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上部
十二大劲功夫,亦称易筋经内外经之外经,不知道起源于何时,光绪年间,有梁世昌讲述于友人处见到《易筋经图说》一书,内中有易筋经外经即十二大劲的练法,后宣统三年,由梁士贤编辑出版的《全图易筋经》中,内容附有三套功夫,第一套功夫即是十二大劲功夫,周述官在编辑其《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亦转载了《易筋经图说》中的内容。后因传播故,大江南北,不少武者都传习这套练法,号称可得大力大劲,正如《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中言: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觔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余气体素弱,中年多病。适于友人处见《易筋经图说》一书,朝夕按图练气,不数月间,果觉身体舒畅,诸病全消。年叨八旬以外,谓非此书之功力欤!因志数言,以信来者。山左梁世昌谨识。又广东许崇书撰文其父亲之师伍魁传授的一套功夫,亦是十二大劲功夫之支流,言道:此法通过练功之后,上肢增力,不增肌肉。其藏力在于筋骨而不在于肌肉。据传伍师傅力气很大,能把一头牛推
倒在地。但他却是个瘦骨嶙峋的人。此法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练功一趟,即便是老弱妇孺,也不觉疲累。且如能坚持不懈,天天锻炼,上肢力气增大甚快;如能在熟练的基础上,结合气功的“意守丹田,以意导气,以气推力,握时吸气,松时呼气”,还能治疗上肢的风湿性痹痛。而后期更有诸位前辈对这套功夫情有独钟,今就由各种面世之文加以整理说明,以使学者能够汇宗总览,不至于偏颇,如能有所得,有所益,则不负易筋经经义堂传播之责任。
今人一清散人陈太平先生,对易筋经功夫有独到的经验,尤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练法有精深的研究和标准的传承,特转载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看法:易筋经的外经并非是肌肉训练,四十九下一下比—下紧,虽然可以使肌肉得到一定的训练,但不免会给自身产生一定的僵硬。在实战当中很难免会动作迟缓,反映速度较慢。欢迎关注武术丹道气功。如果要是单一的训练肌肉的话,我看练健美对肌肉训练会更好一些。但是肌肉健美了,并不能代表武术的实质训练,而且在某—方面还会给武术某些实际当中产生一些弊端。由于武术各门派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就笔者所练习武术是绝对禁止纯肌肉的训练。虽然也进行肌肉的训练,肌肉也是整体训练的一部分,也不应该忽视。易筋经的外经首先是需要练紧的,紧是一个初学者应具备的,再次需要指出两点:一、紧不是单一的肌肉之紧,是需要意念、气、血、周身皮毛,以及周身脏腑器官协调统一;也就是在紧的一瞬间把身体的力量和内在机能有效的调动起来。
由紧到松必须要协调统一和相互配合,绝不能—味的紧,这样会违背人体生理器官的正常运行。长期习练会使人的身体产生一定弊端,给习武者的身体留下隐患,足得不偿失的,也是违背了易筋经的习练准则。外经是由紧到松、由松到紧、瞬间即紧、瞬间即松的松紧转换过程。是需要意念与劲力相挣,气与力相合,同时达到内壮脏腑,外润肌肤的功效。它是为具备武术技击各方面素养而进行的针对训练,与于祖源所传的易筋经十二式 (内养经)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服务于技击,一个是服务于养生的:虽然二者都对
技击与养生有一定功效,但毕竟有主次之分。
外经训练主要是针对于人体的筋骨和气血、肌肤,较系统的训练,虽然外经的初级阶段——易筋。使自身的筋膜膨起,可使筋键变粗,使劲力爆满,俗话说:筋长则力强。易筋开骨可增加人体自身的弹性,用劲之时骨骼就有嘎嘎响之声,(短时间内达不到),经过较长—段时间即可达到。但就此阶段就可以使周身的劲力倍增,非一般的所能相比的。
就易筋而言,传统训练方法讲究开筋、润筋、养筋,大致是分这三种层次。每一种层次各派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法,但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相同的。少林易筋经在此方面针对性比较强,见效较快,但各有特色。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只行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技击、服务于养生。这种科学的训练方法是经过数十代的习练者,通过自身的体认留下来的宝贵经验:需要指出的是:易筋不是单一的拉筋或者拔筋(挑筋),因为长期伸拉会使其人体之筋加速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筋拉开的同时给其补充养分,来润养其筋,更好的增加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
易筋经通过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膜膨起:目前社会上流行—种易筋经纯属是肌肉的训练,实际是有违易筋经原传的本意的,有其形而无其意。开筋只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武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武学功力的必修课,它不仅可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深层次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开筋包含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未梢,只有把周身上下的大筋及未梢都能够统一的调配起来,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应有的效果。如要达到易髓的境界,还需进行开骨的训练。先辈所讲一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经过这三步的训练,才可进行易髓的训练,使人体的机能产生质的变化。 编者按:易筋经十二大劲,从创立之初,乃是为了训练功力之用,尤其是上肢部位的筋肉功力,人体肌肉的特性为收
缩,紧张肌肉,正是由肌肉的收缩来逐渐刺激内里的组织,同时掌、指为人体经筋之余,刺激肢体末端,自然有易筋之效,如上面陈太平先生所言,不能一味求紧,尤其是不能只追求肌肉之紧,否则只能作用于肌肉,且致肌肉劲力僵化而不能快速转换,用于实战武功之基础则殊为可惜。
