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身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⑴跑模
混凝土拌合物的侧向压力使某部位的模板整体移位,造成结构物侧面整个倾斜,底面下垂或下挠。严重时,侧模、端模崩坍。
①原因分析
A、钉侧模、底模的元针规格小,被混凝土的侧压力或竖向力拔出,造成模板移位。
B、为调整模板间距或高程,所加的抄手楔未固定好,振捣时松脱产生侧模、底模移位;
C、未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或因对拉螺栓直径太小,被混凝土侧压力拉断。
D、斜撑、水平撑底脚支撑不牢,使支撑失效或移动。
②预防措施
A、对拉螺栓直径采用φ28圆钢,墙身中间用穿墙螺栓拉紧,以承担混凝上侧压力,确保不跑模。
B、浇注混凝土时,派专人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并进行加固。
⑵胀模
模板在水泥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局部模板偏离平面,或局部模板变形鼓出。使结构物截面尺寸加大。
①原因分析
A、定型组合钢模板接头处没有立柱或钢楞尺寸规格小,使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或卡具未夹紧模板。
B、模板的水平撑或斜撑过稀,未被支撑处,模板向外凸出。
C、模板的拐角处与端头处,由于支撑薄弱而移位。
②预防措施
A、墩柱模板,可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并设对拉螺栓加固。
B、定型组合钢模,应按模板长方向错缝排列。
C、加强模板的端头及拐角处的支撑及连接。
D、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换掉。
⑶漏浆
浇注水泥混凝土时,水泥浆从模板接缝处漏出。
①原因分析
A、定型组合钢模板拼缝因模板损伤而过宽。
B、定型组合钢模板与木模板间由于连接不好而漏浆。
C、模板接缝处松动或模板制作不良。支撑不牢。侧模与底模接缝处漏浆。
D、柱模板、墙模板底口接缝处,梁、墩、台的端模和拐角处接缝处理不细,易漏浆。
②防治措施
A、对于拼缝过宽的定型组合钢模板之间,侧模与底模相接处,采用夹垫薄泡沫片,薄橡胶片,并用U型卡扣紧,防止接缝漏浆。
B、柱、墙模板安装前,模板承垫底部应预先用1:3的水泥砂浆,沿模板内边线抹成条带,并通过水准仪校正水平。
C、钢、木模接缝处,用长木螺钉将钢模边肋与木模相接,必要时可垫夹薄泡沫片。
D、端模及截面尺寸改变处,加设对拉螺栓拉紧,必要时加设立柱、拉杆以加固,防止胀模跑浆。
⑷预埋件、预留孔移位或遗漏
结构或构件的预埋件、预留孔位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①原因分析
A、图纸审看不细,交底时漏交代,支模时漏放。
B、预埋件及预留孔替代物与模板或钢筋相连不牢,浇注混凝土时移动,此问题在定型组合钢模板中最突出。
②预防措施
A、加强图纸的会审及技术交底的复核及检查。
B、可根据现场条件,和预埋件位置精度要求,采取螺栓固定。焊接固定或绑扎固定。
⑸混凝土层隙或夹渣
有条状缝隙,并存有木屑或泥灰,称为层隙。混凝土底表面内有集中灰、泥、成渣状,用硬物可清下,称为夹渣。
①原因分析
模板支好后,清理各种杂物不够,用水或用压缩空气冲吹,积聚模板低处,未留清渣口排出,使残渣留在混凝土中。
②预防措施
在墩柱模板底部预留清渣口,待用水或压缩空气清理完成后.再将清渣口封闭。
⑹混凝土表面外观缺陷
①气孔
A、原因分析
形成原因主要有水灰比、模板及振捣方法。
a、在混凝土拌和物中,如水灰比较大、拌和用水计算不准确、未调整施工配合比,将造成拌和用水量偏多,坍落度过大。
b、由于模板不能吸收水分,则水分蒸发后在混凝土表面留下较多气孔。
c、如模板表面不够光滑,脱模剂太粘,将滞留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和气泡。
d、振动间距较大,振动时间不够,将使得水分和气泡难以脱离混凝土表面。
B、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坍落度和水灰比
a、掺加减水剂,减小用水量;
b、使用清洗洁净、表面光滑的模板;
c、使用粘度较小的脱模剂;
d、适当减小振动间距及延长振动时间;
e、振捣时用槌轻敲模板,帮助气泡逸出。
②蜂窝麻面
A、原因分析
a、当出现漏振及振捣不好时,砂浆没有填满粗集料之间的孔隙就会产生蜂窝。
b、混凝土配合比选配不当,含砂率不足,集料级配不良,坍落度不适应浇筑条件,钢筋间距太小,模板漏浆均会造成水泥浆的不足或缺失难以填满集料之间的空隙。
B、预防措施
a、选配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从含砂率、坍落度等多方面考虑);
b、确保模板拼装严密、无缝隙,防止漏浆;
c、加强振捣,专人负责。
③冷缝
A、原因分析
分层、分段浇筑时间间隔过长,超出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上层振动棒无法深入到下层混凝土,在两层交界面上出现的色差现象。
B、预防措施
a、控制混凝土的拌制能力及浇筑时间;
b、掺加缓凝剂;
c、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分层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或重塑时间。
④水波纹
A、原因分析
a、施工中坍落度过大,经振捣后混凝土离析,稀浆浮到混凝土表面,水泥含量较大,终凝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形成的水泥石颜色较深,形状似水波纹。
b、混凝土分层浇筑时,由于振捣上层混凝土与振动棒没有深入到下层足够的深度。
B、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对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坚决禁止入模;
b、振捣时必须将振动棒透入到下层混凝土5~10cm;
c、防止欠振或过振。
⑤鱼鳞纹
A、原因分析
由于新拌混凝土离析,泌水造成水膜及水泥稀浆挤占骨料间的空隙,并分散包裹于骨料表面,当水分迁移形成水膜痕迹及表层多孔低强度的硬化水泥石,低强度的硬化水泥石在拆模时易与模板粘连、脱落,从而形成表面粗糙、色差等鱼鳞状波纹。
B、预防措施
a、防止混凝土离析(控制骨料最大粒径、适当增加砂率、控制混凝土的泌水);
b、适当采取二次振捣,先用50型振动棒,间隔一定距离(或时间)后使用30型振动棒二次补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