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式微 》 《子衿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 《送友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卜算子 咏梅》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
8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2
8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4.“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6.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勉励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3
8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5.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6.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4
8 8.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鼓励友人,表现出自己乐观主义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5
8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1.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壮观雄伟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
6
8 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的壮观。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夸张手法,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4.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5.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6.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7.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
7
8 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理解性默写: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__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临渊羡鱼_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2分)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种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美好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
9
8 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10
8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送别诗,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2.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的动态,动静相衬,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4.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
11
8 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5.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7.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漂泊到万里之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8.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对偶、比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白云漂浮”句,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一轮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开”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理解性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12
8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内容主旨: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托物写怀,是自然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2.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缺月疏桐、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不肯随意栖息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3分) 3.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分)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
8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4分)
5.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6. 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湾写自己,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7.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做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理解性默写:
14
8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内容主旨:
《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这首词通过对梅花遭遇的描写和对梅花品格的歌颂,表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展现了一位失意的、孤傲的英雄志士形象。 2.《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15
8 4.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创设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5.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苦、孤高、坚贞自守的特点。 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8.“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推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9.品析词中“更着”和“开”的作用。
“更着”二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难处境;“开”形容尽管环境
16
8 是如此恶劣,但梅花终究冲破切压力开放,成为胜利者。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梅花自喻”或“托物言志”。借梅写出了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坚贞的人生追求用了烘托手法。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用了拟人修辞,运用“愁”“无意”赋予梅花人的情感,“妒”表现了“群芳”的心理。 理解性默写: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