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羸弱 B.禁锢 C.要诀 D.浮燥
2.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后,张琳同学写了一段观后感,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电影故事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看到演员粉墨登场,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被母女间........的简单、纯粹、诚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时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后悔。 .......A. 耐人寻味 B. 粉墨登场 C. 纯粹 D. 子欲养而亲不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有大约800年左右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尖塔倒塌,屋顶烧毁,损失惨重。 B.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图片让举世震惊。 C.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D.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不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4.综合性学习与运用。(9分)
材料一 近年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这些主旋律影片,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
材料二 影片《空天猎》,展现了我军新型战机自如地穿梭于狭窄山谷,并通过截获目标辐射源的方式探测到潜藏在夜幕里的敌方导弹,对其进行精准打击的场景。《红海行动》则展示了我国海军战舰远程指挥作战、快速拦截导弹以及投放无人机的强大功能。
材料三 2018年10月11日,贵州军人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先驱者 辨论赛 消火栓 纪传体
惊心动魄 察言观色 截然不同 心旷神怡
就地取材 络绎不绝 振耳欲聋 广袤无垠
(1) 根据前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3分)
(2)2019年5月22日,宣传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的称号,请你为这位英雄写一段颁奖词。(3分)
(3)你所在学校将开展“学习英雄精神,传播正能量”主题活动,请你以校团委名义,拟写一份150字以内的简明倡议书。(3分) 示例: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楚人未既济(渡过) .D.公伤股(屁股) .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B.公将驰之 请击之 ..C.何以战 不以阻隘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 既济而未成列 ..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十年春,齐师伐我”,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
C.【甲】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D.【乙】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议论文阅读。(11分)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
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9.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2分)
10.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1.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12.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三)说明文阅读。(8分)
【材料一】“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 “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少说也有4700年了。“茶”字的构造如此之美,人、草和树在一起,就是“茶”。看古人书法中的“茶”字,宛如一位衣袂飘飘的少女,不由想象她明
眸善睐的模样,而念着“茶”字,就已经有感情在心中酝酿。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陆羽《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他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材料二】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盛产茶叶,有名的品种有黑茶、绿茶、毛尖和茉莉花茶。唐代诗人刘言史有诗为证:“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长沙种茶业历史悠久,加上茶叶产业发展的区域位置,人文资源和自然条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茶叶贸易收入成为当时长沙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盛极一时。