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监理依据 .......................................... 1 第三章 标段概况与组织结构 ................................ 2 第一节 标段概况 ........................................ 2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职责 ................................. 14 第四章 监理程序 ......................................... 16 第一节 精测网与施工加密 ............................... 16 第二节 施工放样 ....................................... 32 第三节 沉降变形观测 ................................... 35 第四节 轨道工程 ....................................... 53 第五节 竣工测量 ....................................... 56 附件一:资料传递程序 .................................... 61 附件二:附表 ............................................ 62
1
第一章 总则
为了规范新建敦格铁路甘肃段监理二标段的工程测量监理工作,明确质量控制要点,强化过程控制,掌控工程建设质量。不辱使命,拼搏奋斗,和谐有序,安全优质,严格监理,热情服务,守法诚信,科学公平。依法合规地履行测量监理职责,科学掌握监督的尺度,努力发挥管理的力度,确保工程测量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为实现全线综合质量争创部优、国优的总体目标,编制本《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第二章 监理依据
1. 已审批的《监理规划》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10054-97) 8.《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9 .《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5-2009)
10.《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1042-2007,J269-2007) 11. 新建敦格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12. 由本标段施工单位编写的经过审核批准的各种工程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1
第三章 标段概况与组织结构
第一节 标段概况 一. 工程概况: (1)线路地理位臵和径路
新建铁路敦格线(甘肃段)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和青海省西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洲境内,北起柳敦铁路的敦煌站,沿G215国道朔党河而上,经阿克塞、肃北,翻越祁连山脉的当金山进入苏干湖盆地,新建线路全长263.878km。
柳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线路由兰新铁路柳沟车站上下行疏解引出,折向西南行经瓜州跨连霍高速公路,沿S314省道西侧经甜水井至敦煌,既有正线全长161.473km。另包括柳沟站上行疏解线4.019km 。
(2)桥隧比例
本标段桥梁长度13.173km,占线路的比重约为4.99%;隧道3.054km,占线路的比重约为1.16%。
(3)本标段重点难点工程
1)本标段施工重点难点工程是DK189+950~DK190+920高路堤和阔克萨隧道
DK189+950~DK190+920 段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37m,右侧最大边坡高度51m。工点范围出露地层为上更新统洪积粉土、细圆砾土,下更新统冰水沉积细角砾土,断层角砾。
2)阔克萨隧道为当金山中山区,平均海拔约2840米,最高每拔2865米。全隧道位于5.4‰的上坡及半径为R=650米的曲线上,最大
2
埋深约为32米。洞身经过地形起伏较大,多为峭壁,工点范围内沟谷发育,地形凌乱,植被稀疏,交通相对困难,大型车辆难以通行,隧道洞身全段位于F3断层破碎带内。
(4)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项目的修建对促进青海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加快沿线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完善路网布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主要技术、质量标准 (1)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国铁I级;
正线数目:单线,预留复线条件;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 限制坡度:6‰,加力坡13‰; 最小曲线半径:1200米,困难800米; 牵引质量:4000吨; 牵引种类:电力;
机车类型:货运HXD系列;客运SS系列; 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双机880米; 闭塞方式:自动站间闭塞。 (2)质量标准:
1).杜绝设计、施工质量较大及以上等级事故。
2).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按照验收标准,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
3
到100%。
3).基础设施达到设计速度目标值要求,一次开通成功。 4).竣工文件做到真实可靠,规范齐全,实现一次交接合格。 3.主要工程量:
(1).路基:路基总长213.13378km,路基工程主要有挡土墙工程、路堤坡面防护工程、路堑坡面防护工程、冲刷防护工程、漫流区挡排水工程、地基处理工程等类型。区间路基土石断面方1980.04万方,平均每公里断面方10.04万方。路基本体加固防护工程圬工127.78万方(含站场路基),平均每公里圬工6029方;区间路基地面排水工程圬工15.48万方。
(2).桥涵:特大桥18.69584km/8座,大桥6.15972km/22座,中桥3.21510km/44座,小桥82.1m/3座;框架桥2781.08m2/23座,接长框架桥66.24m2/1座;涵洞15537.19m/668座,接长涵洞157.16m/19座。
(3).隧道:隧道23.174km/3座,其中特长隧道 1座20.140公里;
(4).全线预制架设简支梁:全段预制架设简支T梁875单线孔; (5).正线轨道铺轨 262.115单线公里,疏解线4.019单线公里; (6).铺道碴85.82万立方米(含柳敦线3.02万立方米);; (7).站线轨道铺轨41.588.377铺轨公里(含柳敦线14.23铺轨公里);
(8).铺道岔105组(含柳敦线35组); (9).新建车站15坐(含柳敦线5座);
4
(10).生产房屋 31202平方米; (11).接触网338.11条公里。 二、环境概况: 1.地理特征:
线路由北向南通过祁连山北麓冲、洪积倾斜平原,祁连山山地两大地貌单元。
(1).祁连山北麓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DK0+000~DK191+000)可划分为党河冲积平原,鸣沙山北麓冲、洪积倾斜平原,鸣沙山、当金山山间冲、洪积倾斜平原,库姆塔格沙漠,当金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五个次级地貌单元。
当金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DK93+500~DK191 +000):地形南高北低,远离山脚地形平坦、开阔,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及西面低之势。当金山山前附近冲沟发育,一般沟深在2~10m之间,局部深达40m,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植被不发育,呈戈壁景象。海拔在1450~2880m之间。
(2.)祁连山山地(DK191+000~DK273+000)可分为当金山中高山等次级地貌单元。
1). 当金山中高山区(DK191+000~DK260+000):海拔一般在3500m以上,相对高差500~1000m。北坡陡,南坡相对较缓;山势陡峻,纵横沟谷发育,切割剧烈。
2).山间盆地根据所处的地理位臵不同,又可分为当金山南麓洪积倾斜平原区、塞什腾山北麓洪积倾斜平原区2个地貌单元。
当金山南麓洪积倾斜平原区(DK213+000~DK260+000):高程在
5
2890~3020m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平缓,地表植被稀疏, 呈戈壁景象。
2.地质特征:
(1).线路通过甘肃省西北部和青海省西部,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从北向南,线路依次通过塔里木台块与阿拉善台块的结合部、祁连褶皱系阿尔金山断块及柴达木台块三大构造区。
塔里木台块与阿拉善台块的结合部可分为敦煌地槽、敦煌-阿拉善右旗构造带;祁连褶皱系阿尔金山断块分为党河南山-青海南山断褶带、苏干湖槽地等。
本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地质构造体系,各种构造体系之间存在着多种复合、归并、利用关系,各构造体系内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节理等构造现象发育,现将各构造带的特征分述如下:
1). 敦煌槽地内覆盖厚度大于50m的第四系沉积层,构造不甚发育,对工程影响不大。
2). 敦煌-阿拉善右旗构造带:带内断裂、褶皱连续分布。线路涉及该构造带的鸣沙山纬向构造带,该构造带基本呈东西向走向,地貌上为一个丘陵地区。组成这个纬向构造带的构造形迹主要为东西向的压性断层,与压性结构面相伴生尚有南北向的张裂面和一些扭性结构面,褶皱构造表现不够明显。线路所涉及的本带断裂构造有党河水库断裂(F1)、南湖东山断裂(f2)。
3). 党河南山-青海南山断褶带:该断褶带总体走向北西西,长逾300km,宽25~30km。该断裂切割了古生界和第三系,带内长大
6
断裂构造发育。线路经过区有数条宽约200~500m的断层,大体呈平行状发育。主要断裂为青崖子-桥头子斜冲断层(F2)、五个泉子斜冲断层(F3)、三个洼塘斜冲断层(F4)、后塘北逆冲断层(F5)。其中对线路方案及工程稳定性影响较大断层为F2、F3、F5,现对该3条断层详述如下:
F1断层:为左旋走滑逆断层,上盘出露第三系泥岩夹砾岩,下盘出露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细角砾土。破碎带物质以断层泥、断层角砾为主,局部可见有碎裂岩,宽度50~200m。近东西向展布,延伸约75km,倾向南,倾角25°~60°。
F2断层:为左旋走滑逆断层,上盘出露震旦系石英片岩,下盘出露第三系泥岩夹砾岩。破碎带物质以断层泥、断层角砾为主,局部可见有碎裂岩,宽度500~1200m。近东西向展布,延伸约84.5km,倾向南,倾角25°~48°,该断层在线位通过地段与F2断层合并。
F3断层:该断层为左旋走滑逆冲断层,断层上盘为志留系中统绿泥石英片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下盘为志留系中统绿泥石英片岩。断层带主要由断层角砾、糜棱岩、压碎岩组成。断层破碎带宽约650m左右,产状N70°~85°E/650~80°N。
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F2、F3、F5断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层。其中F2、F3断层滑动速率为:水平0.16mm/a、垂直2.4mm/a,预测未来100年的突发位错量:水平6.2m、垂直2.8m;F5断层滑动速率为:水平0.18mm/a、垂直3.8mm/a,预测未来100年的突发位错量:水平7.3m、垂直1.8m。
4) 苏干湖槽地内覆盖厚层大于50m的第四系沉积层,构造不甚
7
发育,对工程影响不大。
5) 大小柴旦湖槽地内覆盖厚层的第四系沉积层,构造对工程影响不大。
(2).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本段发育的不良地质主要有危岩落石、泥石流、风沙及风吹雪等。不良地质在全线分布并不均匀,危岩落石主要分布在当金山山区坡面陡立、岩体风化破碎地段,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及山前深切沟谷,风沙分布于洪积平原及盆地区。
1).危岩、落石
从其发育的现状来看,易发段主要分布于当金山中高山山区基岩陡坎附近,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岩体节理发育,风化严重,稳定性差,在斜坡陡坎坡脚,多有崩落体堆积。存在较陡临空面时,为崩塌、岩堆、危岩落石多发区。在当金山长草沟车站及长草沟隧道出口较发育,对车站工程有一定的危害;长草沟隧道出口上方坡面有危岩,建议采取清除或挡护等相应的处理措施。
2).泥石流
全线泥石流集中发育在当金山高山区的各大沟谷及其支沟。地势较陡峻,沟床纵坡大,为产生泥石流提供了地形条件;山区受构造影响严重,地表基岩破碎,岩层软弱不均、节理发育、风化严重,沟谷及其斜坡上堆积了大量的松散物,为产生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在强降雨及急剧融雪期短时间内急剧向沟口排放洪水产生的强大搬运能力,将沟谷的松散物质携带、搬运至下游,形成泥石流。全线泥石流按其物质组成及最大冲出量分析,主要为小型-中型水石流,危害
8
程度微弱-中等。建议路基工程,线路应尽量避开泥石流,若确实绕避困难应加强泥石流的疏导工程,可以在其堆积区前缘以路堤填方工程通过,并设臵导流工程;不宜以路堑工程通过泥石流堆积区。桥梁工程,应尽可能加大孔径留足净空,为泥石流的排放预留足够的高度和宽度,并尽量不在沟心设臵桥墩。
3).风沙:
沿线地处内陆干旱荒漠区,降雨稀少,植被稀疏,地表主要为细圆(角)砾土,部分段落地表分布粉、细砂层。表现为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局部段落还分布流动沙丘。在大风季节,戈壁及沙漠化土地易形成风沙流,遇障碍物易堆积,对铁路工程产生危害。线路经过小段落风沙地段以路基通过,须做好风沙防护。在穿行库姆塔格沙漠段,线路以长桥通过,降低了风沙对铁路的危害。
4).风吹雪:
据肃北气象站1997年~2000年3年气象资料统计,该县辖区最大积雪厚度为16cm,冬季平均风速为3.2m/s。当积雪厚度累积形成20cm以上的稳定雪层、风速大于3.0m/s时,就能产生明显风吹雪的可能。对低填路堤及路堑地段可能会产生风吹雪掩埋路堤和路堑积雪的灾害。
2010年3月~2010年5月有一场较大降雪,该次降雪在肃北地区形成大于50cm厚的积雪,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准确的最大积雪厚度,但出于工程安全考虑,当金山北麓山前地段的路堑工程可适当放缓边坡,以预防为主,结合工程治理。
(3) 特殊岩土:
9
1).湿陷性黄土
本段线路通过处的湿陷性黄土场地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以防止地表水下渗。房屋及小桥涵基础应采取重型碾压、重锤夯实、换填土等方法来提高土层承载力,消除湿陷性。桥梁工程桩基设计时应考虑黄土因湿陷产生的负摩阻力。
2).膨胀岩
