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5个“00后”女生,凭借着京剧戏腔的短视频歌曲,连续登上抖音、微博等热搜榜。因多数住在“416宿舍”,她们被网友称为“上戏416女团”。2019年以来,她们持续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日常练功、演唱的视频,有时也在宿舍里展示京剧赶妆、戏服、扮相、手势,教网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记录生活的同时普及京剧知识,逐渐收获了一批观众。
出生于1997年的独竹漂传承人杨柳,以“水上轻功”作为传播点,让发源于赤水河流域这项拥有千年历史的独特绝技广为人知,积累了近100万粉丝。
出生于1998年的峨眉派武术学习者凌云,在2020年曾着一身睡衣下楼扔垃圾时“顺便”舞剑,让中国功夫火遍全球,迄今在抖音获赞1.7亿。
这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创作者们,既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又懂同龄的年轻网友心理,他们的表现,让非遗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成为可能,也让我们欣慰于中国的非遗事业“后继有人”,他们让非遗有了更加夺目的生命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1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追传统之窈窕,成文化之新章
“上戏416 女团”凭借着京剧戏腔的短视频歌曲带动京剧艺术走红网络;独竹漂的年轻传承人杨柳,让拥有千年历史的独特绝技广为人知;武术学习者凌云,一身睡衣下楼扔垃圾时“顺便”舞剑,让中国功夫火遍全球……她们都以创新的方式向大众展现非遗无与伦比的魅力,甚至让非遗走出国门,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智慧传承,勇于创新,才能风姿窈窕,奏响新章。
去芜存菁,辩证传承,文化方如星河荡漾,花耀四海。如果一味复古,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在泥沙俱下中埋没璀璨的光芒,文明的精粹。 忆往昔,现代化的巨轮下,古城墙、四合院、名人故居等承载文明厚度的建筑,碾为苍白的文字介绍,令人叹息的地理坐标。抚当下,传承文化渐成共识。绮丽雅致的苏绣、素朴纯净的扎染,这些传统的工艺,重焕生机,“飞入百姓家”。铿锵有力的京剧,典雅细腻的昆曲,在“文化热”中赢得更多的拥趸。京杭大运河上,数千年的橹声,变成壮阔的电声,在世界的注视中,奔腾流涌……诗意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正摇荡时代心旌,声震世界之林。
然而,盲目复古也会让传统文化蒙羞。近些年兴起的所谓“女德
2
班”“国学班”,把对传统的启蒙简化为机械的背经,把全人的教育窄化为道德的附庸,把历史的糟粕当作文化的“高光”。“国学”成了盈利的噱头,就会在“污名化”中渐失人心。因此,有甄别地传承,文化才会历久弥新。
与时俱进,智慧创新,文化方能跨越历史,打动时代。如果故步自封,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在一汪死水中丧失蓬勃的活力,新鲜的生命。 从中华艺术宫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科技的加持,减少了文化遗产的磨损,俘获了千百年后的人心,也以动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绚烂;故宫发起的“云游园”,让世界听到了烟柳杏花和朱墙黄瓦的私喁,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绵远;《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让经典以新的形式绽放;《哪吒之魔童降生》为神话赋予时代精神,推动国漫崛起,讲好中国故事;古典器物章服的纹样成为手机壳、口红盒的设计灵感,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擦亮了文化瑰宝的创新之路……反观一些“老字号”“老工艺”,不求自新,终致式微,“珠玉毁于匣中”。
因此,文化需要辩证传承,与时更新,才不至成为一片供人瞻仰的废墟,一捧束之高阁的枯花。以传承为号,创新为鼓,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才更会窈窕生姿,奏响新章。
3
二、材料一:
2021年5月22日中午,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去世。长沙群众涌上街头,夹道送别袁老,齐喊“一路走好”。23日,全国各地有近十万群众自发前往长沙悼念袁老。网上悼念厅开放后,短短几天,悼念人数就达到上千万。
材料二:
2021年5月上海科技节上,一场科学红毯秀在场内外引起阵阵欢呼。多位科学“明星”走上红毯,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有张文宏带领的抗疫与科普团队,还有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等。
校团委要求各班就“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这个问题,举办一次“我的青春,我的榜样”主题班会。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追星逐梦,我的青春里有榜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追星逐梦,我的青春里有榜样”。
4
袁隆平院士去世,民众夹道送别;科学明星“走秀”,引起阵阵欢呼。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我们追的那颗星。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星,或闪现刹那,转瞬即逝;或亮如北斗,众星拱之。作为青年一代,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追的星,应是投身科学研究,为人民福祉挺身而出的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女院士何泽慧拥有显赫的家世,可她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住在上世纪50年代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将毕生心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年,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氢弹理论研究中,只为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当新冠病毒袭来,钟南山院士和广大医护人员临危受命,奔赴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捐躯赴疫,只为国安。“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这背后是无愧于职业的信仰,是面临未知病毒的勇气,是“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决心。波特莱尔说:“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我们该追这样为人民福祉挺身而出、全力以赴的星,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
