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却不想告诉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5.苏轼夜访石钟山,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噌吰”之声形成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个原因。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
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7.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B.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
声。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那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余于仆A碑B又以悲C夫D古书之不存E后世之谬F其传G而莫能名者H何可胜道也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梵语,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古代指山之南水之北,华山之阳指华山之南;“阴\"则指山之北水之南。
C.名,意为命名,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句中的“一\"用法相同。
D.士大夫,是指古代中国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然后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B.作者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突出“花山”二字,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C.走出褒禅山后洞,作者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自己左右的人,来到这里写文章记录的更少。
D.“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14.从两则材料中能得出做成功事情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宇惺俭,当时贬为黄州(齐安)主簿。 材料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箕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A之所以B为乐C与庶人D之所以E为忧F此则G人之变也H而风何与I焉?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海相若\"与“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B.谪,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不同。
C.“殆与余同”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D.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这一天,又称“生魄\"“哉生魄”等。
17.下列对三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一开篇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B.文本二首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排比、贴切的拟声词等描绘石钟山月夜的景象,议论与描写并举,创造出独特意境。 C.苏辙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人生观,与张梦得、苏轼二人旷达乐观的个性相合。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吆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9.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堡侩》中说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苏轼兄
弟对“兰台公子\"的言论持何种态度,并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彰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呑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 n)坎(k 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兮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21.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顾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狄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选择类
24.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三、非选择类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微风鼓浪 (3)水石相搏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南声函胡 (6)北音清越 (7)桴止响腾 (8)余韵徐歇 (9)石之铿然有声者 (10)森然欲搏人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2)有大石当中流 (13)而臆断其有无
(1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而笑李渤之陋也 参考答案:
1.C 2.C 3.D 4.(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5.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6.D 7.B 8.C 9.(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认为得到了它的事实。
(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10.BEH 11.C 12.C 13.(1)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14.(1)亲身实践;(2)敢于求索;(3)坚持不懈。
15.CFH 16.A 17.B 18.(1)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使自己舒适)呢?
(2)于是登上阁中的小轩,仔细一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3)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4)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19.苏轼兄弟都持否定的态度。
理由:苏轼认为风是自然之物,刻意区分雌雄,是强词夺理之说。苏辙则认为宋玉在楚王面前,将风与雌雄附会,或许是出于讽谏。风
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
20.D 21.C 22.A 23.(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 24.C
25.(1)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鸣响,何况是山石呢!
(2)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腔腔地响。
(3)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因而别人不能理解)。
26. 临:靠近。 鼓:激荡,掀动。 搏:撞击。 始:才。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腾:传播。 歇:消失。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森然:阴森的样子。 适:到……去。 当:处在。 臆断:主观猜测。 考击:敲打。 陋:见识短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