全风险告知牌板,标明风险点名称及等级、危险源名称及等级、事故类别或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及( )等内容。并分别用红橙黄蓝对风险等级进行标识。 A.应急预案 B.应急电话 C.联系方式
18.企业应对( )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 A.一级风险点 B.二级风险点 C.三级风险点
19.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尽可能地采取( )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多级控制。 A.较高级 B.相匹配 C.同级别
2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教育制度应明确岗位员工熟知( )的学习义务。
A.本岗位风险点及危险源 B.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措施 C.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级别
2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部署实施阶段包括宣传发动、法律法规学习、
第 6 页 共 31 页
( )、落实分工四个步骤。 A.考试 B.培训 C.教育
22.危险源分级,遵循( )的原则,对每一个危险源进行分级。 A.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B.定量计算 C.定性分析
2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落实分工阶段,企业要根据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的职责,按照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制定管控措施、( )的任务。 A.制定风险管控责任制 B.编制风险管控清单 C.编制风险点管控计划
24.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各层级人员体系建设职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运行制度、相关概念、( )等。 A.风险点排查方法 B.危险源排查方法 C.风险排查辨识方法
25.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专业组负责本专业风险点划分、( )、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 A.危险源分级 B.危险源排查
第 7 页 共 31 页
C.危险源辨识
26.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包括( )等4个步骤。 A.隐患辨识、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B.隐患排查、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C.隐患排查、隐患分级、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27.综合性隐患排查应由公司级至少( )组织一次;车间结合岗位责任制排查,至少( )组织一次。 A.每月、每周 B.每月、每日 C.每季度、每月 D.每季度、每周
28.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制度包括( )。
A.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B.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C.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29.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组职责:一是负责本工作组范围内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编制;二是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确保能够将所属范围的风险点全覆盖辨识,及时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三是( )。
A.制订所有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B.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
第 8 页 共 31 页
贯彻落实
C.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表,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3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使企业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B.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C.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D.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实现零风险、零事故。
31.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需要消减的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风险等级为( )。 A.重要风险 B.关键风险 C.中度风险 D.低度风险
3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轻微风险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为需保存记录风险级别为( )。 A.3级 B.2级 C.4级 D.5级
33.风险分级采用LEC法,中度风险色为( )。 A.红 B.橙
第 9 页 共 31 页
C.黄 D.蓝
34.1级风险( 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 )。 A. 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 B. 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 C. 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 D. 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35.三、四级风险点可由( )级监管,班组、车间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 A.公司 B.班组 C.车间 D.岗位
36.企业应根据排查组织级别,结合风险点及危险源特性,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 )。 A.责任人 B.周期 C.内容
37.车间、班组的隐患排查内容,可根据所管辖区域隐患排查的数量、风险等级、分布等因素,进行重点关注,侧重于( ),并应确保区域内所有风险点及危险源均能等到监控。 A.风险较低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第 10 页 共 31 页
B.风险偏高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C.风险较高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D.风险偏低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38.排查风险点:排查伴随风险的部位、( )、设备、设施或区域。 A.方位 B.地点 C.场所 D.位置
39.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中度风险应采取行动/控制措施( )。 A.需要特别控制的风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B.需要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C.需要消减的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D.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40.工作危害分析法能够全面地分析出( )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A.作业活动 B.设备设施
C.安全设施 D.工艺操作
41.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一般多是针对( )。
第 11 页 共 31 页
A.作业活动 B.设备设施 C.环境因素 D.管理因素
42.当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出企业风险的危险性分值大于( )时,属于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A.70 B.160
C.320 D.50
43.工贸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 )。 A.风险统计表 B.作业活动清单 C.危险源统计表 D.设备设施清单
44.以下哪些风险分析方法不属于工贸企业宜选用的分析方法( )。 A.风险矩阵分析法( LS) 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 C.风险程度分析法( MES) D.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
第 12 页 共 31 页
45.在风险程度分析法( MES)中,“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应赋予的分值是( )。 A.1 B.3 C.6 D.10
46.风险管控措施中,以下哪些不属于工程控制措施( )。 A.消除或减弱危害 B.隔离
C.移开或改变方向 D.减少暴露时间
47.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特点,结合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管控层级的划分,确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 ),按照对应的管控层级,对所有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排查。 A.责任人 B.责任单位 C.主体
48.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教育制度应明确各基层单位落实( )的职责。
A.培训计划、组织职工学习风险分级管控相关内容 B.培训计划、组织职工排查风险内容 C.培训计划、组织职工辨识风险内容
49.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属于风险管控措施中的哪一类( )。
第 13 页 共 31 页
A.救援控制措施 B.管理控制措施 C.应急控制措施 D.演练控制措施
50.以下隐患排查类型组织级别为班组级的是( )。 A.日常隐患排查 B.综合性隐患排查 C.专业性隐患排查 D.节假日隐患排查
51.以下风险控制措施属于工程技术措施的是( )。 A.密闭采样系统 B.配齐应急物资
C.制定标准作业程序
52.以下各项不属于风险控制措施的是( )。 A.工程控制措施 B.应急处置措施 C.医疗救助措施
53.下列记录中,包涵风险信息最全面的是( )。 A.风险点登记台账 B.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C.风险分析评价记录
54.以下不属于基础管理类隐患的是( )。
第 14 页 共 31 页
A.事故管理 B.承包商管理
C.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55.隐患排查的要求不包括( )。 A.全面覆盖 B.全员参与 C.责任到单位
