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论语》十二章

10《论语》十二章

来源:意榕旅游网


10《论语》十二章

一、课时:3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

①、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4、朗读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吾日三省吾身(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瓢饮,在陋巷(lòu) 博学而笃志(dǔ)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一章

(1)分析文义

字词解释: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接,并且)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温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愉快)乎?有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却)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

停顿划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意: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课文探究

第二章

(1)分析文义

字词解释: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为(替)人谋(谋划)而(表转折,却)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却)不信(真诚、诚实)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不习乎?”

停顿划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

第三章

(1)分析文义

字词解释: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表顺接,就)志于学,三十而(表顺接)立(独立做事情),四十而(表顺接)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接)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表顺接)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而(表顺接)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矩,规范)。”

停顿划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2)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高度统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第四章

(1)分析文义

字词解释:子曰:“温(复习,温习)故(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而(表顺接,并且)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形容词作名词),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

停顿划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意: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