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0课(诗五首)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0课(诗五首)拓展资料(5篇)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0课(诗五首)拓展资料(5篇)

作者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举,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生于河南巩县。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唐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20岁后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诗人李白结识。746年到长安,以无由仕进,留滞10年,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只身逃难,为叛军擒获,后送往长安。旋又逃出长安,奔赴凤翔,肃宗任为左拾遗,后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颠沛流离,乃远走西川,投奔当时任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刺史的诗友高适。长安收复后随从还京,以救援房琯被贬华州司户参军。

公元759年12月,经秦川、同谷入蜀,在成都建浣花草堂。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朗。世又称杜工部。严武病死,又移家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近3年。768年出峡,经江陵到湖南,病死于湘江舟中。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当时胸怀报国壮志,特别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举下,任朝中右补阙。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许多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那么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辑有《龚自珍全集》。

扩展阅读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秋兴(八首之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诗圣的兼济情怀

全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首先点明季节、天气,一个“怒”字,将风拟人化,接下来用“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等动词,描写风势之猛,风力之大。秋风破茅屋,是诗中叙写的中心事件,也是借以抒情的基础。从风入乎,紧扣风与茅的关系行笔,因风大而茅飞,由茅飞见风势,既点明题意,又为下文写群童抢茅、屋破漏雨作了铺垫。 第二节五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顽童抢茅场面,是第一节的进展和补充。呼群童为“盗贼”,全出于惜茅而非恨童。诗人跌跌撞撞追不上茅草,口干舌燥喊不住群童,无可奈何,只有归来倚杖叹息。矫捷灵活的儿童与衰老无力的诗人的冲突,更显出了诗人爱茅如命的心情。 第三节八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屋漏又遭连阴雨的苦况。黄昏时分,风定云黑,秋雨骤降。入夜,陈旧的布被冷硬如铁,睡相不好的孩子把被里蹬烂了,茅飞屋破,雨漏如麻,床头又冷又湿,令人无法入睡。眼下的狼狈处境,使诗人想起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一家人的遭遇,使诗人想起天下许多人的疾苦。辗转难眠之际,一贯忧国忧民的诗人推己及人,唱出了这首歌行极为感人的“尾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尸这长句联翩、激情澎湃的末节诗,是诗人从切身的痛苦生活体验中产生出的美好愿望。在前三节叙事写足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况之后,末节诗展开想象,联想抒情,拓宽境界,翻出新意,揭示主题。诗人没有局限于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是通过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进而通过诗歌展示社会和时代的苦难。诗人表示,甘愿舍弃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这种从切身的磨难煎熬中升华出来的深广人道同情,崇高牺牲精神,博大兼济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2002、7~8,有删节,作者:杨景龙)

知识补充:边塞诗

自有人类以来,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人类文明进展,也或直截了当或间接的受到战争的妨碍,因此,人类的历史可说是一部战争史。翻开中国的历史,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有战争的记载,因此,往常的历史书籍,就有人戏称为「中国战争史」。因为战争往往呈现了历史的转变与枢纽,属于历史的重大事件,史书不得不加以记载。只是战争史中,注重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通常都遗漏了征夫士卒的战争生活。从来人世多劫难,在战争威胁下,却又必须面对战争的征夫士卒,那么能够从诗歌里有最真切的表现,诗人本着恻隐之心,勾勒出战争中人、地、事的真实面相,反映出他们的战争生活与环境、也呈现出他们爱国情怀的豪情壮志、边疆地域的悲壮苍凉、及怀乡恋土的望乡之情,读这些诗歌能够印证历史的记载,想象冲天而起的兵势与征战,征夫士卒的豪气与哀愁,战场的杀伐与哀号。 在中国的诗歌中,从军诗对战争的描写一直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唐人的边塞诗,关于从军戍守边疆的战争生活有特别多面的描写,而唐人的边塞诗,也以雄浑、豪迈、瑰丽、奇峭的艺术魅力,在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上,呈现出特有独到的风格。

边塞诗要紧是以描写边塞风光、风土、风俗及军旅生活为要紧内容。至盛唐时期蔚为大观,形成所谓边塞诗派。其中有写边塞的雄奇景象,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反映战争生活的艰难等。在边塞诗派中成就最大的当属高适和岑参。

高适曾数度走往边塞,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深切的了解,因此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篇。他的《燕歌行》是边塞诗中的杰作,它以诗人的边塞生活为基础,透过丰富的想象,描写西北边防的战斗生活,反映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

与高适并称的边塞诗人岑参,中年时也曾出塞两次,诗作题材特别广阔,写狂风、大雪、火山、热海等塞外奇观,写出师、行军、战斗、凯旋等边防生活,大多胸臆开阔,富有乐观精神、浪漫情怀与艺术魅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刻画了苍凉悲壮的边塞奇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另一杰作,这首诗气势磅礡、热情澎湃,显示了盛唐时代的高亢风格。

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边塞诗人,还有李颀、王翰、王昌龄和王之涣等人,如李颀的《古意》、《古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基本上世代流传的优秀诗篇。

