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全能冲刺讲练(部编版)专题10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全能冲刺讲练(部编版)专题10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题10 记叙文阅读

重点讲解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文段的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10.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11.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答题思路如下: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1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引用:

(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3.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1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15.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1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冲刺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别样的礼物

①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②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③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蒙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竞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⑤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开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⑥“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问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⑦噢,是他!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⑧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⑨“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⑩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原文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分析

(4).选文第⑨段划线句“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1. 【答案】

(1).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让我深受感动。

(2).“别样”暗示文章的中心,“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3).“我”: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对待学生,看重师生情谊,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其中两点即可。

(4).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强烈情感。

(5).交代小岩家境和他平时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而感到意外的原因,突出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作铺垫。

【解析】

(1).文章第①段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段“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

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写“我”生病了。第③到⑤段写同学们来看我并给我送礼物;第⑥⑦⑧⑨段写班里贫困生小岩给我送特别的礼物——一句祝福及我得到礼物后的感受。第⑩段再次点题,写这个特殊的礼物又一次满上心头。结合题目“别样的礼物”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让我深受感动。

故答案为: 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让我深受感动。

(2).“别样的礼物”是什么礼物,是谁送给我的,因此这个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别样的礼物是班里的贫困生在我生病时送给我的真诚的祝福,这个礼物让我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常想起,他表达一个学生对老师真诚的情谊,因此这个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别样”暗示文章的中心,“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3).根据第②段“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

得满满的”可以看出我爱岗敬业;孩子们在我生病的时候都来看我,并给我送礼物,可以看出我深受学

生爱戴;班里的小岩家里非常贫困,买不起礼物,他送给我一句祝福,我不但不嫌弃,反而非常感动

和喜悦,并认为这是一件别样的礼物,这件礼物被我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尊重学生,能公平对待学生,看重师

生情谊,师德高尚的老师。

故答案为: “我”: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对待学生,看重师生情谊,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结

合文章内容分析出其中两点即可。

(4).这句话把小岩对我的那句祝福比作是沁入肺腑的溪流,暖人心扉的春阳,涤荡心灵的细雨,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当我听到小岩“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时,心理非常高兴和感动,而这里把这句话祝福语比作是沁入肺腑的溪流,暖人心扉的春阳,涤荡心灵的细雨,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这句话把三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一个句子尚且能表达出这种感情,三个同样的句子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 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强烈情感。

(5).从插叙的内容来看,“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

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交代了小岩贫困的家境及他平时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平时活动都不参加而今天竟然和同学们一起来看

我,这确实让我感到意外,这份对老师的情谊让我感动,因此我才觉得他送的那句祝福是别样的礼物,才带给我惊喜和感动。据此分析可以概括出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作铺垫。

故答案为: 交代小岩家境和他平时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而感到意外的

原因,突出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①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①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①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

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①“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①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①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①“阿姨,你们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①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那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①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①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①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①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4.请根据文章故事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将以下括号内相应内容补充完整。

刚进包厢时,(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紧张不已→( ),担心→快到终点站时,( )→( ),难受。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6.文章第①段中,小姑娘递给“我”荔枝后,“我”为什么会“愣”一下,手还会“有些颤抖”“有些僵硬”?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8.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答案】4.忐忑 在包厢想给孩子零食时 惆怅 离开车厢和小女孩分别时

5.划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心比作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紧闭的自我设防的心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天真可爱、纯洁率真的特点,表达了“我”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之情。

6.因为在“我”出门前,“我”的家人都提醒“我”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因此“我”在自己和陌生人之间建立了一道自我设防的防线,没想到小女孩会给“我”一个荔枝吃,所以“我”愣了一下;此时此刻,当“我”接受了小女孩的荔枝时,心里很激动,所以“我”的手有些颤抖;当“我”此时此刻面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时,想到自己之前的设防,“我”感到自己的羞愧,所以有些僵硬。

7.①从小女孩问“我”为什么不下来玩,体现出小女孩的天真、纯洁和大胆;①从小女孩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体现出小女孩与人为善、乐于分享的性格;①从小女孩依赖“我”、在“我”怀里睡着、分别时的不舍,说明小女孩需要母爱的温暖。

