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去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 玉露:指霜。

2. 巫山巫峡:这两处均在今四川省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此时已至深秋,所以峡中显得幽深而阴暗。

3. 江间:指巫峡。兼:连。兼天涌:波浪滔天。

4. 塞上:即巫山。接地阴:风云笼罩,尤其阴暗。

5. 两开:两次开放。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云安,次年秋又停

留在夔州,从乘船离开成都到现在已经过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他日:往日。

6. 一系:长系。故园心:指思念长安的心情。

7. 刀尺:指作衣裳的工具。

8.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砧:捣衣石。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1, 每依北斗望京华2。

听猿实下三声泪3, 奉使虚随八月槎4。

画省香炉违伏枕5, 山楼粉堞隐悲笳6。

请看石上藤萝月7, 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

1. 夔府:即夔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也称夔府。

2. 京华:京城,指长安。

3. 听猿句:即“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文。《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奉使:指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虚随:严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归秦”的梦想落空,所以说虚随。槎(chá):木筏。八月槎:实为“博望槎”,因张骞封博望侯。

5. 画省:古尚书省用胡粉涂壁,画古贤人像,故称“画省”。杜甫任的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违伏枕:因伏枕卧病而远离朝廷。

6. 山楼:指夔府。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矮墙。隐悲笳:悲笳之声城楼之间隐约可闻。此指兵戈未休,还京无期。

7. 请看二句:和首句“落日”照应,指想望长安,伫立许久,不知不觉已至深夜。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每夕皆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颔联,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往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那是他山之石,间接知识,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诗人入川后,来到严武墓下,曾因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并拟随严武回到朝廷,不幸严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又落空了。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

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自身病体现状。堞,城上的矮墙,即城垛。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远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卧听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兵乱未平。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其实一直以来,喜欢的诗人都不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而是那个引昂高歌的李白。总觉得杜甫的诗有些压抑,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反观李白,倒是随时随地一路欢笑,无奈也好,洒脱也罢,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狂妄。不过后来,仔细琢磨琢磨也就想通了。两人生活的时代略有差异,一个生在盛唐,歌舞升平,举国安居,加上李白性格豪迈,虽然不肯弯腰献媚,仕途不顺,但是此人好交豪杰,四海之内皆是朋友,所以尽管流落任何地方,都有人好酒好菜伺候,像随身带着个ATM。而杜甫要比李白晚了些,生在了晚唐,年年战乱,民不聊生,长安被占据,何况杜甫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以万民安居为己任,看

到生灵涂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难免会写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从长安一路逃亡,看尽了世间所有的不公与悲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毫无意义的指责和嘲讽已经苍白。“三吏”“三别”就别提有多心酸了。杜甫天生就是那种儒家大士,“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安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已成为他人生的使命,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自己早已丧失了遮风避雨之地,他也会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秋兴八首更是杜甫晚年的的集大成之作,无论从思想情怀还是艺术造诣来说都已经到达了巅峰。此时的杜甫老迈年高,病痛缠身,诗歌里的情怀也从天下苍生回归到自己。我一直都认为个体其实比集体要重要的多,无论我们是何种身份地位,我们最起码的定位都是首先我是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套绝句是杜甫作品的一个升华。这首秋兴其二写的也是颇有感悟。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夔州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此时,乌金西沉,暗淡无光,残月东升,清凉如冰。而我,却只能凭借依稀的北斗星光北望长安,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都啊,长安城内的曾经的繁华,如今都已落幕,我也只能在夔州里苟延残喘。诗歌开头便是“孤城”“落日”也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伏笔。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水经注》里有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满裳。猿猴的嘶吼自古以来就是悲哀的另一个解释,猿鸣如风,像大西北吹过孤单背影的风。落日下,北望长安的杜甫听到猿猴的嘶吼,一种落寞便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哪又何止是三声啊,每一声都撕裂了那颗故国难捱的心。“奉使”是指杜甫的好友严武奉命回京,杜甫此时也想回京效命,却不得愿,只能虚随,继续惆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这一句乍一看还以为是载歌载舞,其实不然。

唐代,在尚书省都是轮流值班,值班时有侍女托香炉而入。其实,杜甫是无比的想回到长安以报圣上,可是身体状况却日益不支,卧病在榻,只能伏枕。看着白帝城内的贤圣画像,看看自己不能以身报国,又在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悲凉笳声,那是军旅里行军的声音啊,山城的环境真实无比凄凉。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的景物。月亮从照着藤萝的移到照映着洲前的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萝,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落幕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寐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经塑造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已经结情,有无限情思。