在今天湖南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依然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见证着当时湖湘茶业的繁荣。长沙大部分为丘陵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适宜茶树种植。一般情况下,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好茶要有好的原料,茶农要在恰当的时间采摘鲜叶或芽头,采摘及时,才会得到最好的原料。这也正是老茶客喜欢喝“春茶”,“春茶”又强调“明前茶”或“雨前茶”的道理。在清明或谷雨前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用这样的原料制出的茶,滋味与营养都是上乘的。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材料三】品茶要讲究正确的冲泡方法。有了好茶,再用正确的冲泡方法,恰当地掌握好水温、冲泡时间和投茶量,才能将茶本来的香气、滋味发挥到淋漓尽致,也能巧妙地将茶的缺点避开。冲泡时间、投茶量、水温都会影响茶汤滋味,其中水温的影响最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喝茶,喝的是茶叶浸出物,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茶叶里的营养物质,比如咖啡碱、氨基酸等,这些物质的溶出速度,受温度和冲泡时间的影响很大。茶叶中的氨基酸对人体有好处,它在水温60℃的时候就能溶解出来;维生素C在水温70℃时就要受到破坏;茶单宁和咖啡因在水温70℃时,逐渐溶解出来,若水温过高,茶的味道就过于苦涩了。因此,要保持茶叶中的营养、味道和香气,人们沏茶的水温最好以70℃—80℃为宜。
【材料四】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温,才能冲泡出高品质的茶汤。偏嫩者,水温要低;偏成熟叶者,水温可以高些。焙火重者,水温要高,甚至可采用煮沸形式;焙火轻者,水温宜低。水温高,释出率与速度都会增高,反之则降低。所以高水温泡的茶,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苦涩味就减弱。
13.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湖南产茶的历史从西汉开始,茶陵就是因产茶而得名。 B.所有茶叶中,明前茶或雨前茶最好,价格也最贵。
C.《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 D.茶树种植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第一次采摘下来制作的茶叶叫头茶。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汉族饮茶有几千年历史,可见比少数民族更喜欢喝茶。
B.湖南安化的茶马古道,今天依然成为茶叶贸易主要交通要道,造福一方。 C.及至今天,茶叶贸易收入依然是长沙财政的主要收入。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泡茶的最佳方法。
15.小明家有一盒黑花砖茶,阅读链接材料,请说说如何冲泡最佳,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链接材料】黑砖茶,是用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后,压制成砖形。其中渥堆黑茶独特工序,指将晒的黑毛茶堆放成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用烘焙法干燥,经过10个小时烘焙后,紧压成砖形。一般等级越高的黑毛茶,嫩度越好,用来做天尖以及高等级的砖茶;等级较低的,黑毛茶较粗老,用来做花砖较多。
(四)文学作品阅读。(16分)
密营
①那天傍晚,她拨开洞口的矮树丛,小心翼翼地从密营里走出来,十分警惕地看了一下四周,确定已经很安全了,这才抱着一只水罐,紧贴着崖壁向溪边走去。
②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而那条小溪,就在密营百步开外的地方。
③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紧张地伏下身去。
④循声望去,她看到了一个影子,那影子就躲在溪边茂密的草丛中,伸长脖子,把整个头探向了水面。猛然间抬起头来,抖了抖唇边的水滴,回过头去叫了一声。
⑤那声叫把她逗笑了,原来是一只狍子。
⑥她已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他也没有。她可以吃野果,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
⑦那只狍子来得可真是时候。她想,这可真是天赐的美味。她边想着,边瞄准。 ⑧但是,她的目光越过准星,突然看到一只小狍子从一旁的草丛里走出来。那只小狍子太小了,一步三晃,总是站不稳。
⑨它一定是那只狍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收了回来。 ⑩这当儿,“砰”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跳,那只狍子应声倒了下去。小狍子慌乱地站在那里,看着倒在地上的妈妈,声音凄切地呼唤它,很快,一群人从对面的坡地上跑过来,一边跑着,一边兴奋地喊着什么。
⑪她听出了这是日本人的声音,一颗心旋即又提了上来。那些人跑到那只狍子倒下的地方,把它从那片被血染红的草丛里拾起来,和那只被吓坏了的小狍子捆在一起。头也不回地抬走了。
⑫那声响,让他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努力挣扎着身子,半晌才从地上坐起来,之后,他就像一个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一样,一寸一寸走向洞口。
⑬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咬牙坚持着再次站稳之后,他抬眼看到,她怀里抱着那只水罐,已经快要来到洞口了。
⑭“你终于能走了……“她说。她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⑮他说:“我听到了响,到底怎么了?”
