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考查答卷
学号:2015302020 姓名:武天娇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 考查科目: 中国教育史 考查时间:2016年1月7号 任课教师:孙秀玲 考查成绩:
宋代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摘要
“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均处于重要地位,在推动古代教育和学术思想方面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书院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史上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书院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书院作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兼具了教化人才、传承学术、孕育文化、移风易俗等诸多功能。宋代书院的会讲和讲会制度、升堂讲说的教学模式、门户开放的政策、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义利观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书院;高等教育;“升堂讲说”;会讲;讲会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唐代书院最开始并没有教育功能类似于官方或皇家图书馆,到了唐末才渐渐开始具有教育功能。可见书院的建立是以唐朝为嚆矢,起初规模并不是很大。那时的书院正处于萌芽时期,书院主要的功能是朝廷修书和藏书之地而非讲学之所。到了宋代书院不仅是图书馆还是出版社同时又是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北宋时期战乱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国家内部相对稳定,当时统治者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手段,造成了当时政府对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过于重视,忽视了教育的发展,因而也导致官学得不到重视。又加之宋朝一贯采取的“兴文教,抑武事”的政治策略,所以私学的蓬勃发展就显得顺其自然了,这也为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宋朝执政者在尊重孔子崇尚儒学的同时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佛教道教的发展也让儒教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佛家以寺庙为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思想,道家以道观为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思想,那么儒家也需要建立一个宣传自己思想的平台。书院正好为这些有抱负的儒生们提供了宣传思想的契机,并且学生可通过书院这一教育机构入仕为官。这就是书院得以发展的内部环境。由于官学得不到重视,儒生们又为了加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书院便成为替代官学的教育机构。
一 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
(一) 道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的核心
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书院将德育写进规约。例如朱熹就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修身、处事、接物的教育思想。除了条规外,书院还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来提高道德修养。书院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笃行礼仪道德,率先垂范。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讲学时就与学生同吃同住,“勤劳恭谨,以身先之”。朱熹“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程氏兄弟“穷经,将以致用也”、“学者有所得,不必在读经论道间,当于行事动容周旋中礼得之”,杨时“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等论述,都是要求学者运用所学知识,身体力行将书中教条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二) 学术自由,开放包容
书院一贯提倡学术自由和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允许持不同学派观点的学者大师来院会讲,书院大师也自由流动到各书院讲学,阐述自己对儒学经典的不同理解,传播他们的学说和观点,促进了学术学派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特色。如胡宏讲学于碧泉书院;张栻讲学于岳麓书院;陆九渊讲堂于象山书院;吕祖谦讲堂于丽泽书院。而最为倾情的是朱熹,在武夷精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甚至在白鹿洞和岳麓书院、讲学不辍,桃李满天下,纵观我国 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的书院与其有关,朱熹堪称第一人。宋淳熙二年,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朱熹和陆九渊由于对“理”的理解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两家各执一端,二人应吕祖谦之邀,在铅山鹅湖寺展开了一场关于心学和理学的激烈辩论,这次会讲虽然以双方互做讽刺之诗而闹不欢而散,但时隔六年之后,朱熹仍然邀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与自己同台讲学。朱熹把陆九渊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的讲义刻到了书院门前的石碑之上,并将其视作治学入德之方,撰写跋语,要求“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这段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造就了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书院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包容的治学态度,孕育、滋润与培养了不同的学术思潮和流派。
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一)教学模式-会讲和讲会制度
“‘会讲’系学术聚会、学术讨论或会同讲学等活动,而讲会’乃学术组织、学术团体,故有‘联讲会’说。”宋代书院的教师聘任大多选用名儒大师,这些人都是在当时有学问、有见地的知名学者,就直接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这些大师利用他们的“名人效应”能够吸引那些为了求知而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学子。书院建立了良性的竞争机制,由于书院是私人办学,书院为了生存也为了吸引学生前来求学和扩大书院的影响力这就使得书院的老师不得不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突破原有的学术观点。
(二)教学方式“升堂讲学”
书院采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形式即“升堂讲说”。这种教学形式是除个别教学之外的另一种相对普遍且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陆游《南唐书》所载:‘生徒各执疑难,问辩蜂起,弼应声解说’,其所指固然有学徒出题,问难的因素。然而,朱弼却是在‘生徒环立’的情况下‘应声解说’。可见,在这儿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说教和答疑。”这种方法更加自由和灵活。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也间接地说明这种授课方式虽不是班级授课制,但也绝非是个别教学,“升堂讲说”是吸收了这二者的优点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授课方式很像,这种“升堂讲说”的教学方式也更为民主。毫无疑问,书院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学生可以在这种课堂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下自由地听讲,师生之间可以就学术问题畅所欲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在教师的启发下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现在的高等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比较呆板僵化,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则坐在座位上,要严格按照课程大纲上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未经过思考也就很难提出问题,没有问题老师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讲解。这样单一的枯燥教学模式无疑对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打击了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长此以往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就在所难免了。可见缔造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于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方法——质疑问难