纵观杜甫一生,并非一直穷困潦倒,也并非一直是批判现实。恰恰相反的是,杜甫出生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族。青年时家境优越,有名的富二代,但是杜甫这个富二代不败家,不坑爹,年少好学,胸怀大志,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十九岁四处游学,并且偶遇被赐金放逐的李白,两人便一同出游,一路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杜甫在登泰山之时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抱负,又是何等的豪迈与壮志。年少的杜甫和李白或许是一类人,从骨子里透着热情,一心想拜相封侯,驿站才华,非为私利,乃为天下苍生谋福。其实杜甫和李白本来就是一类人,两人出生大户,年少成才,一心入朝入仕,两人又都是一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可是细细想来,他们又本不是一类人,李白从内心深处散发的是狂士与侠客的姿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狂狷之态表露无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又表现了对侠士的钦佩。杜甫虽然出生在大户,但是一直接受着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坚持着“奉儒守官”的观念,或许正是这些家庭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杜甫与李白后期的不同。李白仕途不顺以后干净利落的放弃,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交四方之友,游五湖之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李白来说这或许是种解脱。反观杜甫,

一直对日渐腐败的朝廷,日渐黑暗的社会还抱有一丝侥幸,又赶上安史之乱。杜甫明知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实现,也开始逐渐转向现实,记录贫困人家的艰难生活,抨击朝廷官人的黑暗与自私。为后人了解那段民生艰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据。“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正是对杜甫的至高评价。

杜甫,那个人,那些诗,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1。

信宿渔人还泛泛2,清秋燕子故飞飞3。

匡衡抗疏功名薄4,刘向传经心事违5。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6。

【注释】

1. 江楼:临江之楼。翠微:青的山色。坐翠微:环楼都是山,好像置身山色之中。

2. 信宿:隔宿,即天天如此。

3. 故:还,依旧。“还泛泛”、“故飞飞”和上句“日日”相承,即天天所见如此,令人生厌。

4.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汉元帝时,因屡次上书议论时事,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5.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历事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上疏言事,未被重用。

6. 五陵:汉时长安附近有五座汉代帝王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汉时迁徙豪杰名家于诸陵,所以五陵被豪侠所占据。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第三首紧上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日朝景。前四句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着留宿江中的渔船还在飘泊,燕子总在上下翻飞。“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

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亦常被采纳,而诗人曾为“近臣”,几次上疏,却犯忌被斥,其遇与不遇与匡衡形成鲜明的对照;东汉刘向,在朝历宣元成三世,诏颂校中五经,秘书等职,成帝时,诏与其子刘歆同领秘书,哀帝时,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对儒学传播起很大的作用。诗人想象匡、刘自比,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

尾联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

朱鹤麟云:“前三章,俱主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井然。”可

见前三章重在写实,身在夔州,后五章重在写虚,心系故园故国,开合跌宕,虚实相生。从而引出第四首,过渡之迹十分明显。(待续)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1,百年世事不胜悲2。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3,征西车马羽书驰4。

鱼龙寂寞秋江冷5,故国平居有所思6。

【注释】

1. 似弈棋:此指长安政局彼争此夺,像下棋那样的反复无定。

2. 百年:是虚数,通常用作人一生的代称。此指作者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

3. 直北;正北。安史之乱后,北方和西方的回纥、吐蕃等族不断侵扰,战争频繁,所以说战鼓震天。

4. 羽书:同羽檄,军用紧急文书。

5. 鱼龙寂寞:水族潜蜇,不在水面活动。此指国家多难,而自己却犹如潜伏的鱼龙,一筹莫展,实在可悲。

6. 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日所居之地。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写秋江即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1,承露金茎霄汉间2。

西望瑶池降王母3,东来紫气满函关4。

云移雉尾开宫扇5,日绕龙鳞识圣颜6。

一卧沧江惊岁晚7, 几回青琐点朝班8。

【注释】

1. 蓬莱:汉宫殿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南山:指终南山。

2. 承露金茎:汉武帝好神仙之术,曾在建章宫西建立金茎承露盘,以承仙露。承露:即仙人承露的铜盘。金茎:铜柱。霄:云气。汉:银河。唐代宫中并无承露盘,此处借汉宫比唐宫。

