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6 No.8 Aug.2013 构建高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赵志鹏,周荣丽,纪洁 (大连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处,辽宁大连,116028) [摘要]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其科研人员是国家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领导者和直接实施者, 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的进程。通过分析激励机制与学校总体工作发展的内在联系,指出高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影响 要素,揭示建立完善的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挖掘高校科研人员的潜能。 [关键词]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高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W2O1O086) [作者简介] 赵志鹏(1980一),男,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励形式和惩罚措施,激 发成员工作热情、挖掘成员潜在能力,在实现成员个人目标 的同时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组织自我发展的良性 循环。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恰当与否,不仅关乎 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还与学校总体工作发展息息相关。 一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而培 养创造性人才既需要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又需要积极探索 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大量科研项目的主持与参与,能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穿插自己的科研成果,同时,在教 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意义与科学态度的教育、科学 、高校科研人员的种类与特征 高校科研人员,主要是指在高校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 萎 雾客 创造性能力,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重大能动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的影响是最直接有效的。通过制 定一系列针对高水平项目、标志性成果的奖励政策,必然会 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首先,激励机制直接作用于科研人员,可以切实改善科 研人员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为其未来的 发展和晋升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持续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使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获得可观的收入,提 同可以分为教师、工程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类。: 带 三、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对高校总体发展的影响 一一 一一一” ~ … 一 ’一 一 ,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是 高校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实施者。工程、实验技术人 员操作各种仪器设备,是运用先进科研手段获取具体实验数 据的基础,是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支撑队伍。行 政管理人员是科研人员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的纽带,从管理 流程上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管理人员通过对 日常管理制度的不断优化,可以对科研人员产生激励作用, 优化制度工作的本身也是在从事管理学方向的研究。 二、科学研究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为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 目前,衡量高等学校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和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强校之本对学 科建设和师资力量都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重点学科建 设水平的高低,是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 高来衡量的。通过科技攻关,使高校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喜 墓 毫 未 茎 耄 动,在横向比较中消除挫折感、增加幸福感。l1 其次,科研人员 通过科研激励机制,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科学研 究工作充满着挑战、压力但同时也伴随着乐趣,激励机制可 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缓解压力感的同时,增强对科 学研究的兴趣。 (二)有利于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科研激励制度,是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混合交织在一起,彼此内容逐渐深入、透过、交换,提高学科 功能发展的动力。因此科学研究是推动重点学科建设最活 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制定科研 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现行的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 跃的因素,对重点学科的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起着 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本钱”,有了高水 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不断得到发展。 一机制中,对教学工作量大多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解决致力 于科研工作教师在考核中达标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是可以在岗位设置中增加专职科研岗位,通过确保科研人 】85— 员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充分调动专职科研人员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提升 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二是可以制定科研与教学工作量的互 相转换制度,将超额的科研工作量转换为教学工作量,以填 补岗位考核时对教学任务的要求。 五、根据高校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 制度 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在遵照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审时 度势地加入符合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特定方面发展的 或具有自身特色的政策作为点睛之笔。 (一)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 教师是高校科研人员的主体,而其他类型科研人员的作 用同样不可忽视,制定适当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能更有力 的调动其他类型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给予工 程、实验技术人员无差别的待遇,对行政人员的科研成果同 样予以奖励,是凝结人心、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所在省(市)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集全校 之智慧所制定出的具有导向性质的文件,代表了学校未来的 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 所要实行的战略举措是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 一四大功能。作为大学诞生时便产生的功能,不断提高教学质 量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历来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科学研究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学术 地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可以开阔视野,更加敏锐的了解到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 。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应充分的考虑到发展规划,与之相 (二)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为服务区域经济做贡献 互促进,为实现预期目标发挥政策上的导向作用。 国家的需求催生了高校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激活了 高校。科研激励制度应能使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 力优势,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产业优势,真正实现科研与经济 的有机结合,为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在 状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 给学生。同时,科研可以使教师不断将所获得的新知识反映 到教学内容中去,有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得到地方教育、科技主管部门的 重视,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不断的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同时 四、构建高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要素 高校制定科研激励机制时,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 展规划相结合,同时做到点与面相结合,外在表现与内部规 律相结合。 也使自身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加快学校科研工作的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_4 (三)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和任务。制定特别的激励机制 对于学校在短时间内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可以通过加 大激励力度的政策导向作用,促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在特定 首先,完善且科学,是制定激励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完 善不仅是制度上激励内容的完善,使人做工作有法可依,而 且要做到激励对象的完善,使所有科研人员均能覆盖其中。 既要让科研人员在完成最基本的科研成果时受益,又要拉开 领域多出研究成果以作为支撑。比如为重点学科建设评估 或为冲击国家级平台、学位点的需要,而制定的针对学校高 水平研究成果的短期激励措施,可以迅速弥补短板,为目标 的实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高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制定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激励的层次,提高对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使广大科 研人员充满信心和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大的回 馈。科学则需要全面的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大量的 是关系到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定的适当得体, 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会被极大的调动;制定的脱 基础数据测算。不能盲目的借鉴和照抄外来的经验,避免其 因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无法长期实施。 离实际,则会严重的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 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运用系 统工程的理论,从总体出发,充分考虑到各项政策之间互相 其次,对科研激励机制定期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决定修订方式,以保证其与学校工作现状和发展规划相吻 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持 久性,避免因政策原因所造成的科研成果脉冲式大幅度波 动。 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运用, 使科研激励机制既能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又能协调科 研人员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做到与时 再者,建立针对激励机制的约束机制。通过校院二级管 俱进、保障学校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永平.科研激励辩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4—17. 理制度,向各二级学院分配需要完成的科研指标,对超额完 成的学院予以奖励,对未达标的学院处以适当的惩罚。这样 既可以充分发挥学院管理层的积极性,实现科研成果平稳增 长的目标,也对不重视科研的教师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 [2]季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 (5):75-76. 通过激励机制,树立不同层次的科研典型人物,使取得突出 成就的科研人员不论从科研经费、奖金等物质层面上,还是 从荣誉称号等精神层面上都得到丰厚的回报。以此来激励 [3]张紫鑫.浅议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 与评估),2011(2):33-35. 其他科研人员,使其可以通过向阶段性榜样学习的方法,逐 步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 一[4]雷丽.地方高校科研激励若干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1):108-112.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