鱼卡矿区及饮马峡附近广泛分布第三系泥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具有弱膨胀性,属弱膨胀岩。其主要特征是遇水软化易崩解,失水后收缩开裂。膨胀岩的超固结性、湿胀干缩性及裂隙发育性等特殊性,对路堑边坡及建筑物基底的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膨胀岩土的路堑边坡应放缓边坡,并采用适宜的支挡结构进行加固,还应加强排水以防止地表水下渗导致岩土体膨胀。
3).盐渍土
沿线经过地区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多数地段地表水及地下水矿化度高,容易形成盐渍土。根据地表调查及取样化验,全线盐渍土分布段落短而多,全线盐渍土多为中、强硫酸盐、亚硫酸盐渍土,局部地段为超硫酸盐及氯盐盐渍土。地基需处理,建议铲除表层超限土,换填渗水土及加设土工布措施。
3. 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分布及特征
沿线经过地区的主要河流有党河、哈尔腾河、鱼卡河。这些河流均常年有水,依靠大气降水、冰川和泉水补给,支流较多,流程较长,流量变化较大,水质良好,可供生活及工程用水。
10
主要湖泊有大、小苏干湖及大。小苏干湖为开放式湖泊,有进出口,大苏干湖为闭合式湖泊,小苏干湖的水流入大苏干湖。
(2)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线路经过地区,受地貌单元、地层岩性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下水赋存条件各不相同,水资源总体贫乏而且水质一般较差。仅在河(沟)谷的某些地段、盆地、山前冲洪积平原前缘和断裂带等处有地下水埋藏,部分地下水水质较好。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将地下水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1). 第四系孔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潜水主要分布在党河冲积平原、哈尔腾河(苏干河)谷、小苏干湖周边。含水层为砂类土及碎石类土,厚度10~60m,潜水埋藏深度2~70m,含水层岩性比较均一,富水性较强。承压水主要分布在花海子等盆地内及边缘地区。含水层细粒及砂砾层,水位埋深在2~10m间,水量一般。
2). 基岩裂隙水
该区由富水程度弱—贫的裂隙含水岩组组成。分布在当金山山中高山区,其岩性主要为砂岩、片麻岩、片岩、花岗岩、大理岩、闪长岩,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由于斜坡地形使降水很快以片流、泉水形式向地表排泄,水量不大。
3)地下水的侵蚀性评价
全线地下水贫乏,且水质不好,党河冲积平原、当金山区及其山间盆地地下水水质较差,对钢筋混凝土具有硫酸盐、氯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为H1~H2、L1。局部地段水质较好,无侵蚀性。大、小
11
柴旦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较好,一般无侵蚀性,仅个别地段水质差,具硫酸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为H1。
4. 气候特征:
沿线经过地区,当金山以北为中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冬冷夏热,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6.8~9.5°C,最冷月平均气温-14.6~-7.2°C,最热月平均气温19.1~32.7°C,年最大降雨量105.5~252.3mm,年平均蒸发量2505.1~2578.5mm,历年平均风速1.4~3.0m/s。当金山以南至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少雨,日较差大,四季不分明,冬季酷寒而漫长,夏季短暂而不热,全年气温低,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3.1°C,最冷月平均气温-13.1°C,最热月平均气温15.9~17.0°C,年最大降雨量164.9mm,年平均蒸发量1806~3297.9mm,历年平均风速2.1~3.5m/s。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分段采用值见下表。
敦格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分段表
序号 1 2 3 4 定测方案里程 DK39+000~DK147+500 DK147+500~DK185+600 DK185+600~DK266+000 DK266+000~DK273+000 数值(cm) 150 200 235 200 5.交通情况: (1)敦格线新建铁路 1).铁路
新建铁路连接既有柳敦铁路,铁路运输条件优越,可作为外来料的运输通道。
2).公路
12
本工程所经地区干线公路主要有:柳格公路(G215)、安敦公路(S313)、敦肃公路(S302)。既有公路以国道为骨架、省道为主干,运输主要通过G215国道、S302省道运行。公路线路经过地区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次一级交通网如省道、县道、乡道的连接补充欠发达,尤其是县乡道路路况相对较差,硬化路面较少,主要为乡村土道或砂石道。且沿线经过地区仅有公路单一的一种运输方式,国道G215为沿线地区的交通命脉,目前,由于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而沿线资源点分布较多,交通量较大,超载运输大型车辆居多,导致路基路面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病害,使通行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制约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肃北至当金山段经过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地形起伏较大,交通相对困难,大型车辆难以通行,需修建双车道运输主干道;线路穿越的当金山为全线的重点,需修建双车道运输主干道,柳敦铁路起点连接兰新既有铁路,穿越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旁边有连~霍高速公路及安敦公路(S313),运输条件优越。
6.地震基本烈度: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06-001)及《新建铁路敦煌至格尔木线甘肃段(DK90+000- DK217+000)沿线地震区划和重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敦-格铁路青海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并结合沿线工程设臵情况,全线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0~0.30g之间(相当于地震烈度七、八度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0.45s。 甘肃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段落表
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 里 程 范 围 DK128+900~DK173+350 长度(km) 调整前 44.45 0.20 调整后 0.30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1. 监理部设臵测量室。测量室设臵敦煌市阿克塞县城。 2. 根据施工的进展和建设单位的要求适时组建专项测量组。 二、纲领:
1. 监理部根据监理合同约定和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复杂程度,配臵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设备和仪器,设备和仪器应能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2. 检查施工单位测量人员的资格,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检定情况,审核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
3. 熟悉图纸,参加设计交底,对图纸定线的原始资料进行复核,如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协同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4.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写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5. 对施工单位测量的内、外业资料进行检查,对其内、外业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采取抽查或旁站的方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独立复测。
6. 监理工程师应特别注意相邻合同标段搭接处测量结果及资料的符合性,必要时应组织相邻合同标段进行贯通测量和跨标段联测。
7. 督促施工单位在测量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级复核制,完成交桩复测、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竣工测量以及精测网、水准
14
点、加密点和工作基点的保护等工作。
三、职责: 1. 测量室主任职责
(1) 在项目总监领导下,应熟知相关的测量技术规范、规程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施工测量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 组织监理组测量监理工程师参加精测网交桩工作。 (3)组织并负责审核以下测量工作内容:
施工单位精测网(CPⅠ、CPⅡ)复测技术设计方案; 施工单位精测网(CPⅠ、CPⅡ)复测技术总结报告; 施工单位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施工单位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成果; 施工单位贯通测量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轨道工程(CPⅢ)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施工单位轨道工程(CPⅢ)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施工单位竣工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施工单位竣工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4) 负责对本标施工单位测量工作的不定期巡检。
(5) 组织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对全标段CPI、CPII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复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旁站检查和认证。
(6)按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交测量报告及有关测量资料。 (7) 完成总监理工程师临时交办的任务。
15
2.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职责:
(1) 在监理部测量室的统筹下进行工作。
(2) 负责各自管段内精测网测量交桩、复测的旁站见证工作; (3) 负责各自管段内的施工加密测量和沉降监测网测量的旁站工作;
(4) 负责各自管段内的施工放样测量技术方案的审核;
(5) 负责各自管段内的施工放样设计坐标的100%验算; (6)负责各自管段内的各类施工放样及其成品检测的旁站和换手测量检验;
(7) 负责各自管段内的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梁体徐变观测的旁站工作;
(8) 负责各自管段内施工单位各项测量报验资料的及时审签; (9)详细填写旁站记录表,及时整理检验资料。
第四章 监理程序
第一节 精测网与施工加密 一.精测网交桩与复测
(1). 树立“三网合一”测量体系的理念
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均采用CPⅠ为基础平面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网为基础高程控制网。即:
1). 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坐标高程系统的统一。
2). 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起算基准的统一。
16
3). 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网与轨道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的坐标高程系统和起算基准的统一。
4). 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测量精度的协调统一 。
(2). 施工准备阶段:
1)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测绘资质进行审查。资质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从事精测网测量复测工作。不具有甲级资质测绘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议委外测量。
2) 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测绘人员资格进行审查。督促施工单位配备具有测量资格的人员,人员资格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从事精测网测量复测工作。
测量人员必须具有测绘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 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专业人员。
3) 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和器具进行检查。测量仪器必须具有经过检定,且检定合格证在有效期内,否则禁止使用。
(3). 精测网交桩:
1)监理部测量室召集测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承包单位一起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精测网交桩会议和技术交底会议,签署交接桩文件纪要。
2)监理部测量室应做好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文件交接工作。交接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CPI基础平面控制网测量成果、
17
CPI控制点点之记;CPⅡ线路控制网测量成果、CPⅡ控制点点之记;高程控制测量技术总结、高程控制点成果及点之记。
