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7章 汉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7章 汉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7章 汉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一节 简化字 7.1.1 汉字简化的过程

文字是用来书写的。书写的文字越简单,效率就越高。古代的象形文字因为是摹写词义的,所以象形字的线条有的很繁复,多余度很高,超出了区别不同字形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省力省时,往往将那些多余的区别略去不写,使构字线条在维持字间区别的条件下尽量简省。因此造成许多同一字的不同写法,这其中就包括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抛开个别繁化字,就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来看,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虽然自从有汉字以来就存在汉字简化现象,但大都是自发产生的。到了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学士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简体字,并出现了关于简化字的言论、文章或著作。“五四”运动以后,简化字运动得到了空前发展。 1949年以后,汉字的简化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以后,承担继续研究整理简体字的任务。同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决定以1951年中央教育部社会司编定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为基础,草拟简化汉字笔画和精简字数的方案。汉字整理组于1952年下半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收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简化字的字数为515个,简化偏旁为54个。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汉字简化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所列简化汉字共230个,已经由大部分报纸、杂志试用,应该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其他特殊原因以外,原来的繁体字应该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的简化第二表所列简化汉字285个和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所列简化偏旁54个,也都已经通过有关各方详细讨论,认为适当。《汉字简化方案》所收入的515个简化字的笔画总数为

4206画,平均每字约8.17画。比与简化字相对应的544个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减少了近一半。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后,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但在群众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各方面提出了不少意见。根据群众意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本着以下原则,对陆续公布的简化字进行了整理和修订:1.对于已经习用的简体尽量少改;2.尽量减少不适当的同音代替;3.对原方案中的简化偏旁作一次有系统的整理,尽量找出规律,应该合并的合并,应该类推的类推,应该分别处理的分别处理;4.尽量照顾原字形和原字系统,使一般认识繁体字的人看了容易认出和记住。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成《简化字总表》。《简化字总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简化字表,第二部分是偏旁简化字表。简化字表包括《汉字简化方案》内第一表所列230个字,以及根据第二表经修订补充的简化字302个;偏旁简化字表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列116个简化偏旁,其中包括《汉字简化方案》内《汉字简化偏旁表》中所列的54个简化偏旁,以及由简化字表选出可以用作偏旁的62个简化字。第二部分是用上列116个简化偏旁类推而成的简化字,计1382个,这些字是一般出版物上比较通用的字。 7.1.2 汉字简化的方法 7.1.2.1新造会意字

采用写法简单的新字符,代替原来会意字中笔画繁多的字符,形成新的会意字。如:塵—尘、體—体、雙—双。 7.1.2.2符号代用

用一些简单符号代替汉字中的某个部件或者偏旁。例如:

以“、”号代替,如:办(辦)、协(協)、苏(蘇) 以“”代替,如:枣(棗)、谗( 讒)

以“丷”代替,如:单(單)、夹(夾)、来(來)、丧(喪)、啬(嗇)、伞(傘 ) 以“”代替,兴(興)、学(學)、誉(譽)、举(舉)

以“乂”代替,区(區)、风(風)、赵(趙)、冈(岡)、卤(鹵) 以“〢”代替,坚(堅)、临(臨)、览(覽) 以“”代替,如:师(師)、归(歸)

以“又”代替,如:仅(僅)、汉(漢)、叹(嘆)、艰(艱)、难(難)、观(觀)、劝(勸)、欢(歡)、权(權)、对(對)、戏(戲)、鸡(鷄)、邓(鄧)、凤(鳳)、双(雙)、树(樹)、轰(轟)、聂(聶)、圣( 聖)、发(發)、变(變) 以“云”代替,如:动(動)、层(層)、坛(壇)、运(運)、酝(醖) 以“不”代替,如:坏(壞)、怀(懷)、还(還)、环(環) 以其他符号代替,如:乔(喬)、状(狀)、垒(壘)、陆(陸) 7.1.2.3同音替代

同音替代在汉字简化中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不过是叫通假或假借。在现代简化字中主要采取四种形式,即:

1.同义同而替代。把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的字合并为一个字。如以“扑”代“撲”,就是因为“扑”与“撲”的本义皆为“击打”,如“举筑扑秦皇帝”(《史记·刺客列传》),“遂摧撲大寇”(《后汉书·荀或传》),因“扑”笔画少,就用来代“撲”。再如:制一製、辟—闢等。