二、多选题(30题)
1.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 或)健康损害和( 或)财产损失的( )或它们的组合。 A.根源 B.状态 C.行为 D.环境
2.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 )。 A.物的危险状态 B.人的不安全行为 C.管理上的缺陷 D.环境缺陷
3.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 )和环境因素四类。
第 15 页 共 31 页
A.人的因素 B.物的因素 C.管理因素 D.社会因素
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A.危险源识别 B.风险评价 C.风险管控 D.风险培训
5.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 A.会出现什么事故
B.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
C.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 D.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6.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要把握“危害较大”和“整改难度较大”两个要点。企业的现场有( )情形之一的,可按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 A.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 B.物料管道跑、冒、滴、漏
C.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电机、灯具、开关等)不防爆 D.在生产区域饮水
7.从业人员操作行为类生产现场隐患,包括:( )。 A.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 16 页 共 31 页
B.未遵守劳动纪律 C.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D.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8.隐患排查方式主要有( )。 A.综合检查 B.专业检查 C.节假日检查 D.四季检查 E.日常检查
9.隐患排查类型主要包括( )。 A.综合性隐患排查 B.专业性隐患排查 C.风险点排查
D.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10.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 A.场所 B.环境 C.人员 D.设备设施 E.活动
11.风险点排查应按( )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A.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
第 17 页 共 31 页
。) B.场所、部位 C.装置、设施 D.作业活动
12.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包括( )。 A.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E.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13.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 A.工程技术措施 B.管理措施 C.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14.隐患排查依据主要有( )。 A.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B.技术标准 C.事故教训经验总结 D.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15.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A.岗位纠正
第 18 页 共 31 页
)。( B.班组治理 C.车间、部门治理 D.公司治理
16.企业通过“两体系”建设应完成以下( )成果。 A.编制两体系实施指南
B.制定“两体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C.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汇总表 D.危险源辨识清单
17.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可包括以下方面( )。 A.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B.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C.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D.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1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安全风险等级判定,风险值为162分,则该危险源( )。 A.属于高度危险
B.应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C.需立即或近期整改
D.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19.以下情形( )可判定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
第 19 页 共 31 页
然存在的
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20.企业应根据以下( )情况,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 A.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B.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C.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D.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21.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危害的( )。 A.可能性 B.根源和性质 C.能量和物质 D.后果
22.以下( )措施属于管理措施。 A.安全培训 B.制定操作规程
C.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D.设置危险及有毒企业的排放口
23.进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应按照以下( )步骤实施。
A.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 ,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
B.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
第 20 页 共 31 页
型。
C.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D.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 24.发生事故的根本症结是( )。 A.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B.安全过程管理不系统 C.不执行规章制度
D.企业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E.企业自主安全培训薄弱
25.各市、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广泛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 )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A.城市垃圾堆场 B.安全管理 C.环境条件 D.职业健康
2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 )方面进行评审。 A.措施的可行性 B.措施的有效性
C.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第 21 页 共 31 页
D.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27.应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 )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 A.可能性 B.严重性 C.暴露时间 D.风险度取值
28.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A.资金到位 B.治理及时有效 C.制定整改方案 D.责任到人
29.以下属于重大隐患的是( )。
A.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B.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C.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D.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30.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 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B.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第 22 页 共 31 页
C.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D.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应急预案或安全措施。 三、判断题(80题)(红色正确,黑色错误)
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2.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风险是危险源的载体,没有风险就没有危险源。(✖ )
3.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 )
4.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 ✔ ) 5.风险度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 6.风险不可以避免,但是风险有大小。( ✔ )
7.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 )
8.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 )
9.一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者频率很高,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很大。(✖)
10.一件事件可能的后果造成多人伤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就很大。(✖)
11.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2.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
第 23 页 共 31 页
虑的过程。(✖)
1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
14.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 )