我们追的星,应是立足钢筋泥土,为国家建设而勇创奇迹的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挺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60多年来,几代大庆人勇往直前、接力奋斗,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5
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塞罕坝人造林112万亩,植树4亿多棵——他们在北京以北400公里的高原荒漠上,生生造出了一片绿海。病毒肆虐,医院爆满,万名建设者放弃春节的团聚时刻,转身投入到火神山的建设中,他们奋不顾身,挑战极限,建完火神山,再战雷神山,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伏契克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我们应该追这样为国家建设而勇创奇迹,亮出中国速度的星,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
我们追的星,应是筹集捐赠物资,为社会安宁而默默付出的人。疫情之下,湖北境内,以武汉为首的城市,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和瓜果蔬菜等生活用品,被抢购至脱销,许多爱心人士毅然将手里的物资捐赠,不求回报,不留姓名——有毅然回国,人肉背回十二万只口罩的少年学子;有不惧千里,长途跋涉运送267箱食用油的退伍老兵;有捐献全部家当,账户只余13.78元的退休环卫工……贝多芬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我们应该追这样为社会之安宁而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的星。
同学们,我辈当做追星人,“追”,并不是一味追求皮相,而是对偶像人格和人品的仰慕,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或许是因为他们所彰显的中国力量,或许是因为他们敢于挑战创新、超越自我……只因他们身上有光、与光同尘,才是真正的“中国之星”,才是最值得我们追的星!
6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找到正确并合适的星,持之以恒地追求那心中的星,只待明日成为那颗闪耀的星,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涂上一片我之色彩,献出一份我之力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近年来,参加“研学游”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所谓“研学游”,便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不同领域教育的一种方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读书”,也主张“出户”。他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驼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顾炎武的经历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研学游”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读尽千卷诗书,踏破万里征途
若非踏遍大好河山,怎有日知之录;若无考察风土人情,岂能著
7
肇域之志。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千卷诗书的内涵,更是踏破雄关万里,实践中的真知。研学游的推动,亦是如此。
研学游的兴起并非全新的教育模式,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被孔子开拓。回眸过去之华夏,孔圣人率三千弟子游学四方,在学与行的实践中,方出七十二圣,倘若只是照本宣科,空谈仁义礼智而脱离民生根本,他便不能被人奉上教育的无上地位,《论语》之著既是智慧的凝练,亦是用双脚踏出的真理。再望近代之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三代》中有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坚信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纵然胸有文墨,挥毫笔走龙蛇,但若不知行合一,也只是空谈误国,不能实干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之言得之。
但伴着研学游的壮大,也有抱传统教育理念的人认为学生就应端坐教室,汲取知识而不是废学业而顾游玩山水,事实如此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如果学生只能坐在一方小小的天地,如果学习只是在书本中寻觅,如果学习只是为了一卷学历,那才是荒废学业。学校只能欣赏“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于文字,品析“北国之春,万里雪飘”的景象于书本,抛弃了实践的追求,只剩下对知识无根源的认同,那该何其可悲!
驰古今,通中外,每一个辉煌都是头脑与汗水的结晶:徐霞客纵游山水,游记后世敬仰;毛主席戎马一生,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千余次失败后,才有电灯的光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
8
名言被荒废了许久,时至今日,它应作为每一位学子的准则,只有走过,方知路远,只有实践,方出真知。学习不应只是封闭的孤岛,只受限于所谓的文字,要知山水并非都壮阔,情感绝非一字了得,只有品过那份盒中的巧克力,才知学习真正的芳甜。
那一条条人字铁路,是詹天佑因地制宜的杰作。 那一个个平凡世界,是路遥亲自考量描绘的愿景。 那一次次伟大飞跃,是今朝中国知行合一的辉煌。
祖国纵有河山万里,终需亲眼所见方知书中诚然。文章纵有才情万丈,也要亲身领会方知其中深意。研学游的推进让中华少了言语上的“巨人”,多了实干兴邦的伟人!读尽千卷诗书,踏破万里征途。不为常识所限,知行合一方能大展青春宏图!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