在唐朝往常,中国的兵制遍及全民,可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依照现代的说法,确实是一种社绘经济与国防武装紧密结合的制度。而唐朝的兵制又有别于汉代的方式,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即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那么是“寓农于兵”,是在武装集团里从事生产,可说是全兵皆农。是要每一个军人都要种田,而不是每个农人都要当兵。此一制度自于北周苏绰创始,唐代踵其规。从历史上说,唐代兵制要优于汉代,因为中国地大、人口多,不需要全农皆兵,如此反而有名无实、训练不精,而全兵皆农,不使军人坐食粮饷、安逸无事,以军事力量为主。这种兵役制度就称为府兵。

府兵在当时有其特色与优点,其一是府兵的来源有其崇高的社会地位,据当时法令,依照各家财富产业状况,将户口分九等,下三等民户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只有中上等之中自己志愿当兵的,再由政府选择服役。军人的租庸调都能够豁免,这是国家给予的优待。此外,军人那么无饷给,一切随军装备也须军人自备,将如此的人家集合一千二百家,便成一个府〔府就等于现在的军区〕。其二是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阶,故武官又称勋官,有爵号无实职。立功之后,最高的在朝做大将军,大多数依旧回家种田,然而他们获有勋爵,国家社会对军人自有某种优待,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名誉的。木兰词中所谓策勋十二转,这不是升官而是一级一级的升勋,武官自有其尊荣。唐代就依照府兵制度统制全国,同时向外进展成就当时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

在此制度下,不管是社会或军人本身,无不充满着自信与爱国的情怀,这种豪情,尤其是在边塞诗里更是随处可见。

战争当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在生存空间的争夺下,汉族与夷狄之间,事实上是不能两盛的。中国的边患历朝都有,而以唐代为甚。因此,防边是唐代国防上的一大问题,唐代武力极强,但边防偶一疏忽,塞外的游牧民族乘机入侵,虏掠杀戮,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如李白战城南:“胡人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古风第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元稹传戎人:“少壮为仔头披髡,老翁刘居足多削。乌鸢满野尸狼藉,楼谢成灰墙突兀”当时除了北方突厥、东北的奚、弃丹以外,尚有西北的西突厥、回纥,西方的吐蕃及南方的南诏等问题。余如高丽、百济,西方的高昌、吐谷浑、龟兹、党项、于阗、疏勒等,外夷环伺,侵扰不已。因此在初、盛唐时期,对外用兵要紧是抵御外夷的入侵,可说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自卫战争。这种民族自卫战争,不惟有促使民族向上的力量,而且有启发文艺灵源的功效。试想,那时的文士,每年看见数以十万计的大军开赴边塞,“其千骑水流,万乘云屯,笳鼓震天,金甲耀日”的壮观,岂不使他们心雄气旺?再看到国威远赫,各国争相前来朝贡,四方版图,莫归中土,“名王稽首于阙下,单于系颈于辕门”,以及朝会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岂不感到一种民族的骄傲与喜悦?凡此种种,无不勾起文士们内心的澎湃,而产生大批壮快与豪迈的战争边塞诗,因而战争与边塞诗的作品,能够说是唐代的特产,也是唐朝民族势力向外进展的结果。

自由率真的诗仙风度

《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写于李白应召入京遭到奸佞谗毁,被迫离开长安以后,

诗借一次饯别宴席,展示了诗人激烈复杂的内心世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铺写豪华宴席,起势飞扬。嗜酒的李白,面对这美酒佳肴,朋友盛情,按理说是应该“一饮三百杯”的。然而,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情绪陡然跌落。“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急剧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苦闷抑郁的情感变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大行雪满山”比兴象征,进一步表现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有如冰塞黄河,雪满大行,几乎山穷水尽,寸步难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那么又别开生面,神游千载,想起在政治上初不顺利、终有作为的吕尚、伊尹。吕尚80岁时在磻溪钓鱼,知遇周丈王;伊尹受商汤聘用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船通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遇合明君、大展宏图的往事,给濒于无望的诗人以信心,诗情因此再度振起。

然而,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又觉歧途甚多,不知出路何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确实是矛盾心态的再一次反复回旋。这四个短句复沓反诘,跌宕急切。进退失据的诗人,仍在做着不懈的探究。积极用世的强烈欲求,终于使他挣脱了彷徨歧路的困扰,唱出了充满信心与盼望的时代最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末两句诗借用南朝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在前面的反复顿宕之后,把全诗的感情抒发引向激动人心的高潮。此诗的情感状态复杂多变,失望中交织着盼望,痛苦中潜藏着热情,悲愤的吟唱应和着豪迈的放歌。而贯穿全诗的抒情基调,始终是坚信以后奋发进取的乐观精神,它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本质,也是诗篇产生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的根源所在。与内容的表现相适应,这首诗的抒情结构反复转折跳跃,如江海之波,波翻浪涌,一波未息,一波又起;又如黄河落天,风雨骤至,神龙变幻,奇兵出没。它赋予此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巨大艺术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4、有删节,作者:杨景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