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楚辞,忆屈原,传承家国情怀
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迎端午的习俗:门插艾、赛龙舟、吃粽子等。相传,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什么跨越千年,人们依然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屈原?翻一翻《离骚》,读一读《史记》,答案豁然开朗。说到底,人们纪念屈原,纪念的是其爱国之心、为民之情、奋斗之志。而这三种品质恰恰是当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具备的品质,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向屈原学习之处,作为党员干部应在忆屈原中感悟传承家国情怀。
学习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心。国破家亡之际,屈原宁死不屈,毅然投身于汨罗江,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习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始终不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之志,始终激荡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心,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真正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学习其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之情。面对因战争而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百姓,屈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没有爱民如子的情怀,又怎能发出如此真挚的感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焦裕禄、孔繁森,还是廖俊波、杨汉军都是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的典范。传承这种为民情怀需要党员干部涵养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心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实策、做实事、干实绩。
1
学习其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之志。屈原的一生都在为了其政治抱负而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是屈原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也是当下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永久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动力。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不变的主旋律,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底色,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奋斗的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员干部秉持奋斗之志就要踏踏实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奋进;就要持之以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善打持久战,敢啃硬骨头。
梁启超曾说: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仅仅要读楚辞,更应在读楚辞、忆屈原中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