3. 瑶池降王母:古代神话,西王母曾降临瑶池,与周穆王相会。

4. 函关:函谷关。《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

5. 云移:形容开扇时光彩闪耀,好像云彩的移动。雉尾:指用雉(野鸡)尾羽制成的供皇帝上朝时用以障面的羽扇。

6. 龙鳞:指皇帝衣服上所锈龙纹。圣颜:皇帝容颜。

7. 卧:卧病。岁晚:指秋天,也指自己年岁已老。

8. 青琐:汉建章宫中宫门,门上刻镂着青色的连环形花纹。这里泛指宫门。点朝班:指百官朝见皇帝时,点名传呼,按次入班。

赏析:

后四首紧接上句“有所思”,写对故国长安的回忆。

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忆帝居的巍峨壮丽,早朝的肃穆庄严,回忆自己曾在中央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辉煌经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太平景象,气象万千,豪情万丈,以衬托现在的国危民困、穷途落拓、暮年飘泊的忧伤和抑郁。前四句写殿前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

仙境般的宫阙遥遥对着终南山托承露盘的金人铜柱高入云霄;贵妃娘娘华清沐浴,俨然王母降临瑶池。玄宗信奉道教,传言老聃西游,函关一带一派祥和的紫气东来。前四句用赋的铺陈手法展现盛唐时代宫殿嵬峨,祥和气象。

颈联进一步追索开元盛世,一派升平。回顾诗人当年早朝,面见玄宗的盛况。皇帝每月朔望,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见得,待坐定后始开扇,定为朝仪。“云移”二字言开扇时光彩闪耀,像彩云在移动。宫扇一开,圣颜显出,有如太阳升起。皇帝身着衮袍,绣着龙纹,金光灿烂,表现早朝的庄严和诗人当年何等的踌躇满志。

末二句陡然跌落,截住对开天盛事回忆,回到眼前所在。一个“惊”字写出了岁月磋

跎、世事变幻,一卧沧江之后的今日,正是代宗大历元年的深秋。“几回”句,括过玄肃两朝,铭刻永不忘怀的记忆。“青锁”建章宫宫门名,诗人在肃宗时为左拾遗,在建章宫上朝。

全诗用过去的辉煌与欢乐来衬托现时的惨淡和凄凉,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1,万里风烟接素秋2。

花萼夹城通御气3,芙蓉小苑入边愁4。

珠帘绣柱围黄鹄5,锦缆牙樯起白鸥6。

回首可怜歌舞地7,秦中自古帝王州8。

【注释】

1. 瞿塘峡;三峡之一,是杜甫所在地。曲江:在长安之南,是唐代长安的游览胜地。

2. 素秋:秋当西方,白色,所以说“素秋”。

3. 花萼:楼名,在兴庆宫西南角。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好像今天的夹道。通御气: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至兴庆宫,达曲江芙蓉园,作为宫廷游曲江专用的通道。所以说“通御气”。

4.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唐时称南苑,在曲江西南。玄宗常住兴庆宫,经常和妃嫔们游芙蓉园。边愁:指安禄山起兵叛乱。

5.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楼阁的精美华丽。黄鹄:即天鹅。

6. 锦缆: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起:舟楫众多,箫鼓喧闹,所以白鸥被惊起。

7. 回首可怜:回想曲江当年的繁华,忆昔伤今,不堪回首。

8. 秦中:指关中。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复杂感情交织成一派迷茫而又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花萼”二句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暴发。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至兴庆宫,达曲江芙蓉园,宫廷游曲江专用通道。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内,芙蓉园在曲江西南,又称南苑,玄宗与贵妃常在这里游幸。据传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时,玄宗正在花萼楼置酒,准备迁幸曲池,闻讯四顾凄怆。所谓“入边愁”,实际暗示了致乱原因。寓兴亡之感,言简意赅。

颈联写“入边愁”之前,曲江离宫一带围绕宫殿那珠帘绣柱周围,黄鹄起舞;牵着锦缆的画舫牙樯上下,白鸥惊飞。这堂皇富丽的实景,正是尾联回首歌舞地的内涵。“回首”