十二大劲的练法一般开始有两种,一种为逐层以力加紧,紧张筋肉以求力;一种为松紧转换,紧后即松,松过再紧。一般学者开始练习时候,首用层层加力的方式以求上体筋肉能够获得较多刺激,有助于人体对力量的精确掌控的确立,一到三个月后,再以松紧转换的练法来坚持练习,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获得武学基础的效果;开始即以松紧转换的练法来进行,并非不可,但初学者多不能对自己的筋肉的控制和力量的使用没有深度的体会,则有低效的可能,对于熟练者,则没有这方面的。 期间,由金倜庵编辑出版的《少林内功秘传》一书中载有少林寺内外经练法,其外经十二式正是十二大劲练法,内容讲解殊为详细,今以此文为基础,将各家十二式大劲练法汇编如下,以飧读者。
序言易筋经为少林武术祖师达摩禅师所传授,分内外两经。内经主柔,以静坐运气为事,非少林正宗子弟,不得其传;且擅此者,亦不肯轻易授人,守少林戒也。后之练武者,欲自炫耀,往往皆以十二段锦之法化之,以其段数相同,法则相类也。其实十二段锦自十二段锦,易筋经自易筋经,两经可互而不可尽混者也。至于外经,则主刚,以强筋练力为事。其法遍传于世,惟真本亦殊不多遘。坊间俗本,所载各段,节数虽相同,其法实大有出入。欲觅一完善之本,不可得也。大抵此法盛行于北方。兹编各法,乃得之于山西药商邹仲达君之秘授。据云:为少林山陕支派之真传,较寻常坊本为胜也。法偏重于上肢,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妙法。每日勤行四五次,百日之后,则食量增加、筋骨舒畅、百病不生;至一二年后,则非但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且两臂之力,可举千斤。即为平素孱弱多病,力不足以缚雏者,练习一二年,亦可以一扫其孱弱,两臂增加数百斤之力。至若老年之人,精气已衰,勤习此法,虽不足以返老还童,亦足以延年却病。江右老人程明志,
年已八旬,精神犹如壮年,日徒步三十里不为苦。尝谓余曰:“予气体素弱,中年多病。从友人之言,勤习易筋后,不久即康健。四十年中,从未为病魔所扰。今犹能强健步者,谓非易筋经之功乎?”观乎老人之言,则此法之效力,可以知之矣。兹特将前后两经练法绘图列说,印行于世,以公同好,且为坊间俗本一证其讹。 倜庵识 少林内功与易筋经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世间即有此书,要皆后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固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惟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多传法,并未泯灭,惟与世间刊本,颇有出入。今人之言易筋经者,每分为外功易筋经、内功易筋经,是亦牵强之说也。吾人试考其命名之义,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经。有不容强加分析之处也。易者换也,筋者筋脉也。易筋云者,盖言去其原来羸弱无用之筋。而易以坚强有用之筋也。亦即言练习此功之后,可以变易其筋骨,而使坚强有用也。由此观之,则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属于少林之内功门中,又乌得而强分之耶?此实世人不细味其命名之义,而妄加分析也。就予所知,易筋一经,实传自震旦初祖达摩禅师,全部共二十四段,分为前后二部。其前部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今人不察,皆以前部为外功易筋经,而以后部为内功易筋经,实大误也。且有云外功易筋经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内功易筋经共二十四段,今已失传,殊不知前后共止二十四段也。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即入内功之中乘,能运柔或刚,以御外侮。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易筋云者,比喻之辞也。洗髓之经,予不得而见。易筋经则非但所见之本甚多,且曾事学习。同邑蒋觐园先生,曾得真传于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其文孙小溪曾假予抄录,且为予言其精奥之处。予以多病之身,练习一年之后,虽未能变懦夫为壮汉,而病魔远避,身体康宁。而所练者,犹仅其前段。于此可证此项功夫,实具有绝大功效也。闻小溪言,觐园先生,能运气于全身,尝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伤,惟力避耳目又两颊耳。其功夫皆从易筋经中练得,此又可证易筋经之可以御刀,并非虚语也。蒋之本,与坊间
之刊本,互有异同,兹即以此本刊行,以正谬误。且述小溪之语,使世之学武者,知易筋经之但分前后二部,以便练习者得以渐进,皆属于少林内功门中,实无所谓外功内功之分也。否则强分派别,徒贻讥于识者耳。 易筋经前部练习法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之外功易筋经是也,共十有二段。每段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事,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段行毕后,再从第一段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绝不能克期收效也。 第一段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毋使走泄。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舐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踏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段功夫完毕。须默记其势。
按:此段名混元一气之势,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者也。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能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两手置与跨外侧,双手张开,掌心朝下,掌根下按(向下用力),十指上翘(上翘之力);掌根之力与十指之力对争,肘外撑,肩部用意识下按,使手臂不可完全伸直,两手按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在紧的同时,意想两掌下按有千斤之力。
作用:着重训练十指上领力及掌根下按力,在实战中的拍、按、挑、领等力的劲道。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一把[歌诀] 力按千斤势一把劲力按千斤,身正臂直掌下撑;十指上翘掌心沉,一翘一沉劲力增。
《全图易筋经》练法面向东立,首微上仰,目微上视,两足与肩宽窄相齐,脚站平,不可前后参差,两肩垂下,肘微曲,两掌朝下,十指尖朝前,点数七七四十九字,十指尖想往上翘,两掌想往下按,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翘按也。