3) 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交桩,对交桩全过程进行旁站见证。同时,要做好交桩记录,对交桩协议书进行签认。
4) 现场交桩,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标段间交桩搭接进行检查。交桩搭接至少向对方延伸2个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至少搭接一个点。若不能满足,应建议设计单位进行补交。
5) 测量监理工程师对现场交桩过程中出现的桩点丢失、损坏情况做好记录,上报建设单位。由设计单位进行补设、补测、补交。
(4). 精测网复测:
1) 精测网复测内容:CPI基础平面控制网、CPII线路控制网、高程控制网。
2) 监理部测量室对施工单位制定的精测网复测技术方案进行审核。方案审核未批准的,不得进行精测网复测工作。
4.3 精测网的平面坐标复测,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按相关《规范》施测。
4.4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在CPI基础平面控制网、CPII线路控制网观测前,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GPS接收机进行检查,仪器的标称精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不得使用。
CPI控制网(GPS)测量,仪器选用双频接收机; CPII控制网(GPS)测量,仪器选用双频或单频接收机。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满足下表: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18
级 别 a(mm) b(mm/km) B ≤8 ≤1 C ≤10 ≤5 注: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
a2(bd)2 式中:σ—中误差(mm);d—相邻点间距离(km)。
4.5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观测前,应要求施工单位对GPS接收机进行一般检视和通电检视。
一般检视应符合下列内容:
a.接收机及天线应匹配,主机及附件必须齐全;
b.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变形良好,各部件和附件应完好,需紧固的部件不得有松动和脱落。
通电检视应符合下列内容: a.有关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b.按件和显示系统工作应正常; c.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
d.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信号时间的快慢,接收信号强弱及信号失锁情况。
4.6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GPS观测过程中的旁站见证内容:
a.对仪器的整平对中进行检核,对中误差 ≤1mm;
b.对每个时段开机前后,在天线互为120°方向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进行检核。三个方向天线高互差不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
c.对测量手簿的内容填写进行检核(填写内容包括:测站名、测站号、观测员、记录员、观测日期、天线高、观测时间、时段号、近
19
似高程等);
d.开机后应检查有关指示灯与仪表;
e.观测中应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数据记录信号灯等情况,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
f.对观测时段数及时段长度进行检核;(检核应按符合下表规定)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 目 卫星高度角(°) 有效卫星总数 静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态 有效时段长度(min) 测 量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 或GDOP CPⅠ ≥15 ≥5 ≥30 ≥90 2 15 ≤6 CPⅡ ≥15 ≥4 ≥20 ≥60 1 15 ≤8 g.对接收机天线附近无线电通讯影响情况进行检查。
h.每日观测结束后当天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4.7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CPI控制网与相邻标段搭接的控制点数量(至少2个点)和CPII控制网与相邻观测段重叠的控制点数量(至少2个点)进行检查,确保搭接数量满足复测要求。
4.8 精测网的高程复测,使用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施测。 4.9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高程控制网复测前,应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仪器检查应符合下表规定)
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中规定执行
序号 1
仪器名称 自动安平数字水准仪 二等:最低型号 DS1以上 20
备注 用于水准测量,其基本参数见GB/T10156 2 条码式铟瓦标尺 用于水准测量 4.10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高程控制网复测过程中要全程旁站,随时对水准仪的i″角(15″)进行检查;对水准仪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下丝视线高度进行检查;对一测站两次读数差、两次所测高差之差检查;间歇后还应对间歇点进行高差检测把关,确保观测资料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结果应符合下表规定)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水准尺级 类型 二铟瓦 等 水准仪等级 DS1 DS05 前后视距视距(m) 差(m) ≥3.0且 ≤1.5 ≤50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重复测量次 数 ≤2.80且≥0.55 ≥2次 ≤6.0 测站观测限差要求
等级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 0.5cm刻划标尺 1.5(mm) 1.0cm刻划标尺 3.0(mm) 基辅分划 读数的差 0.4(mm) 基辅分划所 测高差的差 0.6(mm) 检测间歇点 高差的差 1.0(mm) 二等 注: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数字水准仪,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4.11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将旁站见证情况详细填写在旁站监理记录表(TB2)中。旁站填写内容为:
测量项目名称、施工合同段、编号、时间、气候、工程地点(测段)、旁站监理部位(测站点号)、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施工情况(测量情况)、监理情况、发现问题、处理意见。
5. 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
5.1 监理总站测量室主任负责对施工单位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工作。
21
5.2 平面控制点平差计算的审核内容: a. 采用的坐标系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b. CPI基础平面控制网必须采用CP0框架基准点作为起算数据;CPII线路控制网必须采用经过复测后证明是可靠的本段CPI控制点作为起算数据。
c. 平差软件:基线解算和控制网平差均应采用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
d. CPI、CPII重复观测的基线较差应符合规范要求ds≤22。 e. CPI、CPII同步环、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的要求;
W3n5的要求。
WxnnnWyWz5,5,5同步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222WWWWXYZ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同步环中的边数。
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WX3n,WY3n,
WZ3n要求;
异步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W33n要求。
f.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应满足下式要求:
VΔx≤3σ, VΔy≤3σ, VΔZ≤3σ
22a(bd) g. 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满足的要求。
式中: σ——中误差(mm);
22
d——相邻点间距离(km)
h. GPS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GPS测量精度指标
控制网级别 CPⅠ CPⅡ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1.3″ ≤1.7″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80000 1/100000 i.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和相对点位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控制点的定位精度(mm)
控制点 CPⅠ CPⅡ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 10 15 相对点位精度 8+d×10-6 10 j. CPI复测成果与设计院提供成果比对应符合规范要求的X、Y坐标差值不大于±20mm。CPII复测成果与设计院提供成果比对应符合规范要求的X、Y坐标差值不大于±15mm。
6. 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
6.1 监理总站测量室主任负责对施工单位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工作。
6.2 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内容: a. 检测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b. 往返测不符值; c.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d.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e. 高程复测完成后应与设计院提供的高差进行比对,其结果应满足规范要求的6L。同时,还应进行高程比对。
f. 水准测量精度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23
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 等 级 每千米水准 测量偶然中 误差M△ ≤1.0 限 差(mm) 每千米水准 测量全中误 检测已测往返测 段高差之差MW 不符值 差 ≤2.0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 二等水准 6L 4L 4L 注:表中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每千米高 等级 差全中误 差(mm) 二等 2 路线长度 水准仪 (km) 等级 DS1级及以上 水准尺 观 测 次 数 与已知点 联测 往返 附合或环线 往返 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mm) ≤400 铟瓦 4L 注:表中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g. 高程控制网平差必须采用商用软件。 7. 问题及处理
7.1 监理站测量室主任负责督促施工单位对精测网复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7.2 精测网复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外业补测时,测量监理工程师应进行外业旁站见证工作。
7.3 对于丢失的控制点,测量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进行补设。
二.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
1. 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设计方案的审核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制定的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设计方案。方案审核未批准的,不得进行施工加密测量工作。
2. 线路控制网加密测量方法和等级 2.1 测量方法为:GPS测量或导线测量。
24
2.2 GPS测量等级为C级;导线测量等级为四等。 2.3 布网及精度应满足下表规定。
加密点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
测量方法 导线 GPS 测量等级 四等 C级 点间距 250-350m ≥300m 备注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1.7″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00000 四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边长 (km) (m) 测距 测角 方位角闭合相邻点位坐标 导线全长相对 中误差中误差 差限差 中误差(mm) 闭合差限差 (mm) (″) (″) 2.5 10 1/40000 ±5n ≤4 250~300 5 3.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3.1 采用GPS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项 目 卫星高度角(°) 静 态 测 量 有效卫星总数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有效时段长度(min)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 或GDOP C级GPS加密 ≥15 ≥4 ≥20 ≥60 1~2 15~60 ≤8 3.2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用于C级GPS加密测量的仪器。仪器应为双频或单频接收机,标称精度应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指标。不能满足的禁止使用。
