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 3.能准确找出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4.能结合诗人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创作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能准确把握两首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2.能通过意象准确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任务
1. 能有感情地熟读诗歌 2. 能大致把握诗歌内涵 3. 阅读思考,完成任务二
一、背景材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诗人资料: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等。
特点是冲破了旧体格律诗的限制,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自由诗 ,是一种字数、行数、节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押大致相近的韵。
郭沫若读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觉得“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于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以至自己“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部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几乎每天都诗兴大发,“差不多是狂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
他是勇于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觉醒的民族形象的象征;热烈执着地追求着革命理想与个性解放;他胸襟博大,雄视整个世界与人类,充满了崇拜自我的现代感受与乐观精神,完美体现了五四狂飆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是五四时期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中华民族时代觉悟的自我形象, 是民族精神与作家心灵的和谐统一, 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史》
郭沫若诗歌主张:
(1) 主情主义。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不在说理。
(2) 自然流露。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3) 自我表现。重视主观感觉的抒发,有时还会带有一种英雄主义格调。 (4) 形式的绝对自由。 (5) 文学的社会职能。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诗人资料:
王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生命意象】
昌耀诗歌中张扬着生命力的意象是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读他的诗歌读者能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在《诗的礼赞》一文中他这样宣告:“我视生命为宇宙之诗,我视生命现象为宇宙原始诗意的冲动。” 这位历经磨难的诗人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关照人生,《慈航》中诗人将生命的产生用这样的一个片段表现:“生”是如此之艰难,只有在对生死有了切身的体验之后,才能明白“这泪珠特定的象征”的意味。无论是岩壁上“小得可怜的蜘蛛”,还是“跛行的瘦马”、“难产的母牛”他们对于生命的执着,都出自本能,即使生存状态如此卑微,
体现了生命的可贵。
【英雄情结】
昌耀在体验苦难、体验生命的过程中,知道了自身的局限,因此也渴望变得强大。在那个缺乏英雄,缺乏理想信仰的年代,诗人将理想与希望寄托于诗中,呼唤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诗歌《巨灵》中的“巨灵”并不是具体的意象,而是抽象而来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巨灵”的力与强大,这也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恢宏的气势也显现出博大的胸怀。并且这种英雄情结与西部大地和人民相互契合,使得昌耀诗歌中的西部意象呈现出持久、深入的魅力。
——赵敏.《论昌耀诗歌的西部意象》[J].北方文学,2018,(第9期).
创作背景:
昌耀的诗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别是写于1967年之前的诗,更是具有一种青春的风貌。《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昌耀被打成右派后,时间是1962年,诗人此时26岁,正有着最美好的年华和最饱满的热情,然而他却是一个“赎罪者”,他头顶着一个右派的帽子。即便如此,他仍然要歌唱,要像岩石一样发出质朴的声音。
二、课堂任务
任务一、导入新课
任务二、阅读诗歌,完成以下表格 诗人形象 诗歌情感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巨人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任务三、
从时间上来看,两位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年龄相仿,然而无论是在诗人形象上还是在诗歌的情感特点上,两首诗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不同。
认真阅读诗歌,分析一下两位诗人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歌的主旨,谈一谈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何种情感?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示例: 艾青《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 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 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简单地说,这种寓意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意象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力 宏大 气势磅礴 特点 象征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诗人的郭沫若。 情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 意象 太阳 石砾 指关节 雄鹰或雪豹 蜘蛛 特点 象征 情感
任务四、从形式的角度比较一下,两首诗分别是借助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抒情的。 抒情方式 修辞手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抒胸臆 《峨日朵雪峰之侧》
任务五、如何正确地评价两首诗的价值与意义
任务六、当堂小结
诗人形象 诗歌情感特点
任务七、当堂检测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注:“创作背景1955年曾卓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此后的二十五年中,他一直戴着“胡风分子”的“帽子”,作为一个囚犯忍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悬崖边的树》写于1970年,即是作者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所作。”
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赏析一下本诗,谈谈你对本诗中“风”和“树”分别象征着什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