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代表 书体 代表作品 书家 风格 殷商时 期(商 代钟王 甲骨 武丁 时颜柳 文 期) 康王 西周 西周早 时大 早期 期 臣名 金文 盂者 成熟 西周晚 期 的西 未知 周金 文 《毛公鼎铭文》 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 隽,结体方长 《大盂鼎铭文》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 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 凝重的艺术效果。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 辞》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 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乂自然潇 洒。 西周 西周后 期 时期 未知 的金 文 《散氏盘铭文》 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 的。笔钝笔交义使用,但圆而不弱, 钝而不滞;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 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乂不忸怩造 作,珠矶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 中见出极精到 周宣 大篆 东周 王时 (籀 太史 文) 籀 秦统一 李斯 秦篆 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 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 步向《石鼓文》 下舒展。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 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 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泰山刻石》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 后 (小 《云梦睡虎秦简》 篆) 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 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 丽的感觉 东汉 未知 隶书 《乙瑛碑》 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 规矩合度。 东汉 衡方 隶书 《衡方碑》 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 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 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 之态。 东汉 未知 隶书 《张迁碑》 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 茂。 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 隶东汉 未知 草隶 《石门颂》 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 “隶中之草”。 魏晋时 钟繇 小楷 期 《宣示表》 《荐季直表》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 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 成就极高。 东晋 楷书 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 远。王羲 《乐毅 论》 草书 楷书《黄庭经》、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 蓄,遒美之 行书 草书《十七帖》 健秀。 行书《兰亭集序》 《洛神赋》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 格行书 楷书《洛神赋》 王献 草书 草书《鸭头丸帖》 之 楷书 行书《中秋帖》 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 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 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 力,神釆飞扬。 东晋 东晋 王洵 行书 《伯远帖》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 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 逸。 南朝一 智永 行楷 隋唐 《真草千字文》 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因而 字态更生动,更劲雅,唐宋以后的书 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永禅师的楷 字。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 劲,楷书有《九成宫醴泉 铭》、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初唐 欧阳 楷书 《皇甫诞碑》、 询 行书 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 严,于平正《化度寺碑》、楷书《兰 亭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 逸,笔画穿插,记》行书有《行书千字 文》。 安排妥贴。对书法有 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初唐 《孔子庙堂碑》《汝南公 虞世 楷书 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 直,笔南 主墓志》 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褚遂 《倪宽赞》《雁塔圣教 楷书 良 序》《阴符经》 薛稷 唐楷 《信行禅师碑》 《清吴荷屋云》 陆柬 隶书 法风骨内含,神釆外映,字字珠玉, 笔《文赋帖》 之 行书 笔圆劲。