总括上面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可与诗人《丽人行》,《哀江头》等诗参读。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末句又引出下诗“昆明池水汉时功”。兴亡盛衰之感,百年世事之悲,深沉含蓄。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1,武帝旌旗在眼中2。

织女机丝虚夜月3,石鲸鳞甲动秋风4。

波漂菰米沉云黑5,露冷莲房坠粉红6。

关塞极天惟鸟道7,江湖满地一渔翁8。

【注释】

1. 昆明池:在长安城西南,方圆四十里。汉时所开,武帝演练水战之处。

2. 在眼中:指看到昆明池水,就会想起汉武帝,好像当时旌旗壮盛的情景就在眼前。

3. 织女:昆明池有二石雕,左为牵牛,右为织女。虚夜月:空对夜月。

4. 石鲸:昆明池有石刻的鲸鱼,形象生动逼真。

5. 菰(gū)米:又叫菰菜,即菱白,秋天结实,形状像米。

6. 莲房:莲蓬。坠粉红:指荷花凋谢。

7. 鸟道:鸟飞之道,形容道路险要难行,只有鸟飞才可以通过。

8. 渔翁:杜甫自谓,形容自己漂泊江湖,无所皈依。

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的历史画面,又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

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为了操练一支水军,仿照云南滇池而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飘扬,甚为壮观,玄宗亦曾置船于此。起二句从自古带到本朝。

“织女”二句想象今日昆明池水的风光,写昆明池的贵重文物。池内有牵牛、织女两个石人,象征其隔天上银河相对,如今没有人来欣赏他们的风姿、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空对月夜,辜负清秋月色。池中又有石刻的鲸鱼,鳞甲俨然,形象逼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跃然欲动。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昆明池中本有丰饶物产,至今菰米漂在水上,菰影沉入水中,远望若云。莲蓬在寒露中坠落着红粉。既是对昔日昆明池絢丽秋景的回顾,也是作者对今日昆明池风光的想象,有着无限怀念眷顾之深情。

末联在对昆明池进行过壮思飞动、充满豪情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思绪有回到冷落的现实中来,倾诉从夔州遥望万里之外的昆明池,一直望到天尽头,形盛之地离得那么遥远,

关塞极天,回不去,也看不见了,诗人流落他乡,像一个渔翁在江湖飘泊。诗思回旋到身在夔州、遥忆京华这一凝聚点上。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1,紫阁峰阴入渼陂2。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3。

佳人拾翠春相问4,仙侣同舟晚更移5。

彩笔昔曾干气象6,白头吟望苦低垂7。

【注释】

1. 昆吾、御宿:都是地名,在长安东南,靠着终南山,汉代属于上林苑的范围。自逶迤:杜甫游览渼陂,经过昆吾、御宿,一路观赏景物,并非为了赶路,所以说“自逶迤”。

2. 紫阁峰:终南山山峰之一,在今陕西省户县东南。渼(měi)陂(bēi):水名,发源于终南山,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唐代的时候是长安西南的风景胜地。入渼陂:渼陂的南边是紫阁峰,渼陂水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的倒影,所以说“入渼陂”。

3. 香稻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文。

4. 佳人:青年妇女。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互相问候,形容春游时一派融洽的气氛。

5. 仙侣:指游春的友人。晚更移:天色已晚,仍意犹未尽,还划船去别的地方,尽情观赏。

6. 彩笔:指才情勃发的文笔。干气象:上冲云霄。

7. 低垂:低头。

赏析: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

首先点明通往美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美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

颔联写美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

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寞落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

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

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故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织,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全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大表现范围的尝试。格律精工,章法严密而又富于变化,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语言艳丽,音律沉郁顿挫,与《咏怀古迹》五首风格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倾向。

【评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已历七载。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国无宁日。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其一是“八诗之纲领”,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其二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

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其三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其四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其五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其六写昔日皇帝在长安曲江歌舞宴游的繁华景象。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其七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其八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律体诗的代表作,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王嗣奭《杜臆》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全诗情绪悲凉而意境开阔,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对仗工整又多变,情与景在深刻复杂的矛盾情绪中和谐统一,凡此种种,都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其妙。

【思考与研讨】

1.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杜诗中诸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均表明了他虽一生病苦,身不得自保,却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象中所包含的感情。

2. 严羽《沧浪诗话》用“沉郁”二字概括杜甫诗的艺术风格,试结合这组作品阐释其义。

3.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