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诗歌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诗歌)
A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
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仁宗嘉祐元年(1056)刘原甫(名敞)出守维扬,词人写这首词饯行,便联系自己守扬时有关景物,致其拳拳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凌空矗立,诗人登堂凭栏远眺,青山迷蒙,时隐时现。
B.“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深化情感。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原甫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誉之情。
D.下片勉人劝己,面对知己友人,不禁抒发人生感慨,使词在酒筵歌席之外表现出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2.本词作者一改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鹅湖
①
【注】
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易简工夫
④
②
岑
③
。
终久大,支离事业
⑤
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寺院里边,就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2.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
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
②
尘!
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
4.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①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整首诗作者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③
②
①
15、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B.“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 C.“还家自休息”描写了诗人罢官回家休息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D.“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描写了诗人想象中的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苦恼与厌倦。 8.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偏僻,营造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同。
③
②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B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③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①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①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
张元干①
平生百绕垂虹路。看万顷、翻云去。山澹夕晖帆影度。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走笔犹能醉时句。花底自成心暗许。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
①
②
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①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4.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哲理。 6.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①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诗。①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届”字指出其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 C.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 D.尾联用“崤函之固”来作比,以崤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
8.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途径富春江七里濑时作此词。①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景图,反映了词人此时内心的轻松愉悦、惬意舒畅。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作者剪接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特点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②
C.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作者以比喻写山,从舟中望去,群山层叠似画景,曲折如屏风,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作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D.下阕“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四句用典,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
10.这首词的结尾“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①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C.“雨翻榆菜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1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准备的充分。 B.第三、四句“红”“白”色彩对比鲜明,“开”“骤”则表现出射猎队伍的气势。
②
②
C.第五到八句集中刻画射手的形象,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 D.此诗在取材方面,只选取射手中的一个人物来生动刻画,取材精确,描写线条明快。 14.本诗是如何刻画“射手”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 16.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