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大意】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地陷入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三十余年。
【解读】起首四句,道出诗人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原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大意】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垦荒地,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解读】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用了两个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态度。
【原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大意】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还有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栽种在屋前。
【原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大意】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解读】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原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大意】庭院内没有世俗琐事相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解读】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全诗主旨。
作 家 作 品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诗从此以后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主 题 思 想
本诗抒发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后的自由、喜悦之情。
思 维 导 图
写 作 特 色
白 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例】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属于对人物肖像的白描手法,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例】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3)用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曲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景;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加渲染,绘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常 识 积 累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 点 难 点
1.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少无适俗韵”:不适应世俗的气质,俗韵,具体来说就是官场上的风气;“性本爱丘山”:本性喜爱山林。所以归隐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场上污浊的风气让陶渊明感到厌倦,另一方面自己本性热爱自然,自身个性与官场风气的强烈冲突使陶渊明选择归隐山林。
2.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为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
观点二: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做的。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观点三: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正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3.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了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为人才难得,反映出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诗人的隐逸之志。
课 后 练 习
1.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名 ,自号 先生。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给加粗字注音
樊笼( )暧暧( )守拙( ) 羁鸟( ) 3.解释加粗词含义 (1)少无适俗韵( ) (2)一去三十年( ) (3)开荒南野际( ) (4)方宅十余亩( ) (5)桃李罗堂前( ) (6)依依墟里烟( ) (7)虚室有余闲( ) 4.理解性默写
1.从天性的角度揭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的诗句:“ , 。” 2.饱含诗人误入官场的无限悔恨之情的诗句:“ , 。” 3.写诗人归隐田园后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 , 。” 4.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 , 。” 5.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朦胧和安详的诗句:“ , 。” 5.简答题
(1)请结合诗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结合诗句,举例说明陶渊明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乡村图景的。
类 文 拓 展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①。 晨兴②理荒秽③,带月荷锄④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⑤沾⑥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⑦。
【注释】①稀:稀少。②兴:起床。③荒秽:指田中杂草。④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⑤夕露:傍晚的露水。⑥沾:(露水)打湿。⑦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从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
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
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3.请分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十一、《庄子》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一书熔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炉,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内容简介】
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都源于晋代郭象注本《庄子》,此本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三十三篇。最早的著录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庄子》五十二篇”,可见庄子的著作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关于《庄子》三十三篇真伪问题的提出,始于宋代的苏轼,他认为杂篇中的《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而《渔父》《盗跖》诋毁孔子,均属伪作。后来亦有不少学者或从学术思想、或从文笔风格、或从历史事件出发,研究各篇的归属问题。虽有人立论过于武断,也大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为庄子后学所作,杂篇要复杂一些,如《说剑》一篇,显为纵横家言,与庄学无关。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所谓的“道”,简单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其二,庄子在老子有关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彼此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全书都在诠释,而在《逍遥游》篇有集中而形象的描述。
其四,书中也反映了一些生活中的辩证认识,其中描述最多、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命题。这一命题的论述,例证视角广泛,内涵丰富,既包含“善于大用”、“物尽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理念。
【后世影响】
庄子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反映在庄子思想和庄子文学成就两大方面。从思想方面看,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当时,形成了与儒、墨鼎立的形势,而后作为儒、道、释三大家之一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作为老庄哲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为人处世上的清廉正直和真实无虚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都是有益于人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的,对儒学提倡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当然,老庄思想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因为事