2.音同义近而替代。如以“荐”代“薦”。《说文解字》中说:“荐,薦席也”,“薦,兽之所食草。”清代段玉裁注:“荐薦同音”。“荐”本义为草席垫子,“薦”为一种草,因音同义近,于是以“荐”代“薦”,其他如:帘—簾、准—準。

3.音同义异而替代。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把意义不同的字归并成一个字,以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使代替字的意义范围扩大,被代替的字则废除不用。如:出—齣、丑—醜、叶—葉。

7.1.2.4草书楷化

草书字形体简单,但不易辨识。采用草书的形体、楷书的笔画而形成的字,就是草书楷化字。这种方法也叫做草书楷化。例如:長—长、為—为、衛—卫、專—专、書—书、時——时、東—东等。

7.1.2.5采用古字

指恢复没有繁化以前的同音字。如:表—錶、家—傢、困—睏、气—氣、云—雲。

7.1.2.6形体简化

1.保留原字的轮廓,如“鹵—卤、婁—娄、傘—伞、肅—肃等。

2.保留原字特征部分。如:競—竞、業—业、開—开、聲—声

3.改换写法较为简单的形旁和声旁。如:運—运、遼—辽、補—补、驚—惊、護—护

7.1.3 简化字的优越性

7.1.3.1减少字数和笔画,减轻了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负担。

1.《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有2264个。《汉字简化方案》中所收515个字,多是宋元以来在社会上长期流行的简体字,人们比较熟悉。这批字加上《简化字总表》收取的经过偏旁类推的简化字,简化字总数达到2236个,占现代汉字中3500个常用字的一大半。

2. 原来2264个繁体字10画以内的只有141个,占总字数的6.2%强,简化后的2236个字10画以内的达1267个,占总字数的56.6%,两相比较,简化后10画以内的字数显著上升,增长50.4%弱。从平均笔画上看,原来繁体字共有36280笔,平均每字16笔,简体字共有23055笔,平均每字10.3笔。这就是说每个字平均减少6笔,书写两千字,少写一万多笔画。简化字结构的清晰和笔画的减少,给人们的认读、书写和技术上的应用带来不少方便。

7.1.3.2一些形声字改造得合理了。

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大多是古代汉字形声字的继承,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与现代汉语的读音不相符合,有的字其声旁已经根本不能表音。如:“態、鐘、遷、遞”等繁体字的声旁,都不能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来念了,这些字简化以后,改用了表音较准的声旁,变成“态、钟、迁、递”等就比原来的繁体字好读了。此外,还有一部分繁体字的形旁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有的虽能表意,但笔画很繁,通过简化,把这部分字改为既能表意而又笔画简单的形旁,如“惊(驚)、护(護)、响(響)”等,这样字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7.1.3.3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被淘汰了。

有些繁体字非常容易读错和写错,给阅读和书写带来了一定困难。如:“ 齣、醖、氈”等经常被错读为“jù、wēn、tàn”;经过简化,变成“出、酝、毡”就不容易读错了。此外有些繁体字很容易写错。如“犧”字,右边的“羲”,常常被误写成“義”,“網”常常被误写成

“纲”。它们被分别简化成“牺、网”以后,其间的字形差别显著,也就不容易弄混、写错了。

第二节 汉字的规范

7.2.1 汉字字形的规范

7.2.1.1整理异体

异体是和正体(标准体)相对而言的,它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联合通知,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列异体字810组,经过整理,淘汰异体字1055个。1956年3月23日,两单位又联合发出补充通知,修正《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后来1986年10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时,又确认《简化字总表》第三表收入的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11个字为规范汉字,1988年 3月 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又发表《关于发布(现代汉字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确认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15个字为规范汉字,经过这些调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由1955年12月22日发布时的1055个减少到1027个,即减少了28个字。

7.2.1.2统一字形

汉字分为手写体和印刷体。印刷体字模常用的有宋体和楷体两种。印刷楷体的笔形、笔势同宋体的笔形、笔势差别比较大。据统计,在宋体、仿宋体、楷体各6800多个字里,形体有分歧的占13%,这些字形有的只是一笔一画的增减,有的只是一点一横的差异,有的甚至只是笔画长短的不同,这种现象妨碍着汉字字形的规范化。(1)它加重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负担。在识字教学时,同一个字或部件要认识许多形体,如认识了吴,还要认识“吳”,认识了“俞”,还要记住“兪”,认识了“丑”,还要记住“”。(2)给汉字排检带来困难。“既一旣”笔画不同,“丰一”笔型不同,“直一”笔顺不同,用笔画法查找费事,用四角号码法也因编码不同而出现误操作。(3)不利于计算机处理。一字多形不仅增大字库容量,也给机器自动识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4)给各行各业带来不便。为此,文改会于1955年提出进行汉字印刷字模标准化工作,以消除印刷字体字形上的分歧,并使印刷宋体与印刷楷体的字形尽可能一致,原则上使印刷宋体向印刷楷体靠拢。1965年1月30日,文化部和文改会就统一印刷铅字字形问题发出联合通知,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7.2.1.3更改用字

