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钢筋焊接绑扎注意事项

钢筋焊接绑扎注意事项

来源:意榕旅游网
钢筋焊接绑扎注意事项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底板、墙的钢筋绑扎。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铁丝的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各种挂钩或撑杆等。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钢筋绑扎顺序分类堆放,并将锈蚀进行清理。

2.2.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当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有排水及降水措施。 2.2.4 熟悉图纸,确定钢筋穿插就位顺序,并与有关工种作好

配合工作,如支模、管线、防水施工与绑扎钢筋的关系,确定施工方法,作好技术交底工作。

2.2.5 根据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案(采用内贴法或外贴施工),底板钢筋绑扎前做完底板下防水层及保护层;支完底板四周模板(或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当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内贴法施工时,在绑扎墙体钢筋之前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及保护层。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划钢筋位→ 运钢筋到使用→ 绑底板及梁→ 绑墙钢筋 置线

部位

钢筋 3.2 划钢筋位置线:按图纸标明的钢筋间距,算出底板实际需用的钢筋根数,一般让靠近底板模板边的那根钢筋离模板边为5cm,在底板上弹出钢筋位置线(包括基础梁钢筋位置线)。 3.3 绑基础底板及基础梁钢筋

3.3.l 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根据底板受力情况,决定下层钢筋哪个方向钢筋在下面,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3.3.2 钢筋绑扎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绑扎,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如采用一面顺扣应交错变换方向,也可采用八字扣,但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3.3.3 摆放底板混凝土保护层用砂浆垫块,垫块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1m左右距离梅花型摆放。如基础底板较厚或基础梁及底板用钢量较大,摆放距离可缩小,甚至砂浆垫块可改用铁块代替。 3.3.4 底板如有基础梁,可分段绑扎成型,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3.3.5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时,绑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钢筋马凳或钢筋支架(间距以1m左右一个为宜),在马凳上摆放纵横两个方向定位钢筋,钢筋上下次序及绑扣方法同底板下层钢筋。 3.3.6 底板钢筋如有绑扎接头时,钢筋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心及两端扎牢。如采用焊接接头,除应按焊接规程规定抽取试样外,接头位置也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3.3.7 由于基础底板及基础梁受力的特殊性,上下层钢筋断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8 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甩出长度不宜过长,其上端应采取措施保证甩筋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3.4 墙筋绑扎:

3.4.1 在底板混凝土上弹出墙身及门窗洞口位置线,再次校正预埋插筋,如有位移时,按洽商规定认真处理。墙模板宜采用“跳间支模”,以利于钢筋施工。

3.4.2 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及

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一般情况横筋在外,竖筋在里,所以先绑竖筋后绑横筋。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4.3 墙筋为双向受力钢筋,所有钢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塔接长度及位置要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3.4.4 双排钢筋之间应绑间距支撑或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支撑或拉筋可用φ6或φ8钢筋制作,间距1m左右,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3.4.5 在墙筋外侧应绑上带有铁丝的砂浆垫块,以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3.4.6 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划出标高线。门窗洞口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4.7 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如首层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地下室墙体深度;墙端部、内外墙交接处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等,绑扎时应注意。

3.4.8 配合其他工种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及使用的钢板,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

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4.1.2 钢筋表面必须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4.1.3 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4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必须符合钢筋焊接规范的专门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绑扎钢筋的缺扣、松扣数量不得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 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4.2.3 用Ⅰ级钢筋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处弯折不得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 4.2.5 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灰渣及咬边。接头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4.2.5.1 绑条沿接头中心的纵向位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2.5.2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 4.2.5.3 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 4.2.5.4 焊缝宽度不小于0.1d。

4.2.5.5 焊缝长度不小于0.5d。 4.2.5.6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6。

钢筋安装及预埋件位置的允许偏差值 表4-6 项次 焊接 绑扎 焊接 绑扎 间距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0 ±20 ±5 ±10 ±10 ±20 ±10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其最大值 排距 ±5 20 各一点取其最大值 检 验 方 法 2 骨架宽、高度 3 骨架长度 6 钢筋弯起点位移 中心线位移 5 水平高差 基础 梁、柱 +3 -0 ±10 ±5 尺量检查 8 受力钢筋保护层

5 成品保护

墙、板 ±3 5.l 成型钢筋应按指定地点堆放,用垫木垫放整齐,防止钢筋变形、锈蚀、油污。

5.2 绑扎墙筋时应搭临时架子,不准蹬踩钢筋。 5.3 妥善保护基础四周外露的防水层,以免被钢筋碰破。 5.4 底板上、下层钢筋绑扎时,支撑马凳要绑牢固,防止操作时踩变形。

