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 y “家电下乡"后引发的思考 摘要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涉 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冲击强度大,已经波及全球,中国犬陆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国家把扩大内部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家电下乡”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由财政 部,商务部在反复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措施刺激内部需求,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对农村地区信 息化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家电下乡 经济危机财政支出拉动内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免除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 补,推行义务教育等政策,加上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的收入有了增 加,去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再增强。 据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约为城镇的 三分之二,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二分之一,冰箱仅为四分之一。由此 可见,在农村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电网改造完 成,同网同价等措旌的实行,也让农村的用电环境大为改善,“家电下 乡”是财政资金第一次投入到消费领域,是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创 新和突破。 “家电下乡 政策实施以后,“家电下乡试点产品”已经成为了农民 购买家电的首选,农民不仅能够以低价购买到优质还的电器产品,同 样也能享受到全面的售后服务,真正做到了让农民“买的放心,用的顺 心”。这也为一些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有些企业反映,通过“家电下 乡”净化了农村的家电市场环境,有力地打击了假冒伪劣,原来松散的 营销渠道变得紧密了,传统的家电夫妻店开始向连锁经营转变,可见 “家电下乡”取得的成功。 在经济陷于衰退危机之时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社会需求是“凯恩 斯主义”已被历史经验证明为有效的药方。但是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 英美两国相比,中国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我们是一个正 处于“转型期 的发展中经济体。凯恩斯所面对的英美两国是基本没 有国有企业的社会,它的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强有力的 约束与监督,而今天的中国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必须慎之又 慎的兼顾到自己的“转型”身份。中国的历史任务是缩小贫富悬殊之 间的差距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家电下乡”和08 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政府投资直接 参与经济活动,辅之以行政命令保驾护航。 政府支出大量资金时该如何使用才能不仅要解“保增长,保就业” 的燃眉之急,还要为将来的经济发展真正地夯实后劲,更要为我们社 会整体转型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并依据重要 性来排序就个人观点中国政府现在最应该将财政支出在以下几个领 域: 首先,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当下尤其要着力 加快完成涵盖农民工的失业救济机制。经济危机影响下,在2009年 初大量农民工失业以及前所未见的提前返乡大潮,预示着中国现阶段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积极协助农民工再就业,而目前破解农民工就业难 问题的政策还主要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 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很可能会在长期内 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 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作为农民工就业承 接的地方政府,也要大力加强对农民工平等就业的保障。一是要逐步 作者简介:马川,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78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4.278.O1 消除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不平等待遇,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要实行同 工同酬,逐渐缩小农民工收入的城乡差距。二是要加大农民工享受社 会服务的覆盖面,让农民工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城镇居民公共社会服 务。 其次,建设一个基本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应 以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 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却令人担 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 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 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 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 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同时,农村教 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农民在外谋职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民间创业。对于那些能够吸纳 大量劳动力的民间产业,政府不仅应当放松管制,降低门槛加大服务, 必要时也应直接予以财政补贴。 最后才轮到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即便如此也当考虑以交通,电 力,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共事业为先。严格限制政府直接投资新的或 者扩建已有的经营项目。如果那些与政府有着特殊关系的企业挤压 民间经济,不仅抵消了财政拉动的应有效果,更为我们社会的转型创 造新的障碍。 以上的这些可称为“治本”的长远之策。与“治标”相比,“治本”则 是一个漫长而久远的过程,“治本”之策无不费时费力,见效缓慢,远不 如“治标”来的立竿见影。中国十多年来“内需”之所以不旺,归根到底 在于老百姓,或是囊中羞涩而无钱可花,或是有一定积蓄可是因为变 数太多,又因为我国公共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对未来缺乏明确 而安全的预期而不敢花钱。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不是在于 人民与人民之间,而是国家与人民之间。同样是花钱,由国家集中把 持,即便是用于利于民生的方面,与让老百姓分散着花,后者显然比较 有优势,毕竟一个人最需要什么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综上所述,短期的财政支出用于拉动内需,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见 效虽快,效益却短。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走在一段极为 关键的“瓶颈期”。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经 济危机的国家,即便被人家这般看好,但路在自己的脚下,如何走出 去?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走出去之后走得更好?那就要靠我们中华 民族的勇气和智慧了! 参考文献: [1]林一知.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余永德.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茂初.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