3.3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GPS测量过程中负责提示施工单位测量
25
人员要对经过的CPII控制点进行联测,达到检核目的。
3.4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C级GPS加密测量过程的旁站、见证工作。
3.5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用于四等导线加密测量的仪器。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2″,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的全站仪。低于该精度指标的应禁止使用。
3.6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加密测量所用起算点的正确性。平面控制点加密应采用CPI做起算点。联测CPⅠ时,如果有两个以上通视方向时应对所有通视方向进行观测。并联测CPII控制点。
3.7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外业观测时,应对导线测量边数进行控制。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四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规定的附合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即13条边)。
3.8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外业观测的各项限差进行检查。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测距时一个测回照准一次读若干次数,一般为四次)。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竖角指标差≤15″,外业采用竖直角计算平距。各项限差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
仪器精度等级 测距中误差(mm) 同一测回各次测回间读数竖直角指竖直角测往返测 读数互差(mm) 较差(mm) 标差较差 回间较差 平距较差 Ⅰ <5 5 7 10″ 10″ 2mD 注:mD =(a+b×D) ,为仪器标称精度。
26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边长度(km)。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满足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 DJ1 DJ2 测回数 4 6 半测回归零差 6″ 8″ 2C较差 9″ 13″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6″ 9″ 3.9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外业观测时,对用于气象改正的温度、气压数据,应要求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必须在每一测站测定一次,并在观测手簿上做好记录。气压计、温度计与周围环境一致,避免日光暴晒和辐射。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测距边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设臵数据认真核对。
4. 测量监理工程师在GPS加密测量和水准加密测量中,应做好旁站见证工作。
5. 施工加密测量平面控制点数据处理 5.1 C级GPS数据处理
5.1.1 C级GPS平差应采用CPI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软件采用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
5.1.2 解算的各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环全长闭合差、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GPS基线长度精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a.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WX3n;WY3n;WZ3n
b.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W33n
222WWWWXYZ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
27
c.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Wxn5;
WynnWzW5 ;5 ;
3n5
222WWWWXYZ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同步环中的边数;
d.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小于22。
e.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满足下式: VΔx≤3σ, VΔy≤3σ, VΔZ≤3σ f.GPS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
a2(bd)2
式中: σ—中误差(mm);d—相邻点间距离(km) 5.2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5.2.1 起算数据为CPI控制点,导线应在测距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专业商用软件平差。
5.2.2 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满足mx、my≤±15mm,导线点坐标成果保留到0.1mm。
5.2.3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提交整理的加密测量平面控制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为:
a. 导线附合长度≤4km; b. 边长250~300m,边数13条; c. 测距中误差≤5mm; d. 测角中误差≤2.5″; e. 相邻点坐标中误差≤10mm; f.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0000;
28
g. 方位角闭合差≤±5√n。 6. 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6.1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水准测量采用的方法进行监督。
6.1.1 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施测。观测顺序如下:
往测:奇数站 后—前—前—后 偶数站 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 前—后—后—前 偶数站 后—前—前—后
6.1.2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须互换位臵,并须重新整臵仪器。
6.1.3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的三脚架时,须使其中的两脚(或两个脚螺旋)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或第三个脚螺旋)轮换臵于线路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6.1.4 尺台放臵必须稳定踏实,标尺必须垂直立于尺台的高点上;不得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台安臵在壕坑中。
6.2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条码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6.2.1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a. 电子水准仪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b. 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应于间歇(可根据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歇时间不少于2h);
c. 边长分划线的影响跳动剧烈时;
29
d. 气温突变时;
e. 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不稳定时。
f. 确信振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 6.2.2 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前,应在环温下预臵30min,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6.2.3 测量时应保证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距差不符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6.2.4 观测时应用撑竿辅助安臵水准尺,确保水准尺在观测时处于竖直状态。
6.2.5 水准测量前,应对仪器的i″角进行检测。i″角检测不得大于15″,否则应更换仪器。
6.2.6 水准测量应满足下表要求: 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 等 级 精密水准 限 差 每千米水准测量 往返测 附合路线或 偶然中误差M△ 不符值 环线闭合差 ≤2.0 8L 8L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程,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标准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 每千米高差 路线长度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与已知点 或闭合差 全中误差(mm) (km) 等级 附合或环线 (mm) 联测 精密 4 水准 ≤200 DS1 铟瓦 往返 往返 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30
精密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DS05 DS1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 测段的前后视视线高度(m) (m) 距累积差(m) ≤2.80且≥0.55 等级 二等、精密铟瓦 水准 ≥3.0且 ≤1.5 ≤50 ≤6.0 精密水准测量计算取位规定见下表:
等级 二等、 精密水准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0.01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0.1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0.01 往(返)测高高程 差中数(mm) (mm) 0.01 0.1 0.1 读数和记录取位:采用DS05 或DS1级仪器时,应读记至0.05mm或0.1mm;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应读记至0.01mm。
7. 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数据处理
7.1 高程控制网平差前,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所测成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时,方可进行平差计算。否则,应对不合格的资料进行重测。 7.2 检查内容:
a. 往返测不符值≤8√L; b.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8√L; c.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4√L。
7.3 当观测成果满足限差要求时,以联测的深埋水准点为起算点,用专业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7.4 每条水准路线还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Δ,MΔ≤±1.0mm。 M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1[]4nL
31
式中: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 测段长(km); n —测段数;
第二节 施工放样 一、监理要则
1.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熟悉本管段内的设计图纸和规范,熟悉曲线要素表,熟悉线路。
2.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100%地计算验证本管段内施工工区上报的施工放样坐标。
3.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核本管段内施工工区上报的施工测量放样技术方案。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否则,不得进行下工序施工。
4.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测量放样报验单(TA7);负责施工测量放样记录表中测量数据的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合格后进行签认。否则,不得进行施工。
5.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放样点检测。采用更换后视点,利用极坐标法首先检测测站点、后视点的可靠性。当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后,进行放样检核。检测方法为换手测量。
二、路基工程施工放样:
1.路基工程测量工作开展前应收集相关资料; 2.路基定测横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2.1 路基横断面施测宽度和密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和设计需要确定。
2.2 路基定测横断面间距一般不应大于20m,不同线下基础之
32
间过渡段范围应加密为5~10m。在曲线控制桩、百米桩和线路纵、横向地形明显变化以及大中桥桥头、隧道洞口、路基支挡及承载结构物起讫点等处应测设横断面。
3. 路基施工放样测量包括:路堤、地基加固工程、桩板结构路基。
4.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填筑宽度、填筑高度、及坡度比计算符合施工单位的放样坐标(放样宽度为:路基中心两侧各加0.5m),进行极坐标放样检测。