1.更改地名用生僻字。

1951年12月19日,国务院曾发出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1956年6月13日内务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征取对地名生僻字简化的意见》,指出“生僻地名专用字在当地因为常用,也许不感到生僻,但在全国范围内是生僻的。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能变成全国人民都要广泛应用的文字,因而使扫盲运动以及儿童认字教育上都要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在印刷器材上要增加耗费,在邮电传递上容易发生错误。”1958年10月17日,文改会又发出《更改一部分生僻地名的建议》,列出全国50个县名的更改建议。从1955年3月至196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九次公布了用同音的常用字代替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使用的生僻字。

2.更改部分计量单位用字。

汉字的一个特点是一字一音节,但计量单位名称中却出现了一字两音节或一字多音节。为减少计量单位名称中的复音字和生僻字,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要求“所有出版物、打印文件、设计图表、商品包装,以及广播等,均应采用附表选用的译名,淘汰其他旧译名”。淘汰了旧译名中的复音字、生僻字。

7.2.1.4 汉字正字

从广义上说,汉字正字应该包括很多内容:字形的规范、书写格式的要求、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狭义的正字只指纠正书写不规范的字即错别字。

7.2.2 汉字读音的规范

7.2.2.1推广正音标准

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的,这在1955年就已明确规定了。推广标准音是语音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语言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正确的读音,发音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北京人说的北京话,未必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未必都符合正音的标准,还必须努力克服土调、方言、异读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方言区的人在正音方面就更应该努力了。

7.2.2.2整理异读词

如果说多音字给认读、记忆汉字带来了困难,那么一字异读则是影响汉字交际功能的障碍。规范异读词的读音是字音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很早就开始了这项工作。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组成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57年10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本国地名审音表初稿》,共收异读词666条(其中包括一小部分词组)、地名170个。之后,又陆续搜集了第二批异读词加以审订,于1959年7月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续)》,共收异读词569条。1962年12月,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第三编)》,并对正、续编中所审的音,在个别地方作了修改。1963年把三次发表的《审音表初稿》辑录在一起,以《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题目发表在《中国语文》杂志1963年第1期上,总共审订异读词1800多条。《审音表》公布以来,受到文教、出版、广播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现代汉语语音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

7.2.2.3整理多音字

多音字是汉字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这不仅由于汉语中多音字的数量多,而且由于其读音又要随意义、词性和用法而定。对于多音字,人们常常有发生误读的现象,给学习普通话字音增添了很多麻烦。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通过对异读词的整理减少了一些多音字。如“指”原有zhǐ(手指)、 zhī(指甲)、 zhí(指头)三种读音,这种过分精密的区分,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而且也无太大必要,现统读为zhǐ,就是减少了多音字。

整理现代汉字中的多音字有以下四种方法:

1. 减少不必要的异读。

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分化过细,这些读音中有的构词比较偏僻,有的读音非常相近,只是声调的差别,有的已不被社会所接受,有的是方音。这样很多多音字实际是没有必要的,只有一种读法显得既简单又实用。例如:“骨头”的“骨”读gū,“骨骼”的“骨”读’gǔ,“盟邦”的“盟”读méng,“盟誓”的“盟”读míng。这些区分已显得毫无必要,已构成了人们学习汉字的一种负担,因此《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经作了统读,分别是“骨”gǔ和“盟”méng。

2. 按音分化字形。

某些多音字的其中某个音,也可以写成另一个字,字典上在这个读音后注明“同某”或“也作某”。这种情况下,如果按音分化字形,将该音的义项分流到另外一个字中去,就可以减少一字多音的现象。例如“颤”有chàn和zhàn两种读音,读zhàn时同“战”,因此规定读zhàn时索性写成“战”。“颤栗”、“打颤”就写成“战栗”、“打战”,把后者当作规范字形,废掉前者的写法,这样“颤”就只保留一个读音chàn,达到了减少多音字的目的。再如:“说”读yuè时写作“悦”,废掉“说” (yuè)的读音。“见”读xiàn时写作“现”,废掉xiàn的读音。“唬”读xià时写作“吓”,废掉“唬(xià)”的读音。

