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试巩固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女 娃 游 于 东 海,溺 而 不 返。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炎帝之少女(_______) A.少年女子。 B.小女儿。 (2)故为精卫(_______) A.事情,事故。 B.因此。 (3)以堙于东海(_______) A.填塞。 B.淹没。 [3]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能概括出女娃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 A.自不量力 B.英勇顽强 C.聪明能干
[5]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 / 7
母鸡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①。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②。 注释:①雏:小鸡。②异:不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它的。 (2)若遇猫、犬,尽力护之。(______)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2]从文中找出与“小鸡们紧紧地跟在鸡妈妈身边,从来不曾远离过”意思一致的句子,并用“_____”画出来。
[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圈出来。
4.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若:如果。②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③譬如:好比。④瞳子:瞳孔。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_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
(2)人语之日(______) 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7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①百兽而食②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④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⑥,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⑦,故⑧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求,寻找。②食:吃。③子:你。④使:派遣,命令。⑤逆:违抗。⑥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⑦然:正确。⑧故:所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长官,首领。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遂:于是,就。 C.兽见之皆走 皆:都。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畏:害怕。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B.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没有敢逃跑的。 C.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D.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没有敢逃跑的?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下列与所概括出的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7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外阅读。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______) A.一群儿子 B.一群孩子 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
(2)彦博以盆取水。(______) A.所以 B.于是 C.用
[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1)群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彦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7
[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古文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乃引③绳④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把东西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忙。③引:牵,拉。 [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 A.女娲造人 B.女娲补天
[2]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________。
[3]“力不暇供”的意思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4]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练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争:____________________ 触:__________________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故:__________ 堙: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神话故事的书籍呢?请列举两部。
5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14.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 (_________) 溺(_________) 堙 (_________) 故(_________)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15.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7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