物总是一分为二、相反相成的,倘若一味地追求“无为”的境界,脱离作为社会人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也将走向反面。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思想尚须有积极与消极的鉴别,而庄子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及创作手法,则纯是积极进步的,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诸如风格的多样化、创作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针对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与艺术表现上的浪漫主义手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庄子思想对历代的学者、作家都有很深的影响。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等人,他们从不同层面汲取有益的成分,成就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卓著地位。我们相信,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将继续源源不断地从《庄子》书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内容节选自《庄子》,中华书局2017版)
十二、《荀子》
【作者介绍】
荀况(约前313—前238年),战国时赵国人,又称荀卿、孙卿,战国后期的杰出思想家。曾游学于齐,在稷下三为祭酒(学长)。曾向秦昭王、赵孝成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用。后至楚,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并终老于兰陵。
荀况承儒学,“善为《易》、《诗》、《礼》、《春秋》”(刘向语),又不拘泥于儒学一门,他与孟子同为儒学宗师而倡言性恶,反对孟子的性善说,主张兼法后王,义利兼顾,并重王、霸之道。他博采诸子百家之精义,“非谏诤,傲灾祥”,建立起比较客观的政治学说,对古代的唯物论有所发展。战国后期显赫一时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李斯、韩非及为《诗》作传的毛亨等人相传都出于他的门下。所以,他的学说在周秦之际曾为儒者冠冕,
名重一时。今存儒家说《诗》、《礼》的著作,如韩《诗》、大小戴《礼记》等,都有采撷荀况著述的内容,汉代的《易》、《诗》、《春秋》之学亦皆源于荀门。司马迁为战国诸子立传,将他与孟子并称,他如田骈、慎到、公孙龙、尸佼、墨翟之属皆附于他们的传中。但由于孔孟之道在汉以后被尊为统治思想,所以,与他同时代的孟子倍受重视而他却被冷落了千余年,直到唐代才有人为他的著作作注。
【思想主张】
(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
者伪也。”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我们仅举《天论》中一例加以说明。《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三)从《礼论》、《王制》等篇看荀子的社会道德观
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
《王制》篇云:“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大略》篇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可见,荀子是主张隆礼的,而且主张国家应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张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行“胜人之道”;在人生观上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在修养观上主张修身为本,强调“学”,提倡\"思”,重视“行”;在教育观上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师重教”“君师合一”,也有十分进步的意义,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相 关 练 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
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斜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和惠施等人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存33篇,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D.侯,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惠子认为魏王所赠之瓠虽大,却没有什么用处,借此讽刺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
B.文段(一)中,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利用它为官做宰,庄子借此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文段(二)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能以重金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感谢。后来成语“涸辙之鲋”就用来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D.文段(三)中,庄周说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而宁愿“曳尾涂中”,表明庄子不愿受爵禄的束缚,而安于过贫贱的隐居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周听了脸色骤变,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斗升的水使我活
下来吗?’”“周昨来”是表时间的状语,应单独成句,排除A、C项。“周”作下句“顾视车辙中”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和惠施等人的学说”的“惠施”错误。惠子与庄子是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3.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C项,“庄周对监河侯能以重金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感谢”错误。“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是监河侯不愿意帮助庄周的托词。
4.(1)现在一旦卖掉药方可以得到一百金,请大家同意卖给他吧。 (2)请走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关键点:“一朝”,一旦;“鬻”,卖;“技”,这里指药方;“与”,给。 (2)关键点:“曳”,拖着;“曳尾于涂中”,状语后置句,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参考译文:
(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因为不够坚固无法提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宽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都把在水中漂洗棉絮当作职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旦卖掉药方可以得到一百金,请大家同意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取悦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使手不
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金,到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斗升的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
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节选自《庄子·外物》)
(三)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走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节选自《庄子·秋水》)
【基础检测】 1.潜 五柳 东晋 田园 2.fán ài zhuō jī
3.(1)气质,情致 (2)离开 (3)间 (4)四周围绕 (5)罗列 (6)隐约的样子 (7)余暇,空闲
4.(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3)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4)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5)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5.(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强烈厌倦及回归田园的渴望;“方宅”以下八句诗,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最后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收束全诗,则流露出辞官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2)诗人善于捕捉乡村生活中的常见景象,比如宅院、草屋、林木、炊烟、狗吠、鸡鸣,简笔白描,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淡淡几笔便让平常之物充满生机和意趣,勾勒出一幅宁静、自然、和谐的乡村图景。
【类文拓展】 1.A
2.这两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景色、生活融合在一起,虽有田间劳作的艰辛,但诗人似乎乐在其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便衣服被露水沾湿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没有违背心愿就好。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怕劳作之艰辛,希望劳有所获,甘心过着田园农耕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不贪恋世俗名利,甘愿隐居,固守本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