宋代书院教学注重问难、讨论和论辩。学生自学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对学生读书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所以书院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争辩,教学多采用问难、讨论和论辩方式。朱熹特别重视学生提出的疑
问,他认为“读书须有疑”,“大疑则可大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就经常向学生质疑问难。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学贵创造,自己独立钻研,另辟门径,超出习俗的见解而有所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习熟之,皆不出于窠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书院教学中的讨论,形式灵活多样,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其激烈程度有时甚至会有侮辱性语言。
四宋代书院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一)借鉴和改良书院的教育体制。
书院作为古代的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末民初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条件需要,五四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学习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等思想的冲击,书院作为封建社会旧文化的高等教育的代表也难以逃脱被推翻和打倒的命运。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继承中国书院的传统,而更多的是移植了外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损失。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这就难免使教学呆板僵化并流于形式,通过借鉴宋代书院的会讲和讲会制度以及升堂讲说等方式改善现代的高等教育课堂。借鉴书院的会讲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可以在学院内部、学院和学院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讲会,我们可以在这些大师辩论时迸溅的火花中得到启迪,在思想的碰撞中受到启发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高效、活泼有激情的课堂。
(二) 完善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找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取得突破。书院以“讲会”和“会讲”的形式,提倡不同学派之间自由讲学和打破学术壁垒,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开放办学的理念。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诞生了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思想,也正是基于这种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办学宗旨,使得北大历经百年
成为著名的中国高等学府。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这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办学,鼓励国内高校校际合作、国内高校与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办学,让更多的教师、学生走出去,把更多的大师学者、高素质的学生引进来。让学校成为国际交流的参与者,让师生成为国际合作的亲历者,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与外校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宋代书院在我国教育的历史上是第一个书院和学术能够互为表里一体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发展学术思想,这种为了学术而学术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让学术在交流的过程中迸溅出理性的火花让学术自由的精神和学术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
目前高校里出现了个别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剑拔弩张。尊师爱生的传统早被抛到了一边。如何继承和发扬书院师生以道相交、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是目前我们共建和谐校园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熹.学校贡举私议[A].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2]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1-52. [3]苗春德:《宋代教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4]陈谷嘉,邓洪波.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 出版社, 1997. [5]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A].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6]朱熹. 学校贡举私议[A].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张玉蓉.宋代书院办学特色述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2-84.
[9]晏富宗.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10]邓洪波.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8-33.
[11]杜勇.宋代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现代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01): 22-23.
[12]蒙培元.略谈中国的书院文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1): 10-14.
[13]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54. [15]周达章.宁波书院的历史变迁[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5) [16]赵连稳.清代北京社会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J].江汉论坛. 2013(11) [17] 张发祥.明代抚州书院述略[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18] 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13(01)
[19] 梁敏捷.宋代书院学风的形成、发展及影响探微[J]. 兰台世界. 2014(14) [20] 邓涛.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J]. 黑龙江史志. 2014(01) [21] 官瑞娜,陈琳. 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山海经. 2015(20) [22] 刘德英. 我国大学书院制建设比较研究[J]. 高校辅导员. 2015(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