⑯“他们又来了。”少顷,她说。
⑰他知道“他们”是谁。从上个冬天开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两个月前,抗联队伍不得不翻山越岭走上西征的道路。
⑱西征路上的第一仗,他腿部就中弹负伤了,无法跟着队伍一起西进了。不但他不能,就连她也不能了。后来,他们就来到了这座密营。
⑲为了让他们尽快好起来,她必须经常离开密营,跑到山林深处,把一些老鸹眼树皮扒下来,熬成膏药,敷到他的伤口上,这种树皮,治疗伤效果很好,他的伤渐地好了起来。可是话却越来越少了。
⑳她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㉑在这天夜里,她梦见了那只小狍子,还有里黑洞洞的口,看到那口,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不要开,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
㉒他使劲拉了一下她的胳膊,把她拉醒了。
㉓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咱们去找吧!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明天咱就走!”他的话很坚决。
㉔她望着他,不无担心地问道:“你真的能走?” ㉕他咬着牙,嘴里蹦出了一个字:“走!“
㉖天要放亮的时候,她搀着一瘸一拐的他,终于离开了山缝里的那座密营,就这样一步一步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着,山林里到处充满了危险,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队伍。
㉗但是,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取材于童村的同名小说)
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共读了小说《密营》,请你完成以下阅读探究任务。
16.【鲜活人物我来谈】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她”?请简要概括。(3分)
17.【动人情节我来析】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第㉑段写“她”梦见小狍子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4分)
18.【精彩语言我来赏】修辞用得好,词语用得妙,往往会使小说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2分)
(1)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
(2)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
19【细腻的情感我来品】朗读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小说第㉓段两处加色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4分) (1)咱们去找吧!
(2)明天咱们就走!
20.【深刻主题我来探】阅读了助读资料卡后,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用真实名字好,有同学则认为用“她”和“他”好。你赞同那种观点,为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21.请从下面的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请让我来赞美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生活给我一团乱麻,我还生活一件毛衣。
②弘大的理想都与一个微小的起点。 ③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
上面的几则材料给你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之外文体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600字以上。
参
1.A
2.B 解析:B. 粉墨登场:原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3.C(A项,语意重复,应删掉“大约”或“左右”;B项,搭配,应该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图片让举世震惊”;D项,一面和两面不能搭配,应改为“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4.(1)示例:①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②展示了我事力量的强大;③塑造了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新英雄形象
(2)示例:胸怀祖国,临危不惧,关心战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3)
倡议书
各位:
为了更好的展开“学习英雄精神,传播正能量”主题活动,校团委特发出以下倡议: 一、积极观看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感受其精神魅力。 二、以军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以祖国的强大为荣,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在心中进一步得到加强。
校团委
5.D (大腿)
6.D(A都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译作“在”;B都是代词,他们(对方的);C都是介词,凭借、按照的意思;D前一个表修饰 不译,后一个表转折,“但”的意思。) 7.A
8.(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乙文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 摆好阵势( 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9.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据此理解作答。
10. 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⑧段“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11.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1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据此概括作答。
12.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赏析。文段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质朴自然,有的华丽典雅。细读全文,摘录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笑一番”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不枯燥,说理不生硬。据此作答。
13.C【解析】A.“产茶历史从西汉开始”,文中表述为“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重视。”B.“所有茶叶”过于绝对;D.与文中说法有出入,也无“头茶”的介绍。
14.D【解析】A.“可见比少数民族更喜欢喝茶”无依据;B.茶马古道今天并非“茶叶贸易主要交通要道”;C.文中表述为“茶叶贸易收入成为当时长沙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5.【参】选取适量的茶叶,用较高的水冲泡或煮沸饮用最佳。因为黑砖茶制作中焙火时间较长,且为较粗老的黑毛茶压制的茶砖,茶中有益物质不易溢出。(4分,介绍方法及说明理由各2分)
16.做事谨慎,警惕性高;爱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有斗争经验;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17.内容上,表现了“她”善良、有爱心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环境之危险、日本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之情;结构上,既呼应上文日本人猎杀狍子的情节,又为下文“她”和丈夫离开密营寻找作铺垫。
18.①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营比作干瘪的果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密营小而隐蔽,很难被发现的特点。②这一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暮色来得急而快的特点,衬托“她”此时紧张的心情。
19.①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他”意识到环境的危险,考虑自己的伤情,提出这个想法,希望得到妻子的认同。②应该用坚决的语气读。结合“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等语句可知,此时“他”已拿定主意。
20.示例一:我赞同使用真实姓名。因为这样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对杨贵珍和宁满昌这两位抗联英雄有更深刻的印象。示例二:我赞同使用“她”和“他”。因为文中人物是广大抗联英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突出赞美广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21.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