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一、【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词中两次用典,上片自喻孙权,下片又自比冯唐。
B.从乙词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C.甲乙两词都具有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特点,充满了豪放之气。
1
D.甲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乙词一“嗟”字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2.这两首词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二、
【甲】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词中“接”“连”两字,描绘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
2
B乙词中“沉醉”一词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甲词运用想象描绘丰富多姿的梦幻境界;乙词运用白描手法,回忆少时游玩情形。
D.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豪放词人,两首词都体现了她的洒脱不羁。
2.在《渔家做》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三、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注】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甲诗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乙诗前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都是写景之句,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D.两诗都写到“酒”,甲诗写的是旅况无酒可饮的凄凉萧瑟,乙诗写的是饮酒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恬淡闲适。
2.甲、乙两诗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四、
4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诗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甲诗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乙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两首诗都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都表达了诗人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
2.甲、乙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试分析两首诗具体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3分)
5
五、
【甲】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2.以上诗曲,都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试分析两者在写景方面的特色。6
分)
(3
六、
【甲】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甲诗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乙诗意在讽刺。
B.甲诗“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乙诗“烟笼”句意思是:轻烟淡雾和迷朦的月色笼罩着寒水和岸边的沙滩。
D.甲诗借物兴感,乙诗即景感怀,两首诗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7
2.甲、乙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杜牧怎样的追求?(3分)
七、
【甲】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诗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8
B.乙诗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D.两首诗从整体看,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八、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9
A.甲诗首联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B.乙诗前两句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两首诗都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烘托主人公的心情。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苦无依的心理。
2.甲、乙两诗都表现了作者的寂寞,但是表现手法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九、
【甲】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汉江①临泛(王维)
楚塞②三湘③接,荆门九派③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③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④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乙】诗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甲】诗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乙】诗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请具体分析。(3分)
11
十、
【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
12
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3.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 、
表达效果:
十一、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3分)
14
十二、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
15
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3分)
《春望》的“望”:
《望岳》的“望”:
十三、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3分)
16
【甲】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
【乙】词用 典故,表达了 。
2.【甲】诗豪迈奔放,【乙】词委婉曲折。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八上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参考答案
一、1. A 2.《江城子・密州出猎》刻画出个激昂慷慨、“狂”态不减当年的志士形象;《渔家傲》则塑造了一个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不满人间黑暗,憧憬天上光明,追求美好幻想,寻找精神归宿的才女形象。
二、1. D 2.甲诗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乙诗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
三、1. C 2.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陶诗中的菊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表达的是作者淡泊名利、推崇自然
17
的志趣和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四、1. B 2.甲诗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水”上,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乙诗的思乡之情寄托在“笛”上,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五、1. A 2.甲诗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虚实结合,从传说着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乙曲用几个连续的名词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单个词也可以成一景,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六、1. B 2.《赤壁》借物兴感,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难以展现自己的远大抱负。(1分)乙诗看似在批评“商女”,实际上是批判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1分)从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1分)
七、1. A 2.甲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豪情壮志;乙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八、1. D 2.甲诗首联借“徙”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无处排解。乙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九、1. B 2.不一样,(1分)【甲】诗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
18
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乙】诗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十、1. C 2.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或季春。
3.修辞手法:拟人、夸张
表达效果: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诗人深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十一、1. B 2.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2分)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2分)
十二、1. B 2.《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十三、1.【甲】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1分);【乙】窦宪勒石燕然(1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1分)。
2.示例1: 甲诗中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1分),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1分),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1分)。
19
示例2:乙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1分),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 (1分),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1分)。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