8.①内容上: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①结构上: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总结全文;①表达效果上: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告诫大家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信任感,真诚相待。

【解析】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结合第①段“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得出:忐忑。 (2)结合第①段“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可知,在包厢想给孩子零食时,心情是担心。

(3)结合第①段“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可知,快到终点站时,心情是惆怅。

(4)结合第①段“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可知,与小姑娘分手时,心情是难受。

5.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心”比作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紧闭的自我设防的心门。结合下文“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分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天真可爱、纯洁率真的特点,表达了“我”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即可。根据“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分析,“我”的家人都提醒“我”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因此“我”在自己和陌生人之间建立了一道自我设防的防线,没想到小女孩会给“我”一个荔枝吃,所以“我”愣了一下;结合“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分析,“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结合“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

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得出:“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阿姨,你们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可知:体现出小女孩的天真、纯洁和大胆;

根据“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可知:体现出小女孩与人为善、乐于分享的性格;

根据“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可知:说明小女孩需要母爱的温暖。

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内容上:结尾段通过叙写“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与车里的人们友好相处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结构上,与开头段叙写了家人反复叮嘱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表达效果上:结合“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分析,陈述完朋友短信的内容,此处一个“省略号”,有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告诫大家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信任感,真诚相待的作用。

三、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搬家记 华明玥

①电话预约时,听到薛师傅的声气之壮,就定了由他来替我们搬家。见了真人,才知听声音辨人的高矮强弱是不科学的:预想中有1.8米的薛师傅只有1.65米左右,长得精瘦。他的搬家公司只有四个人——他老婆,他的高个子雇工,还有一位被晒得脸上有白框印的眼镜小子。薛师傅吩咐说,过重的东西别往眼镜小子背上招呼:“他是我儿子,过了这个暑假升大二,这是他第一回给我帮工。” ..

①我就笑,说最重最高大的柜子,当然给他的高个子雇工。薛师傅忙说:“最高的衣柜要往我和我老婆背上招呼,大个子不如我们小个子底盘扎实。还有,你们这种老楼,楼层高度紧卡着2.6米,高个子背大柜,半道上会被上面的楼梯面卡着,切记!”

①他本人一看就是干熟了这一行的,片刻不离手的是一条又长又宽的布带子和一卷宽胶带。他一进来就撕胶带,把衣柜的门上下固定住。37摄氏度的天,汗马上涌了出来,但背着柜子的人绝不能腾出手来擦汗,因为那么沉重高大的实木衣柜,好不容易与身体贴合到位,抬手一擦汗,重心一错位,就可能出岔子。因此,薛师傅事先跟儿子叮嘱道:“干咱这一行,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再重再难,都不能半途撂下来歇气。这是保证家什的安全,也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①下一趟就是薛师傅驮着实木书柜下楼,儿子背着书桌迟一步下楼。当父亲的一面留神脚下,一面抬眼看儿子的一举一动,还能开腔指点:“马上就要转弯了,再弯点腰,记着手要在腰眼上抵一把;转过弯来,千万别把重量放在脖子上,要往下一点,放在脖子和肩膀连着的那条筋肉上,对了对了,这下出气匀了吧。”

①等到了楼下,卸下重家什,我才敢笑他:“薛师傅,你竟然让大学生来干这个,你老婆也舍得?”薛师傅一弹眉毛:“怎么舍不得?他又要换手机,我说你来尝尝一滴汗摔八瓣的滋味,跟我干一天,跟大个子一样领一天工资。干了3天,这小子浑身上下贴满了膏药,躺下去没有空调也能睡得死沉;干了两个礼拜,也不喊苦喊累了,学会任何分量上肩都咬牙撑着。他原来有点虚胖,现在也长出了腱子肉。这才是男人,要不吃这个苦,再过5年也没这顶天立地的一股劲儿。”

①家具都搬完了,最后抬钢琴。薛师傅招呼四个人一起动手,两个人在下,两个人在上。薛师傅用宽布带挎在肩上兜住钢琴的踏板,同时用手抓住琴背的把手和键盘底部,让钢琴的背面朝墙壁,键盘朝楼梯的扶手,一鼓作气往下抬。薛师傅的儿子不停地招呼大家抬高点,说是踏板千万不能磕碰楼梯。等上了..车,小伙子还很细心地拿出一床旧棉胎,抖开,包好钢琴,并且说,开车也要稳而慢,不能急刹车,不然钢琴前后一摇晃,内部的机件容易损伤,音准也会受到影响。