通观全帖,结体稍呈内 敛,章法严谨,笔法妍润淳雅 《岳麓寺碑》 他的书法初学右军,乂参以北碑及唐 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 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 褚遂良下笔遒劲,棋得王逸少体 《孔子庙堂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 字初唐 初唐 用笔纤瘦,结字疏通,乂自别为一家 唐代 唐代 李邕 行楷 《云麾将军碑》 《肚痛帖》《郎官厅壁 唐代 张旭 草书 他的狂草书作品中,精到的笔法对书 法记》《古诗四贴》《终年 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表现 帖》《十五日帖》 《东方朔画像赞》《多宝 塔感应碑》《颜勤礼碑》 中唐 颜真 楷书 卿 《祭侄文稿》《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颜家庙 碑》《争座位稿》《自书 告身》 中唐 柳公 楷书 权 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 自然之妙他开创了 一派新书风,被称 为“颜体书风”颜真卿的书法被评为 “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 外” 《金刚经》《神策军碑》 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以 骨《玄秘塔碑》 力劲健见长 宋朝 行书 苏轼 碑》《赤壁赋》楷书 《黃州寒食诗帖》《罗池 庙自成一家,自创新意;《洞庭春色 赋》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 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儿乎 每黄庭 行书 宋朝 《花气熏人帖》《黄州寒 食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 送出,坚 草书 诗卷跋》《李白忆旧游 诗卷》 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 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行书 宋朝 《蜀素帖》《紫金砚帖》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 右《论书帖》《多景楼诗 册》楷书 米芾 《珊瑚帖》《研山铭 帖》《向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 等,隶书 太后挽词》《寒 光帖》《三都集自颜之行书; 篆书 帖卷》 行书 蔡襄 小楷 康里 行草 夔夔 赵孟 楷书 宋朝 《蔡襄尺牍》《郊燔帖》 蔡襄书法以其浑卑端庄,淳淡婉美, 自《蒙惠帖》《陶生帖》 《唐元缜行宫诗》 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 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 楷、《仇铐墓碑铭》《汲黯 传》行书著称于世 成一体 元代 元代 俯 行书 《福神观记》《胆巴 碑》《兰亭帖十三跋》 《雪晴云散帖》《洛神 赋》 元代 鲜于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 起草书 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居帖》 枢 明代 草书 《白居易琵琶行》《草书 宋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 的董其 楷书 词卷》 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 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 古朴。 文征 草书 明 行书 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 作《草书七绝》《奉天殿早 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 通,气贯神溢。 朝诗》《大行书七绝诗 轴》 祝通畅、明快的笔法,乂能抒发情 性,明代 明代 祝允 楷书 《唐宋四家文》《草书杜 甫畅抒胸臆,恣意挥洒,既有传统 粘髓,不狂怪姿肆,乂有自己的风神 气质,讲求风韵。 明 草书 诗卷》 明代 小楷 《滕王阁序》《送友生游 茅王宠 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行草 山诗》 张瑞 行草 图 行书 宋克 楷书 傅山 小楷 把横直笔画密集在一起,纵横牵掣, 大《后赤壁赋》 折大翻,给人以极少使用圆转用笔 的印象。 明代 明代 《唐宋诗稿》《急就章》 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 熟,笔墨精妙,风度翩翩。 清代 《右军大醉诗轴》 其流畅的用笔中仿佛有着某种生拙的 气息,然而其用笔乂在法度之中。 清代 石涛 行楷 《石涛题画》 行书取法苏东坡而更为瘦劲,笔墨淋 漓,意境高古。他主张\"笔墨当随时 代” 郑板 行书 桥 《行书扇面》 《行书论书轴〉 《金农尺牍》 《金农漆书》 他的书法非常别致,能熔正、草、 隶、篆于一炉,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 上的一怪。 清代 金农 隶书 漆书,横粗竖细,方整浓黑;隶书字 多圆滑古朴 清代 清代 篆书 邓石 如 隶书 四体帖 他的篆书纵横禪阖,字体微方,接近 秦汉瓦当和汉碑额。隶书是从汉碑中 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 礴。 清代 伊秉 隶书横披 隶书 绶 隶书联 隶书 陈鸿 寿 行书 何绍 行书 基行书中堂 基 行楷 行楷八言联 吴熙 篆书联 篆书 载 篆书圣教序四屏条 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 挑 清代 隶书联 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山。穿插挪 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 风格。 清代 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 字。 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端庄、浑耳的 风格,乂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 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 清代 清代 篆书 篆书扇面 赵之 谦 行书 行书屏条 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 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 骨骼分明,内含刚劲。 清代 刘墉 行书 行书中堂 清代 王文 行书 行书对联 治 王铎 行书 他的书法,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 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 清代 《拟山园帖》《琅华馆 草书 帖》《草书诗卷》 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洛州香山作行草诗轴》 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 脱,淋漓痛快 他的书法,篆隶、行草都独具一格。 篆齐白 近现代 篆隶 石 隶来源于“天玺纪功碑”,笔法纯 用篆书笔法,笔画横平直竖,显得真 力饱满、厚重而乂古朴,有种奇肆 李叔 同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 法空间十分疏朗。呈现一派肃穆、高 古的佛家气象。 鲁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