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
读——寻找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2.品析语言,走进诗歌内部,学习品析“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中“我”(抒情主人公)与我(作者)的内在联系。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导学案》。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寻找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
大家注意,这个“我”字,是加了引号的。初中阶段,同学们可能已经接触过,这个“我”,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我”;在诗歌当中,就是指抒情主人公“我”。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沁园春·长沙》,那首词当中,有“同学少年”的群像,也有诗人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在。今天,我们一起来比较两首现代诗歌,寻找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学习活动。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初读诗歌,寻“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中的注解,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朗读后,请画出描写“我”的句子,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我的句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的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的探出前额……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我”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者、歌号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攀援者
*只是把主人公形象定位到“这是两个干什么的人”上,这对我们理解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在诗歌的文字的浅表层发现的主人公形象。要想真正地理解这首诗,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走到诗歌的内部去,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去“品读诗歌,析我”。
【活动二】品读诗歌,析“我”
*怎样品读呢?我们需要把抒情主人公放在诗歌中,做具体的分析,这属于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分析。请大家想一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与什么相关呢?
以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为例,哪首?同学们想到了《沁园春·长沙》,好的,就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抒情主人公“我”,与“同学少年”相关;与橘子洲头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相关,这些景物
第 1 页 共 5 页
是诗歌的“意象”,即与诗歌的意象相关;还与诗歌的创作背景相关,不加引号的我即作者与的“我”即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也要探讨。还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内在情感变化有关,这是情感线。如果是叙事情节的诗歌,还会与情节的波澜有关,与事件发生的环境有关,等等等等。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路,先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通过捕捉、分析以上因素,看看: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我”,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有的同学说,老师,这首诗特别有趣,诗中有很多“啊”“呦”。我们想象:这和“我”的形象有没有关系?
*前两句:“白云”“北冰洋”两种意象,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象;中间两句:“我”看到的场景,得是一个怎样的我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是一个巨大的我;后两句:是在感慨中集中对力的赞颂。
*所以呢,“啊”是一种感慨、一种惊叹,发自内心的一种对自由的追寻式的慨叹;“呦”字既符合诗歌押韵的特点,又带着民歌的特点,对应“我”“放号”的形象。这首诗塑造的是站在地球边上发出怒号呐喊的巨人形象,目的是歌颂一种伟力。这是我们在诗歌内部综合分析其描写、情节、环境、意象四个方面看到的“我”的形象,而要更全面的解读人物形象还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去“知人论世”。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呢? *1919年9、10月间。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导学案提供的背景,我们知道,19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五四精神张扬的是对自我的追寻。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中出现了想象之下的放大的巨人的自我;在诗中,我们看到了对自我的确认,对自我的歌号。这首诗雄浑豪放,正像五四运动一样轰轰烈烈。
*除此之外,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恰是郭沫若先生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受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诗歌的影响。他本人在《我的作诗的经过》
第 2 页 共 5 页
中有过这样的表述: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了干净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同学们,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不也是这首诗风格的写照吗?
*接下来同样的方法,大家解构一下《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仔细探究一下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 2初稿 1983.7.27删定
有的同学对比意识比较强,他说,“老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起笔就是一个宏大的景象的展现;而《峨日朵雪峰之侧》起笔就是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首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我”已经征服了一定高度,还要征服新的高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主人公看到了什么?视角有何变化? *(1)看到了落日、石砾;
(2)视角:看太阳是仰视的,自下而上;看石砾是自上而下的,仿佛是登上的过程中回头看到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主人公的处境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
*(1)处境:太阳落山——雪峰之侧,漫漫长夜,黑暗寒冷;石砾不时滑坡—— 危险时时发生。
(2)心情:彷徨、惊恐。这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在这样的处境下,“我”又是怎样做的?看出“我”怎样的品质? *(1)做法: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2)品质:坚韧、决绝、坚持。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主人公有怎样的愿望?而现实又是什么?
第 3 页 共 5 页
*(1)愿望:“我”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2)现实: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 然赐予的快慰。
▲同学们,你看到了本诗中的“蜘蛛”有怎样的特点?这只蜘蛛意味着什么呢? 有同学看到了蜘蛛的渺小,力量的微小。仅仅是是“微小”吗?还带来了“快慰”。 在困境之下,“我”多么希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出现,鼓舞“我”,激荡“我”内 心,继续在困境中奋斗;但是却只看到了一只小得可怜的但却带来快慰的蜘蛛,它渺小,力量很小,但是,生命力确是强大的。
*有人是这样评价本诗的:
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与前一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对比出现。它们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在这里,“我”与蜘蛛实际上已经合二为一了。 ▲本诗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呢?
*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
1962年初稿时,作者处在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的经历当中。二十多年后,改革开 放到来,当作者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之后,他修改、删定了这个作品。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 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圂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 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 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
▲这首诗塑造的是在攀登过程中彷徨惊恐而又决绝坚韧热爱生命的登山勇士形象,目的是赞颂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首诗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
攀登过程中彷徨惊恐 ——1962“大跃进”自然灾害时期:探寻英雄
热爱生命,赞颂生命力——1983“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跨入“人”的时代:礼 赞人的精神。
【活动四】对比阅读,鉴“我”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 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们感受到了1919年——五四时期的青年人高歌猛进渴盼自我;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我们感受到了1962年——困难时期人们渴盼英雄,1983年——开放时期人们礼赞人的生命。
第 4 页 共 5 页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期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追寻与感悟。从纵向来看,我 们代代青年也在一步步由年轻狂热走向成熟稳重。 三、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初读诗歌,寻我”“品读诗歌,析我”“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对比阅读,鉴‘我’”的过程,我们自觉地从文字表面的“我”,读出文字里面的“我”,读出了文学的“我”、时代的“我”,甚至于精神层面的“我”。 四、作业
1.结合你对两首诗的理解,分别撰写两首诗的诵读脚本,并按照自己提出的诵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和同学分享朗读心得。
2.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天狗》,分析其中主人公“我”的形象。
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我想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燃到了这般模样!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燃到了这般模样!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飞跑, 我把月来吞了, 我飞跑,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飞跑,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剥我的皮, 我便是我了!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是月的光, 我啮我的心肝, 我是日的光,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是X光线的光,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便是我呀! 我飞奔, 我的我要爆了!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