5.5 严禁随意割断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墙、柱预埋钢筋位移: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6.2 露筋:墙、柱钢筋每隔1m左右加绑带铁丝的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6.3 搭接长度不够:绑扎时应对每个接头进行尺量,检查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6.4 钢筋接头位置错误: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6.5 绑扎接头与对焊接头未错开:经对焊加工的钢筋,在现场进行绑扎时,对焊接头要错开搭接位置。因此加工下料时,凡距钢筋端头搭接长度范围以内不得有对焊接头。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

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 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 操作工艺

3.1 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

→ 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3.1.2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2.4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3.1.3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如图4-2;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图4-2

(a)有基础圈梁;(b)无基础圈梁

3.1.4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 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1.5.1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3.1.5.2 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cm埋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见图4-3。

图4-3

3.1.5.3 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处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接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混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82)第3.2.5条的规定。 3.1.5.4 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2 圈梁钢筋的绑扎: 3.2.1 工艺流程:

画钢筋位→ 放箍筋 → 穿圈梁受力→ 绑扎箍置线

筋 筋

3.2.2 支完圈梁模板并做完预检,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帮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3.2.3 圈梁与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在构造柱部位搭接时,其搭接倍数或锚入柱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2.4 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要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对钢筋搭接的有关要求。

3.2.5 圈梁钢筋应互相交圈,在内墙交接处、墙大角转角处的

锚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3.2.6 楼梯间、附墙烟囱、垃圾道及洞口等部位的圈梁钢筋被切断时,应搭接补强,构造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标高不同的高低圈梁钢筋,应按设计要求搭接或连接。

3.2.7 安装在山墙圈梁上的预应力圆孔板,其外露的预应力筋(即胡子筋)按标准图集京96G44要锚入在圈梁钢筋内。 3.2.8 圈架钢筋绑完后,应加水泥砂浆垫块,以控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3.3 板缝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

支护缝模→ 预制板端头预应力锚固→ 板 筋弯成45°

放通长水平构→ 与板端锚固筋绑造筋

3.3.2 支完板缝模板作完预检,将预制圆孔板外露预应力筋(即胡子筋)弯成弧形,两块板的预应力外露筋互相交叉,然后绑通长φ6水平构造筋和竖向拉结筋,见图4-4。

图4-4

3.3.3 长向板在中间支座上钢筋连接构造见图4-5。

图4-5

3.3.4 墙两边高低不同时的钢筋构造见图4-6。 3.3.5 预制板纵向缝钢筋绑扎见图4-7。

图4-6 图4-7 3.3.6 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完之后,均要求做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

4.1.2 钢筋表面应保持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

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4.l.3 钢筋对焊或电弧焊焊接接头,按规定取试件,其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钢筋的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 弯钩朝向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中搭接长度均不少于规定值。

4.2.3 用Ⅰ级钢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弯折不大于4°,轴线位移不大于0.1d,月.不大于2mrn。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无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大于0.05d,宽不小于0.1d,长不小于0.5d。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7。

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允许偏差 表4-7 项 次 1 骨架的宽度、高度 2 骨架的长度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5 ±10 尺量检查 尺量检查 检 验 方 法 3 间距 排距 ±10 ±5 ±20 5 尺量连续三档,取其最大值 4 箍筋、构造筋间距 5 中心线位移 6

水平高差 +3,-0 ±5 尺量检查 受力筋保护层 5 成品保护

5.1 构造柱、圈梁钢筋如采用预制骨架时,应在指定地点垫平码放整齐。

5.2 往楼层上吊运钢筋存放时,应清理好存放地点,以免变形。 5.3 不得踩踏已绑好的钢筋,绑圈梁钢筋时不得将梁底砖碰松动。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钢筋变形:钢筋骨架绑扎时应注意绑扣方法,宜采用十字扣或套扣绑扎。

6.2 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多为放置砖墙拉结筋时碰动所致、应在砌完后合模前修整一次。

6.3 楼板端头钢筋连接不当:应在楼板吊装前将板端外露预应力筋弯成45°,吊装就位后加通长钢筋绑扎。同时要注意在安装楼板过程中,不得将板端外露预应力筋折断。

6.4 阳台处钢筋压扁:阳台下的圈梁为“L”形箍筋,吊装台时必须注意保护,如碰坏,应将阳台吊起,修整钢筋后,再就位阳台。 6.5 构造柱伸出钢筋位移:除将构造柱伸出筋与圈梁钢筋绑牢外,并在伸出筋处绑一道定位箍筋,浇筑完混凝土后,应立即修整。 6.6 板缝筋外露:纵向板缝筋应绑好砂浆垫块,横向板缝要把钢筋绑在板端头外露预应力筋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