5. 地基加固工程。本标段地基加固工程为加密桩。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群桩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布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采用横断面法测设。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限差为相邻桩位距离不大于5㎝。
6. 钢筋混凝土板。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测钢筋混凝土板施工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10㎜;桩顶和承载板高程检测应小于2.5㎜。
7. 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测路堤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10㎜的要求,测设的边桩应满足1/200的限差;高程检测应小于±20㎜。
8. 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测基床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9. 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测基床表层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10㎜的要求,中线高程检测应小于±10㎜,路肩高程检测应小于±10㎜。
三、桥涵施工放样
33
1. 涵洞施工放样测量
1.1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核本管段内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放样测量技术方案。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否则,不得进行下工序施工。
1.2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涵洞基坑的开挖轴线进行检测。
1.3 涵洞放样完成后,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测模板顶面四角,轴线偏位应小于15㎜;高程偏差应小于±20㎜。否则,施工单位应对所立模板进行调整。
2. 桥梁工程施工放样测量
2.1 桥梁工程平面放样检测的内容: a. 桥梁桩基(放样点); b. 承台(模板顶面四角); c. 墩身(模板顶面四角);
d. 垫石(中心2点,顶面标高四点);
c. 架梁前的贯通测量(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
2.2 施工单位应对桩基、承台、加台(二级承台)、墩身、墩顶帽、垫石的施工严格过程控制,待其分项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要对以上分项进行100%的成品检验测量,检验资料报送测量监理工程师签认,测量监理工程师对其成品应不少于10%的抽检。桩基检测偏差应小于50㎜;承台检测偏差应小于15㎜,底面和顶面标高±20㎜;墩身检测偏差应小于10㎜,顶面标高±10㎜;垫石中心检测偏差应
34
小于10㎜,顶面标高0,-4㎜;墩台纵、横向中心线和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检测偏差均应小于10㎜。
第三节 沉降变形观测 一、监理要则
1. 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沉降变形的控制也是决定兰州枢纽宝兰正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观测与评估工作是确定变形值的唯一途径,直接决定是否具备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与评估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是观测与评估工作的两个核心环节。而观测是评估的工作基础,如观测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物变形情况,则评估工作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为适应合蚌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的统一,确保观测质量,为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必须深入扎实地做好系列基础工作。
2.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组织测量监理人员对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 监理站测量室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 监理站测量室主任负责审核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方案审核符合要求后,可进入方案实施。否则,不得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5.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网、沉降
35
变形观测标的布臵与埋设及其保护进行检查。
6.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对施工单位参与沉降观测的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必须具有测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必须是经过铁路工程测量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专业人员,否则不准上岗;对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臵进行检查,测量仪器和器具必须经过鉴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方可投入施工,不能满足要求的,禁止使用。
7.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对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属性表、沉降观测网网图、沉降观测电子地图进行审查。
8.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对所辖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进行旁站监理,旁站时依照施工单位提交的沉降变形观测电子地图认真核对是否与该测段规定的相符,否则有权停止其工作。并详细填写监理过程的旁站记录;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审核签认,签认后,由施工单位上报评估单位。
二、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三等 垂直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1.0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5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6.0 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2.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36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队伍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DS05型仪器,按《铁路工 程测量规范》的相关技术 要求施测。 DS05型仪器,按《铁路工 程测量规范》的相关技术 要求施测。 路工二等技术 0.5 0.13 2√F 3√R 路工技术三等 1.0 0.3 4√F 6√R 2.2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2.2.1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a.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臵。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b.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臵。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臵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或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c.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臵牢固,便于
37
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2.2.2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2.3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等级 一等 相邻基准点的点平均边位中误差(mm) 长(m) <300 ±1.5 <150 <300 ±3.0 <150 <350 ±6.0 <200 ±12.0 <400 ±2.5 ±2.5 ≤1/40000 ≤1/40000 ±1.8 ±1.8 ≤1/70000 ≤1/70000 ±1.0 ±1.0 ≤1/120000 ≤1/120000 测角中误差(\") ±0.7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250000 作业要求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三等 四等 2.4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3.1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臵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臵。
38
3.2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臵。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3 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臵。
4.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4.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4.3.1 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4.3.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4.3.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或工作基点、固定测量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观测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3.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4.3.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39
4.3.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3.7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5.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5.2 水准仪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臵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臵,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5.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5.4 观测时,一律使用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40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5 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5.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须装遮光罩。
5.7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臵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臵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臵,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台,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台踩实以避免尺台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臵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击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5.9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须互换位臵,并须重新整臵仪器。
5.10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5.11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
41
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5.12 大面积水域等特殊工点的沉降变形观测,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5.13 元件保护要求
