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
1、C 2、D 3、C 4、A 5、D 6、C 7、C 8、A 9、A 10、A 11、B 12、D 13、B 14、B 15、C 16、D 17、D 18、C 19、C 20、B 二、多选
1、ACD 2、BE 3、ABCDE 4、ACE 5、AD 6、ABCDE 7、ABCD 8、ABCD 9、ABC 10、ABCDE 11、ABCDE 12、ABC 13、ACE 14、ABD 15、ACD 三、简答
1、简述《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深刻分析了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战争特点,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三阶段发展过程,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阐述了进行持久战的具体方针,强调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是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
《论持久战》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的完整过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和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什么?
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力量,放手扩大人民武装,广泛地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共产党组织到全国,发展广大的民众运动,这是这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间势力往往可以成为进步势力同顽固势力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同顽固派做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即自卫的原则;有利,即胜利的原则;有节,即休战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既阻止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又能避免统一战线的破裂,达到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 四、论述
1、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黄经阿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2、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3)彻底摧毁了世界反法西斯反动势力,壮大了世界进步力量,有力地冲击了旧时代列强争霸的国际体系,动摇了世界殖民主义的基础,推动了殖民地、附属国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4)促进了联合国的成立,推动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机制开始形成,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材料分析
(1)日本采取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2)日本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改变了原来的方针。
(3)日本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项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革命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的抗战则表现出了很大的动摇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