3. 改变读音。

为了便于群众易于学习掌握字音,可以提倡在白话文中古音今读,但必须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定,并颁布规范标准。例如“叶公好龙”中的“叶”,旧字典注明读“shè”,可是很多人不明古音,将它读为yè,于是本着从俗的原则,近来字典注明读yè,这样简化了“叶”的读音。再如“期”表示周年的意思时,文言读法为jī,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为qī,于是简化了“期”的读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7.2.2.4纠正错读字

现代汉字没有明显的语音标志,不能够见形知音。形声字虽然有表音成分,但“形”和“声”严重脱节,加上有些字形体相似,有些字一字多音,所以很容易读错字。我们应当提倡读音规范化,用普通话标准音读汉字,消灭误读现象。

第三节 汉字的技术应用

7.3.1汉字的信息处理

7.3.1.1 什么是含义信息处理

汉字信息处理,就是借助于各种机器、设备对汉字符号系统进行处理的一项科学技术。汉字信息处理不同于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对汉语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这两种信息进行各种加工,而加工的结果是形成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大致说来,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发展呈现四个阶段:字处理阶段、词处理阶段、句处理阶段、篇章处理阶段。 “汉字信息处理”,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字处理阶段”,这个阶段是汉语的处理所特有的。由汉字编码的研究开始,限制汉字数(6763),制定汉字交换码、汉字点阵、汉字内码,推出汉字库、汉(字)卡等等构成了整个“字处理阶段”的研究内容。

7.3.1.2 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构成

大家知道,计算机有键盘,键盘上有26个拉丁字母键,10个数字键,还有数目不等的各种功能键和符号键,加在一起有几十个键。人们靠这几十个键来键入各种文字符号。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西文自然不成问题,可以在键盘上直接键入。当然,有的还要对键盘和软件作些小的改造,才能更适用。例如:法文多了“é、è、ê、à”等特定字母,德文多了“ä、ö、ü’等特定字母,俄文、日文的麻烦就要多些。因此,各个国家和民族要进行本国本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除英文外),都有一个教会计算机认识本国本族语文的问题,国际信息处理界为这种“使计算机具备能够处理各民族语言的开发能力”的研究专门创造了一个术语,叫“民族语言支撑能力”(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简称为NLS。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各民族都要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给计算机“启蒙”,教电脑本地话,使电脑本土化。而教电脑中文,就是“电脑中文化”。一般来说,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包括编码、输入、存储、编辑、输出和传输。以下我们分别就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和输出问题进行介绍。

7.3.2 汉字编码

7.3.2.1什么是汉字编码

所谓汉字编码,就是给汉字规定一种便于计算机识别的代码,使每一个汉字唯一地对应于一个数字串或符号串,从而把汉字输入计算机。

7.3.2.2 汉字编码方案的类型

一个汉字可以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给它编码,多数人选择音、形或音形结合的信息设计编码方案,也有少数人选择义的信息编码或联想。大致说来,汉字编码方案按抽取汉字信息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音码、形码、形音码和音形码四类。 1.音码

音码是按字音编码,采用声、韵、调的信息特征,用全拼、双拼、简拼、混拼等方式键入汉字,通过词、短语乃至语法、语义、语用知识区分同音字、词。音码一般是在现行的汉字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设计,方案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声调表示法、双拼设计、知识结构等方面。采用音码有许多好处。用音码输入,由字音到击键,人的脑力负担较小。汉语拼音方案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广泛推行,以此为基础设计的音码方案,不仅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而且还有利于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采用音码的主要困难是区分同音字的问题。汉语的音节有400多个,这400多个音节所形成的字音代表着成千上万个汉字。目前的音码方案,都把区分同音字作为主要目标。 2. 形码

形码是采用整字、字素、笔画、笔画组、字形结构等形的信息特征编码键入汉字。(三)形音码。

3. 形音码

形音码采用形和音两方面的信息特征编码键入汉字,这种码通常以形为主,有时形是显性的,音是隐性的。

4. 音形码。

音形码是采用音和形两方面的信息特征编码键入汉字,通常是以音为主,以形来帮助区分同音字。音形码的设计者们认为,汉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整体,其中,形声了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在汉字编码中,应以音为主,以形为辅。音形码中的“形”,其主要作用在于区分同音字,有的方案的形为汉字的部首,有的方案的形为汉字的角码。