5.13.1 各施工单位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工作。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13.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5.13.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5.13.4 各施工单位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三、沉降变形监测专业要求: 1. 路基工程: 1.1 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1.1.1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应不大于50 m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
1.1.2 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
42
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1.2 一般规定
1.2.1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1.2.2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1.3 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3.1 沉降观测内容 a.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b.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c. 过渡段沉降观测; d. 路基稳定性观测; e. 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1.3.2 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
a.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b.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臵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
43
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4 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4.1 观测方法
a. 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臵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b. 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c. 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d.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1.4.2 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a. 观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b. 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
44
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1个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第1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1次/天 1次/每填筑3层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1.4.3 沉降观测要求;
a.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在基床底层顶面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范围内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臵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
b. 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c. 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d. 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e.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
45
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f. 观测元件由施工单位进行保护。监理工程师负责督促检查。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g.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h.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1.5 资料整理要求:
1.5.1 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1.5.2 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1.5.3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格式详见附件四(附表),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评估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46
2. 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2.1 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2 一般规定
2.2.1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2.2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2.2.3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2.3 观测技术要求
2.3.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臵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臵一个观测断面。
2.3.2 过渡段观测点设臵参照路堤。同时在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
2.3.3 沉降观测装臵的具体埋设位臵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3. 桥涵工程: 3.1 一般规定:
47
3.1.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1.2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1.3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3.1.4 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3.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3.2.1 梁部
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3.2.2 桥梁墩台
对于客专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
48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对于国铁一级,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3 变形观测方案: 3.3.1 观测点布臵: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臵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臵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臵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臵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a.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臵观测标。其余现浇梁逐孔设臵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三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每孔梁设臵观测标6个,分别设臵在支点、跨中。梁体观测标的具体位臵待桥面系布臵形式明确后另行确定。
b.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设臵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臵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c. 桥墩观测标的埋设
1)桥墩观测标埋设于墩身两侧各一个,必须固定牢实。标头必须略上翘。
2)桥墩标一般设臵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左右;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足4.0m时,桥墩观测标可设臵在承台的
49
对应位臵上,并建立观测井。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臵。
3)桥台观测标的埋设
观测点原则上应设臵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4)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臵,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3.3.2 观测方法:
下部结构的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详见本细则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3.4 观测资料要求: 3.4.1 桥梁梁体和墩台:
a.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b. 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按要求报送评估单位。
c.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详见附件二)填写,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其格式详见附件四。
50
d.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墩身施工、架梁时、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轨道板精调时以及铺轨时。
e. 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 3.5 观测频次:
3.5.1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自梁体预应力终张拉前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终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预应力张拉期间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观测周期 张拉前、后各1次 安装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每天1次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3.5.2 墩台沉降观测:
每个墩台从承台施工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 51
备注 设臵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架梁前 预制 预制梁架设 桥梁 附属设施施工 制梁前 桥位上部结构施工施工中 桥梁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1次/周 前后各一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前后各一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前后各一次 架梁后验荷载变化,每一天应有一组观测 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架梁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6个月 1次/周 全程 1次/天 1次/月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0~3个月 无碴轨 24 道铺设 个 完成后 月 4~12个月 13~24个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3.5.3 涵洞沉降观测:
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前后 1次/周 52
备注 设臵观测点 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洞顶填土施工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全程 全程 ≥6 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无碴轨道 铺设完成 后 24 个 月 0~3个月 13~24个月 1次/天 1次/月 4~12个月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注:观测承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第四节 轨道工程 一、监理要则:
1. 监理部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方案。方案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实施。否则,不得进行。
2.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测量人员资格及持证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施工单位应进行更换。
