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工程学院 金春郊
摘 要:网络新闻传播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传播方式,它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新闻 信息、快速的传播速度、较强的交互性,成为了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 等工具参与网络新闻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然后,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在满足了社会大 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以网络新闻传播舆论作为出发点来深入展开 探讨,并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打开思路。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 舆论 媒介素养 主流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5.1729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8-261
一、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
1.舆论借助于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主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的重要手段,舆论借助于网络新闻进行传播依然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人们陪伴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已经从一家独大的时代过渡到与网络媒体平分天下的时代。更甚者,网络媒体在有些方面的传播力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发行量、广告利润等方面的影响,有很多报纸都已经停止发行纸质版,转而发行网络版。可见,网络传播手段在当今新闻行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将来的新闻传媒行业必定会有更大的使用空间。
2.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成为大众的心理需求。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心理,就一般传统的传播手段而言,由于更新速度较慢、新闻形式过于陈旧,画面感、声音等各个方面都较为欠缺,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心理。而网络传播则大大弥补了这些缺陷,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和多渠道的新闻获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于新闻的获取,声音、视频、画面等极具视觉效果的媒介方式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各种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势和心理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的受体数量,长此以往,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必定会进一步革新,这样使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的大众越来越多,而传统媒体的使用人数则大大减少。可以说网络传媒和受体数量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是新媒体时代必然出现的结果。
3.过量的网络舆论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和画面感,借助于声音、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感官上的放松,但是过量的网络舆论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新闻面前几乎无所适从,变得被动。尽管网络新闻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但是过渡依赖于网络新闻,人们开始迷失自我,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几乎淡化,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娱乐至死”现象的产生,人们只是一味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造成人生观、价值观偏颇的现象。同时,大量假新闻的出现,在社会大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总而言之,过量的网络舆论不应该是网络传播的初衷,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这一局面,
不断营造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
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分析1.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优点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点就是时效性、无限性、可储存性和互动性。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
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传播极大地方面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和资源,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极为有利的影响。
2.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缺点分析。在网络化时代,过多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了负面的作用。网络新闻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各种各样的网络假新闻随之出现,网络新闻的恶俗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媒介素养。快餐化、个性化、私秘化、猎奇化的阅读方式让人们的心态趋于浮躁,人们不再重视个人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这些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过渡泛滥,让人们曲解了对于新闻的认识,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新闻素质。因此,只有大力发挥网络新闻传播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才能够让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呈现出健康的状态,这正是新闻行业的目标所在。
三、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对策分析
1.相关工作者要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而言,要想实现健康化的发展,就首先要求相关工作者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这对相关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个人的责任心和判断力,学会辨别和处理相关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发展。在新闻发布的之前,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整合,考虑到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对虚假信息进行筛选,尽可能给大众提供科学、真实的信息,这是至关重要的。要考虑它们在社会大众之间有可能产生的舆论心理,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这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总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从媒体的源头来对新闻信息进行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新闻秩序,为网络新闻的传播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要想实现真实、可靠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就要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要完
善立法,制定并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并给出相关的
处理和解决办法,通过法律来约束网络新闻的传播。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步骤。首先,必须要对网络传播环境进行监控和净化,对发布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网站、论坛及个人进行警告和处理;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时,相关的工
261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实行教师讲解和学员提问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员在教学中主动参与,推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校在不同的培训班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能力拓展训练,提高个人素养。如近年来很多基层党校开展了3分钟课堂结课、学员论坛和现场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学员篮球赛、趣味运动会、辩论比赛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学员的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了不同学员的各种能力,而且成为通过培训发现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4.着力推进教育培训管理的精细化
严格的培训管理是增强培训效果的保障。针对县级党校培训形式化、学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本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应制定科学、严格的学员管理方案,规范学员行为,保障培训实效。学校应形成在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班主任负责制管理模式,班主任全程跟踪、记录培训过程,管理全覆盖不留真空,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督促学员处理好工学矛盾,学校应严格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每天通报出勤情况。为保证培训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学员考核遵循“三个一律”原则,即培训管理一律采用百分制量化考核,优秀学员一律优先选拔使用,不合格学员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从而彻底改变基层党校培训走过场、培训开小差的局面。
三、打造精品科研,筑牢理论建设主阵地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科研成果还应带动学校教研人员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加强理论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使党校教师成为重大政策会议精神宣讲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党校作为理论政策宣传的主阵地作用。
四、延伸党校课堂,党校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助推器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但不能有效解决乡镇、村社基层党员干部普遍接受系统教育培训不足的问题,加之目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弱化现象,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比较缺乏,基层党员干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县级党校应完善基层培训体系,优化基层党校办学格局,建立县级党校——乡镇党校教学点——村社田园党校课堂三级网络培训体系,并整合远程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资源,将乡镇村社各类培训纳入乡镇村社党校平台,形成服务基层的多功能大课堂,使党校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桥梁和纽带。三级网络培训体系,拓展了党校服务功能,使基层党员干部能普遍系统地接受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从而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县级党校还可通过送党课下基层,为基层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党务工作方法、致富信息、经济发展建议等方面服务,延伸党校课堂,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助推器。
县级党校应秉承“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教学、服务地方发展为着力点,以科研课题和理论文章为具体抓手,不断创新科研机制。为改变县级党校调研课题普遍不接地气、服务地方发展不够的弊端,县级党校应创新科研课题生成机制,强化需求导向,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科研方向,加强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对接和联合,引导科研优质资源向重点课题集聚,形成材料来得真、问题找得准、对策用得上的实用课题。学校还应在提高科研质量、打造精品上狠下功夫,创新科研运行机制,强化科研管理,实行三个“严禁”正文风,即严禁大抄大搬,树调查研究之风;严禁大话空话套话,树求真务实之风;严禁脱离实际,树实事求是之风。学校还应建立科研应用机制,一是形成决策建议和参考为地方发展服务;二是转化成教学专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08
[2]宋 红.关于党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杨花伟.完善党校培训工作的三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04[4]赵 玥.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5]李彩华.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党建”阵地建设[J].高教与经济,2008
[6]李锡炎.关于党校教育规律的若干思考[D].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
作人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整治不良的谣言散布者,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提倡大家发布真实、可靠、科学的新闻信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于网络新闻加强监督不仅仅是网络传播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内心需求,只有不断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才能够从整体上优化网络传播质量,提供给大众积极向上的可靠信息,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及和谐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实现真正健康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还要不断地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质。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媒介素质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从根本上决定了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鉴别力和吸收能力。相关的媒体工作者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并建议大众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怎么正确使用媒介;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会相关的技巧和知识,有力抵制错误、虚假信息对自己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作为媒体的受众,应该准确鉴别和分析媒介信息,提高个人的
不至于迷失自我,在网络化时代下更好地生存。
四、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点。网络新闻在带给社会大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诸如舆论化明显、快餐化等现象,这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在认清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两面性之后,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措施:相关工作者要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够在网络新闻传播背景下,实现舆论的合理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报业,2012
[2]陈 念.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分析[J].中国报业,2015
[3]卢广婧璇.网络新闻议题舆论引导的差异化[J].青年记者,2015
[4]胡 娜.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分析[J].新闻传播,2015
信息防护能力和信息免疫力。更重要的是,媒介受众要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在网络时代不应该随波逐流,一味地去寻找感官的刺激,最后成为“娱乐至死”的牺牲者。而应该自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合理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重新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2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