①薛师傅笑道:“有我儿子,你放心吧。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我们的技术,你掀开琴盖一弹就知道了——都不用请校音师。”

①我也会心地笑了,薛师傅让读大学的儿子一起参加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是多么另类呀!目送着薛师傅他们远去,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

9.请阅读选文①—①段,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文中的薛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

薛师傅笑道:“有我儿子,你放心吧。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我们的技术,你掀开琴盖一弹就知道了——都不用请校音师。”

11.根据语境,以文中“我”的口吻,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30字左右) 1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选文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事件虽小,却让我们读出了人生百态。

B.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流露出“我”隐隐的失望之意,因为薛师傅欺骗了“我”,让我不是很舒服。但后来,“我”对他的印象改观了。

C.选文第①段和第①段加点词语“招呼”的含义有所不同,前一个“招呼”是“放”的意思,后一个“招呼”是“提醒”的意思。

D.选文中薛师傅的妻子虽是次要人物,甚至没说一句话,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感受到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答案】9.由“主动要求搬最重最高大的柜子,不让工人搬”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由“撕胶带,固定柜门”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周到的人;由“让上大学的儿子跟着他搬家体验生活”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有其他合理的答案亦可)

10.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体现了薛师傅对自己搬家技术的自信,为有一个大学生儿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11.我们做父母的,要像薛师傅那样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这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啊!(意对即可) 12.B

【解析】

9.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抓住能够表现薛师傅性格特点的情节和语句进行概括即可。从第①段中 “最高的衣柜要往我和我老婆背上招呼,大个子不如我们小个子底盘扎实。还有,你们这种老楼,楼层高度紧卡着2.6米,高个子背大柜,半道上会被上面的楼梯面卡着,切记!”可以看出薛师傅为人淳朴善良;从第①段中“他本人一看就是干熟了这一行的,片刻不离手的是一条又长又宽的布带子和一卷宽胶带。他一进来就撕胶带,把衣柜的门上下固定住。37摄氏度的天,汗马上涌了出来,但背着柜子的人绝不能腾出手来擦汗,因为那么沉重高大的实木衣柜,好不容易与身体贴合到位,抬手一擦汗,重心一错位,就可能出岔子。”可以看出薛师傅为人认真负责;从第①段中“马上就要转弯了,再弯点腰,记着手要在腰眼上抵一把;转过弯来,千万别把重量放在脖子上,要往下一点,放在脖子和肩膀连着的那条筋肉上,对了对了,这下出气匀了吧。”可以看出薛师傅技术上十分娴熟;从第①段中“怎么舍不得?他又要换手机,我说你来尝尝一滴汗摔八瓣的滋味,跟我干一天,跟大个子一样领一天工资。干了3天,这小子浑身上下贴满了膏药,躺下去没有空调也能睡得死沉;干了两个礼拜,也不喊苦喊累了,学会任何分量上肩都咬牙撑着。他原来有点虚胖,现在也长出了腱子肉。这才是男人,要不吃这个苦,再过5年也没这顶天立地的一股劲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

10.考查对描写方法作用的理解和句子的赏析。本句中 “笑道”、“你放心吧”、“我们的技术”、“都不用请校音师” 是对薛师傅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表达了他对自己搬家技术的自信。“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表达了他对自己有一个大学生儿子而产生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11.考查续写结尾的能力。开放类试题,解答时,结合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只有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让他明白生活的不易,他才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成长为一个顽强坚韧的人。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有误,“因为薛师傅欺骗了‘我’”表述错误,根据“听到薛师傅的声气之壮,就定了由他来替我们搬家。见了真人,才知听声音辨人的高矮强弱是不科学的:预想中有1.8米的薛师傅只有1.65米左右,长得精瘦”的内容可知,薛师傅并没有欺骗“我”,是“我”自己听声音辨人产生了误会;

故选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递里的父子深情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思想保守的他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①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

