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试题
一、单选题
1. 近代以来多种救国方案轮番上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这意味着( )
①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第一次有了领导者 ③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中国问题有了出路和希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屡遭挫折。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
3. 习近平在二十大闭幕会上强调:全党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共产党员() A.牢记人民至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B.践行党的宗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C.坚持党的特殊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结合 D.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和乡亲们谈及此行的感受时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这种执着追求100多年来从未改变。”这是因为(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②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审议审查或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立法法修正草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随着各项议程完成,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确立的行动指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材料表明( )
①体现了党依法执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②人大坚持党的领导,体现政府对党负责的原则 ③人大是党的职能部门,是党意志的执行者 ④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1.25亿跨省流动人口就医,打通医保结算能解决吗?”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深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破解异地就医的堵点难点问题。通知提出2025年底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为患者跨省就医提供便利。这一医改体现( ) ①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公民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参与国家生活 ④国家机关高效行使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①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③有助于保障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权利和绝对自由 ④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2022年6月底,我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顺利完成。10.64亿选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2629447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所占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比例分别为52.53%和76.75%。这表明我国( ) ①国家政权有广泛的工农基础 ②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③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 ④人民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体现了我国( )
A.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人大代表在行使审议权和决定权 C.要进一步健全人大代表联络机制
D.工作重点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增加“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定,确保立法活动和立法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都能了解来自基层的情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材料说明( )
A.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公民 B.人大行使决定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C.人大代表具有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
D.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11. 2022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该《条例》的实施有利于( )
①把党对民主党派的组织领导上升到法治轨道 ②提高政协委员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③增进团结凝聚共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④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2022年3月以来,为助力创新型广西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协专题调研组赴区内多地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有关界别政协委员、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这表明自治区人民政协( ) ①发挥了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 ②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履行国家职能 ③参政议政,服务于广西发展大局 ④在广西重大事务中行使最高决策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 2022年9月13日至16日,围绕“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在广东汕头、潮州两市开展调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建言资政。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认真行使参政权助力乡村振兴
②人民政协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问题通过建言献策来参政议政 ③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人民政协强化使命担当实体配合中国共产党一起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能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③能保证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④能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 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本年经济形势和来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先后发言,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来年经济工作的谋划考虑,并就推动长江黄河流域纵向协同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民主党派( ) ①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共谋发展开新局
②同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协力同心商国是
③发挥政治联盟的独特优势,集智聚力献良策 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参政议政写华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D.③④
近代中国一度因缺乏忧患意识、丧失主动精神,被世界发展大潮甩在身后,导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主动中奋勇开拓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沉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战略眼光和睿智的哲学思维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光明前景与风险隐患并存的客观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党的二十大将领导人民开启辉煌前进的新征程、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借化、永不停滞,牢记“生于犹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增强忧患意识对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价值所在。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党中央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面向全社会开展了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在此期同,广大人民群众可通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场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的专组提出意见建议。
此次网络征求意见主要包括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效,关于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一个月的时间里,社会各界的民智民慧通过网络汇聚一堂,网民建言累计超过854.2万条。
一条条来自基层的金点子,通过网络从基层直抵中央,每一条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党中央就二十大相关工作面向全社会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的意义。
18. 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仍然是2023年两会的人们话题。关于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强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等。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但客观来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如何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问题,人们期待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有关国体的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2)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该怎样行使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的解决?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全国政协自觉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尽职尽责,不断激发政协制度活力,继续书写民心、民意的靓丽答卷。 ——号准老百姓的脉搏。关注老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议出共识,提高参政议政含金量。
——从会议数量来看,全国政协围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发展实体经济等问题,召开2次议政性常委会和2次专题协商会;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问题召开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从办理实效看,国务院各部门牵头办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3863件,在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说明人民政协不断“书写民心、民意的靓丽答卷”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的。
20. 2022年4月5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将“共青团路”列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受法律保护”,并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其名称”。该条例的立法过程始终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法规草案在反复讨论与审议之中不断打磨完善。
2021年9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金陵民声·热点网谈”活动,2万网民参与在线交流,网民合法合理的意见建议广泛予以采纳。
2021年10月1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首次分组审议。一审过后,市人大法制(工)委认真梳理汇总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又进行了高频次、多形式、广范围立法调研,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2021年12月2日,市人大法制委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开展专题座谈会,来自雨花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雨花英烈后代、文艺作品创作者等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强化烈士陵园的保护,提升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成效,让雨花台烈士陵园成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一张最具代表性的名片,其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说明《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的立法过程是如何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