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一)定位不同

互联网金融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服务不到的或者是重视不够的长尾客户,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较低的边际成本,使长尾客户在小额交易、细分市场等领域能够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譬如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细分领域,房产抵押市场,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房产抵押融资服务为核心内容,客户群体多为拥有个人住宅式房产的中产阶级用户。

(二)驱动因素不同

传统金融业是过程驱动的,注重与客户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在此过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风险、交付服务,互联网金融是数据驱动需求,客户的各种结构化的信息都可以成为营销的来源和风控的依据。

(三)模式不同

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积极的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但是模式设计上是有差别的。前者是线下向线上进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础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升服务的便捷度。而互联网金融则与之相反,采用线上向线下拓展的模式在挖掘客户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四)治理机制不同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担保抵押登记、贷后管理等的治理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通过制定透明的规则,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来赢得信任。

(五)优势不同

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资本、风险管理、客户与网点方面的显著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具有获客渠道不同,客户体验好,业务推广快,边际成本低,规模效益显著等优势,互联网金融在与用户的互动方面效率是远远高于传统金融的。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冲击

首先是对于适应新环境。从今年开始,互联网金融非常热,我们也发现了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担负了资金融通和中介的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不能完全说去中介化,但也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了三个冲击。

第一,从支付来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传统上是社会结算,但从去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像支付宝、财富通这些第三方支付成为线上支付的主流。在交易链条的重构过程中,客户的交易信息和消费信息被隔离开来,对银行有釜底抽薪的颠覆性作用。

第二,从负债端来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冲击。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多少年才能累计到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对存款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大规模资金流向互联网的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在资产端。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平台主要还是从事个人消费信贷、小微金融业务,贷款客户绝大多数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不能覆盖的客户。现在来看冲击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方式所覆盖的客户会与传统银行业覆盖的客户有所交集。包商银行一直长期致力于小微金融业务,我们的口号也是立足百姓创业,立志国际品牌,

做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我们在这方面的感受比较深刻。

除了业务层面的支付、负债、资产端的冲击以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还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金融思维的冲击,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简约极致的创新思维对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对金融业的冲击在去年刚刚开始,但从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来看,我们的感受还是非常深刻。

第二,互联网获取客户和流量的能力比商业银行大。互联网客户有很高的黏性,而商业银行传统获取客户的方法显得迟缓而笨重,就像余额宝在短期之内获得大量客户,这是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非常大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在思考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优势可能还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和资产制造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负债端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未来可以想象的图景是资金只是几个的问题,核心是怎么运用这些资金。运用资金的过程其实就是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的能力。资产定价和风控能力也将是以后一段时间商业银行的关键能力。

当然,商业银行积攒了几十年的风控技术以及大量的人才资源也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作为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资产的制造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或许物理网点会成为鸡肋或负担,但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制造能力才是商业银行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巨大优势。

(可选)互联网银行的新模式:

第一,银行是整体的互联网化,还是单兵突进。我们内部进行过讨论。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是否可以通过体系性的变革重生成为完全适应未来互联网竞争环境的新的银行。后来感觉这个难度很大,因为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管控模式、企业文化都跟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有所不同。对于一家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的困难也非常大,也可能引起比较大的动荡。所以我们的线上平台也是采取单兵突进的方式,设计新的模式、组建新的队伍、建立新的文化来适应新的竞争。

第二,是用现有品牌,还是用新的品牌。目前来看,业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基本还是传统的银行品牌。事实说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客户的角度。从传统渠道和互联网端进来的客户是两个层面的,双品牌运作可能更合适。我们也考察过国外比较成功的银行也是采取双品牌的策略。当时我们也问他们为什么不在银行内部建一个银行,他们认为在内部建不太可能。从前端来看,可能就是名字不一样、界面不一样,其实后面的产品制造的流水线或者是生产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文化。对于用主品牌,还是双品牌,我们现在的宣传还是新建一个品牌。

第三,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选择。这是商业银行的关键选择,也是比较有诱惑的选择。从目前来看,一些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产比较大,实力也很强,有这种全面布局的想法也非常正常。从国外的数字化银行的案例来说,包括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做法,专注极致、简约可能才是真正的成功之处。尤其是美国的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我也在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做成呢?而且为什么会有市场机会呢?也可能是因为现在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反而给这种简单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市场机会。我们的线上品牌也是秉承这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产品也比较简单,用户界面也非常的简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