3.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用于轨道测量的仪器。仪器精度:测角标称精度不应大于1″、测距标称精度不应大于1mm+1ppm的全站仪和高程测量标称精度不应大于0.9mm/km(往返),测距标称精度不应大于1/2000的电子水准仪。仪器检定证书应在有效期内。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调换,以满足轨道测量要求。
4.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埋设的CPIII控制点。埋设规格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埋设。
5.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对轨道控制网(CPIII)测量的旁站见证工作。
二、建立轨道控制网:
1. 轨道控制网(CPIII)应在CPI、CPII基础上采用导线测量或后方交会法施测。其布网和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规定:
CPIII布网要求
53
控制网级别 CPIII 测量方法 导线 后方交会 测量等级 五等 点间距 150~200m 50~60m 备注 10~20m一对点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附合边长网级长度(m) 别 (km) CP III 150~200 测距中测角中相邻点坐误差误差标中误差(mm) (mm) (mm) 导线全长相对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对应导线等级 ≤1 3 4 5 1/20000 ±8√n 五等 2. CPIII控制点宜布设于线路外侧,据线路中线的距离应为3~4m。
曲线地段应进行加密,点间距宜为50~60m。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应布设于线路两侧,一般设臵在线路中线上。
3. 道岔区应在岔心、岔前、岔后位臵前后100~200m范围内直股和曲股的两侧增设控制基桩。
4. 轨道基准点(GRP)测设精度要求
4.1 轨道基准点(GRP)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限差为±1mm; 4.2 每相邻轨道基准点(GRP)间距离的限差±2mm; 4.3 每相邻轨道基准点(GRP)间高差的限差±1mm;
4.4 轨道基准点(GRP)间偏差应在两相邻CPIII控制点内调整。 5. 底座和凸形挡台施工测量
5.1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对底座和凸形挡台施工测量的检查工作。底座模板安装平面位臵定位限差为±3mm,高程定位限差为-5mm,0mm。
5.2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对凸形挡台施工测量的检查工作。凸形
54
挡台模板平面位臵定位限差:线路挡台中心间距应为±3mm,横向为±2mm;高程定位限差为±2mm。
6. 轨道板定位测量:
6.1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对轨道板定位测量的检测工作。 6.2 轨道板安装定位限差:高程定位限差±0.5mm,中线为±0.5mm。
7. 道岔安装测量:
7.1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对道岔安装测量的检测工作。 7.1.1 站场内的各组无砟道岔宜一次测设完成,并复核道岔间相互位臵。
7.1.2 根据道岔控制基桩在底座或支承层混凝土上施测岔前、岔心、岔后点位中线控制点,直股应布臵不少于5个中线控制点,侧股不少于2个控制点,点位限差应满足加密基桩测设精度要求。
7.1.3 站线无砟轨道的测量宜与道岔同时进行,误差的调整应在站线测量中消除。
7.1.4 轨排粗调测量和精调测量:
a. 轨排粗调应以加密基桩为调整基准点。轨排中线放样中误差为±5mm,钢轨顶面高程放样中误差为±2.5mm。
b. 轨排精调应在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结束后进行。
c. 轨排精调应利用控制基桩或加密基桩为调整基准点,使用轨检小车或全站仪、水准仪进行调整。高程按精密水准施测。
8. 各轨道施工作业面衔接测量:
8.1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对轨道衔接测量的检核工作。
55
8.2 区间多作业面施工时应设臵贯通作业面。距贯通作业面不小于200m范围内,在贯通作业面设臵共用中线及高程控制点作为两作业面施工测量共用控制桩。
8.3 道岔两端应预留不小于200m的长度作为道岔和区间无砟轨道衔接测量的调整距离。调整应以道岔控制桩为基准。
9. 线路整理测量:
9.1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线路整理测量前CPIII控制点的复测工作。CPIII复测应组织测量工程师对全过程旁站,并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工作。
9.2 现场测量工程师负责线路整理测量的检测工作。线路中线整理测量完成后负责对施工单位编制的线路、道岔调整后的坐标、高程成果表的审核工作。
第五节 竣工测量 一、监理要则:
1. 监理部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竣工测量技术方案。方案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实施。否则,不得进行。
2. 监理部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测量成果资料及检查记录。
3. 监理部测量室负责组织测量工程师实施竣工测量的全程监理工作。按设计图纸要求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核对验证。
4. 监理部测量室负责组织测量工程师检查竣工测量的永久性控制桩和水准点设臵和保护情况。
二、线路竣工测量的相关规定:
56
1.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前,应按水准基点测量的要求完成全标段二等高程控制网的复测工作。
2. 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
3.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的加桩设臵,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求。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并宜钉设百米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
4. 线路中线加桩应利用CPⅡ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算)、横向±10㎜的要求。
5. 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应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应为±10㎜。
6. 利用贯通后的线路中线,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
7. 路基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7.1 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后进行。
7.2 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一般为50㎜,曲线地段一般为20㎜。 7.3 横断面竣工测量应在恢复中先后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线路中心线及各股道中心线、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应为±5㎜。
8. 桥涵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8.1 桥梁竣工后应对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
57
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梁部架设单位。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
项目 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 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 偏差(㎜) ±20 4 0,-4 8.2 梁部架设完成后,应对全桥中心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臵。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逢宽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
梁部允许偏差
项目 梁全长 梁面平整度 相邻梁端桥面高差 偏差(㎜) CRTSⅡS轨道结构 ±20 ≤3㎜/4m ≤10 其他轨道结构 ±20 ≤3㎜/4m ≤10 8.3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毕,涵顶、涵侧填土前,应对涵长、孔径、办顶高程等进行测量,并据此推算板顶填土厚度,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4桥涵竣工测量未详部分应按《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执行。
9.无砟轨道竣工测量:
9.1 维护基桩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9.1.1 利用已设臵的基桩作为维护基桩时,应对其进行复测; 9.1.2 维护基桩的复测和增设的测量精度不应低于相应轨道结
58
构加密基桩的精度要求,且满足线路维护要求;
10. 无砟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0.1 轨道竣工测量应采用轨检小车进行测量,轨检小车测量步长宜为一个轨枕间距;
10.2 轨道竣工测量主要检测线路中线位臵、轨面高程、测点里程、坐标、轨距、水平、高低、扭曲;
10.3 轨道竣工测量的限差应符合高速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相关规定。
11. 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了成果资料:
11.1 CPⅠ、CPⅡ、CPⅢ控制点,水准基点和维护基桩的坐标、高程成果及点之记。
11.2 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表,成果表宜按下表填写。 控制点竣工测量成果表
工程名称: 里程段:
控制点名称和里程 实测X坐标(m) 实测Y坐标(m) 设计X坐标(m) 设计 实测里程控制点实测 设计高程 Y坐备里程偏差横向偏高程高程偏差标注 (m) (㎜) 差(㎜) (m) (m) (㎜) (m) 测量: 计算: 制表: 复核: 年 月 日
11.3 技术总结包括执行标准、施测单位、施测日期、施测方法、使用仪器、精度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等内容。
11.4 竣工测量的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应在现场记录,不得涂改或凭记忆补记,基桩的名称应记录正确。计算成果应做到真实准确、
59
格式统一,并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11.5 无砟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宜按下表填写左、右轨铺设竣工测量成果表。
轨道铺设竣工测量成果表
基桩名称 按上表连续里程排列 设计实测轨顶高程(m)线路高程左右超(m) 轨 轨 高 按铺轨设计图 按 铺 轨 设 计 图 基桩实测 自身轨距横向(㎜偏差) (㎜) 按此表 左轨 高程 偏差(㎜) 右轨 高程 偏差(㎜) 线路横向偏移(㎜) 轨距 偏差备(㎜注 ) 里程 测量: 计算: 制表: 复核: 年 月 日
60
附件一:资料传递程序
1. 准备阶段:
1.1 设计单位提交观测断面位臵、观测点布臵、沉降变形计算等设计资料提交建设单位;
1.2 建设单位将设计资料转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布设测点。
2. 观测阶段:
2.1 施工单位将观测结果经监理单位审核后,实时提交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实时对预测的设计沉降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结果反馈给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2.2 监理单位将平行观测结果交给施工单位汇总;
2.3 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格式汇编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随评估申请一起将电子文档和纸介质文件提交建设单位;
2.4 设计单位将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按要求格式将电子文档和纸介质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
3. 评估阶段:
3.1 建设单位将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和设计单位的设计资料、修正的设计预测沉降资料等交给评估单位;
3.2 评估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评估报告》提交建设单位; 3.3 评估单位将全线的观测资料形成数据库,提交建设单位; 3.4 建设单位将资料交给咨询单位,咨询单位及时完成专项《咨询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
3.5 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后提出《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
61
告》。 附件二:附表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目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 专业观测人员情况 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地质勘测资料 开工报告 项目负责人 开工日期 现场项目负责人 现场项目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 内 容 附件材1. 料 2. 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 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注: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