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①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一一道来,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①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①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①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①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五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①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已不自知,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昐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13.“父子深情”在“我”和父亲互寄快递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14.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15.你是如何理解“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这句话的? 16.请从词语运用、内容、写法中,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塑造父亲的形象的。 17.选文以“我”的角度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答案】13.①儿子因挂念父亲不时往家里寄东西;①儿子能通过寄快递后与父亲的通话中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体会到父亲的爱;①父亲因儿子频繁寄快递而“斥责”他,担心自己影响孩子的幸福生活,而儿子理解父亲;①父亲因儿子随口的一句话便亲手做了布鞋寄给儿子,并由此开始给儿子回寄东西。

14.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大声“训斥”“我”的情景,表达了“我”由此得知父亲身体健康时的欣喜之情。

15.快递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传递了彼此的期盼、祝福和牵念,让亲情可以跨越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得到感应和传播。(意思对即可)

16.示例一:用含有夸张色彩的短语、反语,表现了父亲思想保守,但是很疼爱、关心子女。如“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声嘶力竭’的‘训斥’”。

示例二:先写父亲思想保守,后写父亲为了儿子而学习接触新事物,并用快递给“我”寄东西,表现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示例三: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了父爱的深重。

17.便于抒发情感,让读者更具体地体会“我”的心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①段“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可知,儿子因挂念父亲不时往家里寄东西。

由第①段“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和第①段“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可知,儿子能通过寄快递后与父亲的通话中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体会到父亲的爱。

由第①段“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可知,父亲因儿子频繁寄快递而“斥责”他,担心自己影响孩子的幸福生活,而儿子理解父亲。

由第①段“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

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可知,父亲因儿子随口的一句话便亲手做了布鞋寄给儿子,并由此开始给儿子回寄东西。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画线句子中“声如洪钟”“声嘶力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将声音比作洪钟,夸张而生动化地写出父亲在电话里“训斥”“我”的声音之大,结合“‘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和“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可知,“我”不断不反感这种“训斥”,反而很欣喜,因为能知道他身体健康,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关心与孝顺。

15.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由第①段“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可知,快递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快递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不受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的,同时“快递”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也含蓄表达了父子深情。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词语运用、内容、写法中,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如第①段“‘骂’得狗血喷头”“声嘶力竭”等词语,实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不想给“我”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从内容上,可以结合第①段“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可知,父亲因儿子随口的一句话便亲手做了布鞋寄给儿子,并由此开始给儿子回寄东西,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从写法上,如结合第①段“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可知,通过作者的反应可以侧面表现父爱的深重。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从内容上,结合第①段“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可知,父亲因儿子随口的一句话便亲手做了布鞋寄给儿子,并由此开始给儿子回寄东西,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称叙述的作用。“我”是第一人称,文章采用“我”的口吻表达出来的,是以自己寄快递给父亲来展开叙述,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也更加动人。同时,结合文章第①段“我期昐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可知,以“我”的角度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而且第一人称以“我”的叙述视角来看,使文章情节杂而不乱,很好地把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营造了浓烈的阅读氛围。据此回答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白

①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

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①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①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①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①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①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8.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文章叙写了哪些乡土风俗? 20.老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2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18.这篇文章叙写了一个收字纸老人“老白”的晚年生活。

19.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侧挂一个字纸篓;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

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端午节,吃粽子,八月节吃月饼。

20.①老白对自己清贫生活现状坦然面对,平静地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人生态度。①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顺融洽的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百姓。

21.弘扬普通人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淳朴的生活态度和精神。 【解析】

1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根据“谁是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根据①段句子“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第①段句子“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可知,本文主要写了老人老白收字纸及晚年的生活。

19.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要点。

根据第①段句子“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可知,带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扔的,不然会遭到天谴;根据第①段句子“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可知,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根据第①段句子“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可知,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20.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根据人物的言谈举止及叙述的事件概括。

根据第①段句子“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可知,老白是一个身体健硕的安静平和的老人。根据第①段句子“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可知,老白安于清贫生活,平静达观,超然实在的人生态度。根据第①段句子“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可知,老白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顺融洽的过着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根据第①段句子“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可知,他尽职尽着的干好自己的工作。

21.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体会主旨。根据第①段句子“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第①段句子“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可知,本文通过对老白收字纸,尽职尽责,怡然自乐生活的描绘,表达要积极乐观怡然自乐地生活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