1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 16.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17.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 )
18.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 )
19.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20.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 )
21.一级风险点属于重大隐患,应立即停产整顿。(✖)
22.一般隐患,因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可暂时不予整改排除。(✖) 23.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 24.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
第 24 页 共 31 页
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 ✔ ) 25.重大隐患一定是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不一定是重大隐患。( ✔ ) 26.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应执行“五到位”,即: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 )
27.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目的是,实现零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8.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完全消除为工作目标。(✖)
29.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 ✔ ) 30.公司级隐患排查由公司安全主要负责人负责,安全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31.企业应在通则、细则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系,是双体系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32.隐患排查主要是指中介机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
33.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 )
34.持续有效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排查风险点是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然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是风险管控的核心。( ✔ )
35.可接受风险是指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
第 25 页 共 31 页
许程度的风险。( ✔ )
36.企业应依据所排查出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 ✔ )
37.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 ✔ )
38.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及液位、温度、压力等测量仪表和控制设施及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 ) 39.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
40.工程技术措施包括紧急切断装置、密闭采样系统、制定标准作业程序、监控、联锁、报警等。(✖ )
41.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 42.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监控、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 ✔ )
43.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重大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一般事故隐患可延缓整改。(✖)
44.隐患整改建议措施应采取“管理优先、工程其次、防护为辅”原则。(✖) 45.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 (✖) 46.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需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 )
47.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
第 26 页 共 31 页
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 )
48.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 )
49.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相关信息录入山东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信息平台,并保障正常运行。( ✔ )
50.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 ✔ )
5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 52.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53.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 )
54.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55.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56.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 ✔ )
57.对评估出的3级风险,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 ) 58.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59.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 60.“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环部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 61.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 )
第 27 页 共 31 页
6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 )
63.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4.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 )
65.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绿”标识。(✖)
66.隐患治理的唯一目标是彻底消除隐患。(✖)
67.设备设施清单可以不包括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 68.对评估出的1级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 )
69.企业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70.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掌握风险管控信息,保留培训记录。( ✔ ) 71.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设施未正常使用属于重大隐患。( ✔ ) 72.按照GB/6441的规定,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型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淹溺、火灾、环境污染等。(✖)
73.危险源辨识应由骨干技术人员参与,辨识要系统和全面。(✖ ) 74.采用风险矩阵法(LS)判定为五级的风险,应由班组进行管控。(✖ ) 75.消防及应急设施问题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 ✔ )
第 28 页 共 31 页
76.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各个阶段。( ✔ ) 77.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 )
78.重复性隐患排查是隐患排查主要类型之一。( ✖ ) 79.重大隐患的治理应先编制隐患评估报告书。( ✔ )
80.企业双体系建设过程中,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宽从低的原则。(✖ )
四、简答题
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2、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5、风险点: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
第 29 页 共 31 页
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一般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风险,其中红色风险等级最高,为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
7、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一般风险越大,管控层级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8、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9、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0、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和可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和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1、风险控制措施评审内容有: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2、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成立组织机构、实施全员培训、体系文件编写、风险辨识与评价、评审与审批、风险信息公告、落实控制措施、持续改进。 13、事故隐患等级: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
第 30 页 共 31 页
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4、隐患排查治理一般工作程序:编制排查项目清单、确定排查项目、隐患排查组织实施、隐患治理。
第 31 页 共 3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