62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标段名称 工程部位 观测开工日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序号 1 2 3 评估项目 项目技术负责人 评估情况记录 项目质量负责人 评估结论 单位(项)工程名称 工程位臵(里程) 观测完成日期 附件材料1. 2. 施工单位 参 加 评 估 验 收 人 员 签 字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咨询单位 建设单位 注:本表一式5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和建设单位各1份。 63
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水准测量记录表(路基)
测 站 编 号 后 尺 后距 视距差d (1) (2) (9) (11) 1 2 3 沉 降 点 计 算 下丝 上丝 前 尺 前距 ∑d (5) (6) (10) (12) 下丝 上丝 观 测 标尺读数 辅助分划 (二次) (8) (7) (16) 太阳方向 基+K 减 辅 (一减二) (14) (13) (17) (18) 备注 自 点测至 点 天气 温度 成像 第 页 共 页 20 年 月 日 方 向 基本分划 后 前 (一次) (3) (4) 后-前 (15)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后 前 后-前 h 支(附合)水准路线长度(m) 往测高差(m) 返测高差(m) 往返测高差之差(mm) 沉降点高程(m) 测量负责人: 计算: 日期: 复核: 日期: 64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 观测 间隔
本次 高程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65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观测日期 累计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肩左侧观测桩(编号: ) 路堤填高(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路肩右侧观测桩(编号: ) 路堤填高(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备注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66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 观测 间隔 填土 高度 (m) 本次 高程 (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测量: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
67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累计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基底沉降板(编号: ) 板顶填土 高度 (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路基顶面沉降板(编号: ) 板顶填土 高度 (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备注 观测日期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68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观测点里程 填土高度(m) 测量 位臵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观测 时间 yy-mm-dd 正向 读数 mm 反向 读数 mm 平均值 mm 观测次数 上次观测时间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备注 基准点标高(m)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填表: 复核: 监理: 日期:
69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断面里程 水位深度 测点编号 测点埋深 原始磁环标上次磁环标 测试读数 高(m) 高(m) (m) 平均值 (m) 本次 本次磁环 沉降 标高(m) (mm) 本次分层 累计 沉降 总沉降(mm) (m) 路堤填筑高度及其它情况 水位标高(mm) 管口标高(mm) 注:1.每次磁环测量和沉降管管口标高测量均应对准管口固定位臵。 2.每次磁环测量均需重复测量两次,并以磁环下部响声为准。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时
70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 共 页 累计 观测日期 天数 (天) 路堤 填高 (m) 本次分层沉降(mm) 1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地面 总沉降 备注 (mm)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71
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断面 里程 原始 边桩 边桩位臵 标高 编号 (m) 本次 上次 标高 标高(m) (m) 本次 沉降 (mm) 沉降 累计 速率 总沉降 (mm/d) (mm) 上次总水平位本次水平 移(mm)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速率 备注 位移(mm) (mm/d)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时
72
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左侧边桩(编号: ) 填土 本次 高度 沉降 (m) (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本次本次总水水平 平位位移移(mm) (mm) 位移 速率 (mm/d) 路基右侧边桩(编号: )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总沉沉降速沉降 降率(mm(mm) (mm) /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备注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73
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第 页 共 页 断面 里程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观测点编号 填土 高度(m) 位臵 描述 上次 标高 (m)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原始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累计 沉降 总沉降(mm) (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74
附表1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桥梁名称_____ 桥梁起止里程_____ 观测时间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标高、 本次 累计 本次 沉降值 标高标高沉降量沉降量沉降量台、墩号、 (m) (m) (mm) (mm) (mm) 观测点 XX墩号 承台标1 承台标2 墩身标 …… …… …… …… XX号墩 承台标1 承台标2 墩身标 …… …… 年 月 日 累计 沉降标高量(m) (mm) 本次 沉降量(mm) 累计 沉降量(mm) 填表___ 复核___
75
附表1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桥梁名称: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墩台 编号 墩台中观测点 位臵 心里程 编号 原始 类型 标高 (m)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76
附表16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桥梁名称: 墩(台)编号: 墩(台)里程: 第 页共 页 两次测点编号: 累计 观测本次 总 天数时间位臵 沉降 沉降(天) 间隔(mm) (mm) (天) 测点编号: 沉降 速率 (mm/d)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mm) 沉降 速率 (mm/d) 测点编号: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mm) 沉降 速率 (mm/d) 测点编号: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mm) 沉降 速率 (mm/d) 观测 日期 位臵 位臵 位臵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77
附表17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涵中心里程 断面 里程 观测点 编号 位臵 类型 上次标原始标高 高 (m) (m) 本次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
78
附表18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涵洞中心里程: 涵洞孔径(m): 涵长(m): 第 页共 页 观测 日期 两次 观测累计 时间天数间隔(天) (天) 涵洞进口(线路左侧) 观测点编号: 沉降本次 沉总速率 沉降 降(mm/(mm) (mm) d) 观测点编号: 涵洞中部(线路中心)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编号: 沉降 速率 (mm/d) 沉降速本次 沉总率 沉降 降(mm/(mm) (mm) d) 涵洞出口(线路右侧) 观测点编号: 沉降 本次 沉总速率 沉降 降(mm/(mm) (mm) d) 观测点编号: 沉降 本次 沉总速率 沉降 降(mm/(mm) (mm) d) 沉降本次 沉总本次 沉总速率 沉降 降沉降 降(mm(mm) (mm) (mm) (mm) /d) 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79
附表19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测量单位 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里程 填土高度(m) 观测 时间 yy-mm-dd 第一次标高 读数 m 第二次 标高 读数 m 测次 时间 基准点高程(m) 平均值 上次 标高 读数 m 负责人 (签字) 本次 沉降 累计 沉降 沉降 速率 观测日期: 测量位臵 备注 m 基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 mm mm mm/d 填表: 日期: 复核: 日期: 监理: 日期 80
图精测网交桩、复测与施工加密测量工作程序图 施工准备阶段:审查施工单位测绘资质、检查测绘人员资格、检查施工单位测量仪器及器具 不合格 设计院重新交桩 参加精测网交桩和技术交底会议、现场交桩 合格 建设单位评审 施工单位编写精测网复测技术设计方案 不合格 合格 测量室审核施工单位的精测网复测技术设计方案 合格 合格 监理工程师旁站、见证精测网复测全过程 精测网外业测量 完成 不合格 测量测量室审核施工单位的精测网复测成果报告 监理合格 工程师对批复使用。施工单位编写加密测量技术方案 GPS测量、 导线测量测量室审核施工单位施工加密测量技术方案 进行旁站、合格 见证。 不合格 不合格 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加密外业测量 完成 测量室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加密测量成果报告 不合格 合格 批准施工单位使用 81
施工放样测量工作程序图
合格 现场测量工程师:根据设计图纸、曲线要素表,复核计算放样坐标 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曲线要素表,计算放样坐标 不合格 合格 施工单位:制定施工测量放样技术方案 合格 不合格 测量室审核:施工测量放样技术方案 合格 施工单位:施工测量放样 自检合格 测量监理工程师:采用换手测量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测量放样进行检测 不合格 进行下道工序
82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程序图
测量室工程师 按评估单位的要求按时提交数进行审核签认 据及沉降变形观测报告。 按设计要求的频次观测至结束。 报送 评估单位评估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按20%的比例进行旁站见证。 监理部测量室:按附表1检查审核 施工单位:按单位(单项)工程制定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不合格 合格 施工单位:布设沉降变形观测标 不合格 监理部测量室:检查沉降变形观测标布设情况 合 格 施工单位:进行初始观测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必须对施工单位每次的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83
轨道工程测量工作程序图
84
图
施工单位:施工准备工作(人员、仪器等) 制定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不合格 监理部测量室:检查人员资格、测量仪器等 检查轨道基准点埋设 合格 监理部测量室:审核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不合格 合格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轨道基准点测量全过程旁站签认 施工单位:轨道基准点测量 不合格 合格 监理部测量室:审核轨道基准点测量成果报告 现场测 量监理工程师旁站见证 合格 无砟轨道底座和凸形挡台施工测量 合格 轨道、道岔安装测量 合格 各轨道施工作业面衔接测量 合格 线路整理测量 合格 监理部测量室组织 无砟轨道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工作程序图
施工单位:制定竣工测量技术方案
监理部测量室:审核竣工测量技术方案 不合格
合格 施工单位:实施竣工测量(线路竣工测量、路基竣工测量、桥涵竣工测量)并报验 项目部测量室组织:专项测量组、监理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工程师按竣工测量要求进行抽检 不合格 组测量工程师按 竣工测量要求进合格 线下施工单位:测量成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 移交 轨道安装单位:施工完成后
轨道安装单位:编制竣工文件 监理部测量室组织测量工程师按竣工测量要求进行抽检 不合格 合格 85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电子地图
(注:按照沉降变形观测五固定的基本原则,人员、仪器、设备均须预先在图上填报齐全)
负责人: 主测人: 扶尺人: 仪器号: 标尺号:
护标人: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