7.3.2.3汉字编码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汉字编码的研究已越来越趋向于规范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1. 规范化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汉字编码基础理论的研究,制订相应的标准规范,以尽快结束编码方案五花八门的局面,清除一些方案带来的给汉字音、形、义等方面的混乱(严格说这是电脑对汉语汉字的“污染”,或者是一种汉语汉字信息处理的“病毒”)。通过信息处理用语言文字的规范、键盘盘面设计的规范、字库词库的规范、语言知识库的规范等使汉字编码方案逐步趋于统一。

2. 智能化

新一代的汉字编码方案进一步改善,人机界面将更加友好,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的功能将更加完善。同时,人工设计编码方案将会逐步发展到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汉字编码方案。利用汉字属性库,由计算机自动抽取信息特征、优化编码、生成码本,将会大大加快设计周期,提高编码方案的素质。

3. 系统化

汉字编码输入方法将向汉字编码输入系统发展。形成繁简率配套、基本字集与全集配套、中外汉字配套、汉字字体配套、汉字点阵配套、字库词库配套、通用专用配套、输入方法配套、汉字软件配套等一系列的配套系统。

7.4.3 汉字汉字的输入

7.4.3.1汉字键盘输入

最初,人们为了消除印刷业中传统的数量众多的铅字及铅字房,减轻繁重的人工排字操作,根除铅中毒的危害,首先研制成功汉字键盘穿孔机,并在情报处理领域中得到了应用。此后,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装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汉字输入装置中,键盘式汉字输入方法仍然是一种基本方法。

7.4.3.2汉字字形识别输入

汉字字形识别技术的意义远不在于仅仅是一种汉字输入手段,它是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研究以及研究开发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字形识别可以分为印刷体汉字的识别及手写体汉字的识别,字形的识别方法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但归纳起来其识别的模式均为:在计算机内建立起标准汉字的辞书,选定适当的识别准则,将输入的未知文字与辞书中的标准文字逐个配比,最后根据识别标准判明未知文字为何字。

7.4.3.3汉字语音输入

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方式有两种:一是手写、眼看,通过可视文字和图形传递信息;二是嘴说、耳听,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同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也离不开这两种。例如,字符图形显示和图形输入板是第一种人机通信;通过讲话将声音信息输入计算机则是第二种人机通信。这第二种人机通信就是语音识别输入。

所谓语音识别输入,是指人们使用频带滤波器等机电装置,对声音传递的语言(音韵信息)进行大量的分析,建立各种音韵特征参数的标准模式(例如语言的频谱参数以及与语言的时间波形直接有关的参数),存入计算机中,再从需要识别的未知语音中提取一套特征参数,采取模式匹配法跟标准模式的特征参数逐条进行比较,找到最相似的那个语言,穿出纸带,实现信息输入。

7.4.4 汉字的输出

如果说汉字输入问题是汉字信息处理的第一个难点,那么汉字输出问题就是汉字信息处理的第二个难点。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中,汉字输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人机对话、记录信息、调试程序等必不可少的手段。

汉字进入计算机后,汉字都必须转换成由相应计算机系统所确定的机内代码。在其后的处理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对汉字的代码进行处理,而无需涉及汉字本身的形象——字形。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可以完全用代码表示出来。但是,处理的结果难以直接供人们使用,还必须把代码还原成汉字。这就是汉字的输出问题。

已有的计算机系统是建立在字母数字基础上的,它不能处理汉字信息。通过某种方法把汉字送入计算机,再通过适当的软件支持,那么已有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对汉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但是,它还不能用汉字的形式输出结果。因此,这样的系统仍然是不实用的。怎样才能让系统输出汉字呢?首先,在计算机系统内要有一个产生汉字形象的字形生成机构,即所谓汉字字形存储器,有时也称作汉字库。其次,要有能输出汉字的设备,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各类汉字印字机和多种汉字显示器。同时,还要配以相应软件的支持。汉字库是汉字字形的来源,输出设备把汉字字形直接印刷在纸上或在荧光屏显示出来,供人们选用。 练习7.1:

1你认为学习简化字容易,还是学习繁体字容易?为什么?

2简化字有哪些优越性?

3汉字简化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4汉字字形的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5汉字字音的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6汉字编码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7你输入汉字用哪种编码?你认为它的好处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