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长征
孙红玲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长征的资料和革命伟人毛泽东的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课型:精读引领课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交流预习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八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伟人的风采。
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七律”写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再把课题读一遍。
2、交流预习
大家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读读这些词语:远征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谁愿意来读读这些生字:礡 丸 岷 崖。
词语、生字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读诗,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谁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预习时,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提出,教师梳理。作为下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品读体验感悟诗情
通过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很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6页,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
全班交流。(板书:难 不怕难)
2、再一次读诗,思考:
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圈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
全班交流。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在“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下画“——”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两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师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但却是当时长征的必经之处。
谁能读出“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的感觉?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多种形式的读。师评价。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圈出“腾细浪” “走泥丸”。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体会对仗、夸张和比喻的表达方法。)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板书:坚强、乐观)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生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图片。
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红军战士不只勇敢,而且机智。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长征中,红军巧渡金沙江,没费一枪一弹!文中用“暖”字形容红军的心情。飞夺泸定桥,恶战大渡河的惊险悲壮,真让人心寒。
谁能读出这一暖一寒的感受?自己练一练。
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暖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交流。
从“千里雪”一词感受到长征的难,从“喜”字体会到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出你的感受。
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坚强、勇敢、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 最后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1、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通过哪些关键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师总结:这首词写了长征已到达六盘山,胜利在望,抒发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军满怀信心争取最后胜利的豪迈感情。
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
2、我们再来读一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出示课件,朗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携来百侣曾游,
橘子洲头。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层林尽染;风华正茂;
漫江碧透,书生意气,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
鹰击长空,指点江山,
鱼翔浅底,激扬文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曾记否,
问苍茫大地,到中流击水,
谁主沉浮?浪遏(è)飞舟?
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又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通过哪些关键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师总结:《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作者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
再一次齐读这首词。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1、总结: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搜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并且做一张关于毛泽东的手抄报。
2、下面让我们一起背诵25 七律·长征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勇攀书山千仞峰,奋击人生万重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