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①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 “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 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 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答案】D 【解析】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故选D。 二、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B. “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 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选项中“借代手法”不正确,选项理解也有误;故选A。 三、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①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鍪:头盔,士兵用以防护头部。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战斗。②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霎,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莳未匝:栽种还没有完毕。
1. 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宋·徐玑) B. 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唐·韦庄)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 D. 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陈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一个“忙”字,表达了对农人辛苦劳作的同情。
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意思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画,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
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意思是:秋雨绵绵,稻谷成熟。池塘水漫,鱼儿嬉戏。写的秋天收获季节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描绘的是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
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意思是:田地中种满了稻子,稻苗碧绿,希望云彩化作春雨滋润我的稻田。写的是春季插秧后期盼下雨的心情,隐含着对农人的同情,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接近;故选D。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①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②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 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
B. 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
C. 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D. 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根据文题“初秋行圃”,诗文首句“落日无情最有情”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傍晚的情致,而非“夜晚”;故选C。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园之时。
1. 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 “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 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 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答案】D 【解析】
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D.“视听结合”有误,本诗没有听觉方面的描写;故选D。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溪 韦应物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 B. 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C. 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 D.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答案】 C 【解析】
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飘”意为飘动。“澹”意为水波荡漾。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动态美;
②①
故选C。
七、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 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 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 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 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 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 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 “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 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答案】 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D,“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错,“钓鱼人一蓑归去”写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并不是说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A.“寿阳曲”和“江天暮雪”说法颠倒。正确的说法是:标题中的“寿阳曲”是曲牌名,“江天暮雪”则是小令题目。 故选A。
八、诗歌阅读,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 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 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 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答案】A 【解析】
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故选A。 【点睛】译文:
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九、诗歌阅读,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三月晦②,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珠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②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 下列词作表达的情感与本词最接近的一首是( ) A.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B. 《江城子·密州出猎》 C.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D. 《卜算子·咏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词,通过插花起舞、把酒留春,表达了词人壮志依存,不服老的襟怀。作者投闲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遗恨,但又是抱着“心存自在天,脚踏安乐地”的旷达情怀。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B.《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C.《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诗人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的悲观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和高洁人格的自许之情。
就词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不忘中原遗恨,报效朝廷的豪情来说,B项的词作与本词的情感最接近。 故选B。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 “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 “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 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答案】
(1)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2)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积累。亲朋:亲朋好友;满天地:到处;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书:书信。故尾联意思是: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 本诗尾联一样都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十一、诗歌阅读,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 “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 “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 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答案】D
【解析】D.“亲自参加”有误,诗人并没有亲自参加劳动,而是参观农家人劳动。故选D。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 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 “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意思是:松树在小的时候不被人发觉,如今松枝己超过蓬高(野草)了。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参天大树,等到长大了人们才称赞:这棵树真高!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十三、诗歌阅读,回答问题
③
④
②
①
董岭①水 【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枝。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 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 是就“董岭水”而言。 C. 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士,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青水秀,静谧安闲。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为“河声流向西”做铺垫,所以“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A。 十四、诗歌阅读,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的统称。②上林:即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 1.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句中“新春”就是早春。“清”不仅写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还指这种景色刚刚显露出来,环境清幽,别有一番风情。
B. 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不仅照应题目中的“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C. 三、四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理趣浑然,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新生事物的道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D. 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开拓了意境,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 【答案】D 【解析】
D项“突出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有错。首先,诗题
②
①
③
②
为“城东早春”,可见作者要描写的是早春景色;其次,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突出了作者对“新春、早春”的喜爱;第二句描写“绿柳才黄半未匀”,“才”“半”不仅照应了诗题的“早”,也刻画出了柳刚刚生发嫩芽的色泽与姿态;三四句想象上林苑繁花似锦时,看花的人太多的盛况,是虚写,实际上却更加反衬了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说明诗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善于发现早春美景;故选D。 十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落日帐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此诗为触最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多之情以及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B. 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 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字,隐隐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D. 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B.诗歌的前两联写“孤云与归鸟,千里只需片刻,而自己却滞留在外,离开家很久都没回去”,而非写诗人得以回乡的欣喜。故选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