《易筋经图说》练法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齐,不可参差。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翘朝前,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指想朝上翘,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四十九宫也。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由预备式始,左脚向左横迈一步,两腿缓缓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约成75度角。双手由丹田处缓缓回收至身体两侧, 两臂同时内旋,双掌同时向上翘起,使手臂与手掌间成90度角,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地向上翘起。吸气时,双肘微微上提微屈,双掌自然随之向上抬起;呼气时,双掌随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压,气沉丹田,内劲直贯双掌。心中默数49次,意念随呼吸而行,且气贯两掌,整个动作须着力而行,一提一按是为一次,自会感觉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达肩井穴。 第二段行前段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行第二段
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段完全相同。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掌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亦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四十九度,第二段功夫毕矣。式如第二图。
按:此一段,坊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亦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行此段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两手置与跨外侧,两手握拳,拇指上翘(向上用力),其余四指握拳(向下用力),两肘外撑,两肩外开(并有里扣之意),大拇指与四指之力对争,两手握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49次。
收功:全身放松,等身体和意志从紧的基础上恢复,两手重叠放与丹田下处,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意守下丹田半分钟。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拇指与小臂的内侧有力挑千斤之力。
作用:着重训练拇指与小臂内侧的勾挂力,结合八面螺旋力,训练实战中的勾挂旋转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二把[歌诀] 金刚守关势二把劲金刚守关,握拳拇指上翘力;拳紧指翘默记数,呼吸深深宜慢长。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即将八指叠为拳,拳背朝前,两大指伸开不叠拳,上两大指翘起,朝身不贴身,肘微曲,每数一字,拳加一紧,大指翘一翘,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紧,四十九翘也。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数字毕,将十指曲为拳,背朝前,以两大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指一翘,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紧,又即四十九翘也。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此式名翘指,接上式,双臂屈肘缓缓上提,至双掌与腰部平行时,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下,再将双掌其余四指依次扣于掌心成握拳状,拇指着力上翘 49次,意随呼吸而行。以自觉从虎 合谷穴产生一种酥麻感传至肘部曲池穴为佳。 此式实作起来相当费力,但对于习练劲力、功力亦相当有效。学者切不可畏难而半途放弃。 此式尚有另一种练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两腿外侧,其余四指紧握成拳。随呼吸,拇指尽力上翘;同时,其余四指握紧成拳,如此心中默数49次,自会感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经合谷穴、曲池穴,直达肩井穴;同时,肩部之云门穴、中府穴亦可得到很好地振动,其功效相当显著。 第三段行第二段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段。此段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左右。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致神气涣散矣。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二段同。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在上手之时,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
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略停片刻后,更徐徐矣住臂力,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段功夫毕收。式如第三图。
按:此段主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段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段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汇一起。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两手置于腹前,呈抱球状,十指张开,掌心相对,指尖里扣(内扣之力),腕关节外侧外撑(向外用力),两肘内侧里抱,双肘尖要微有外撑之力,双肩外撑;指尖之力与腕关节之力对争,双手扣紧,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收功:与一式相同。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两手各抓一铁球,有指透铁球之力。
作用:着重训练手指前插、里扣之力,在实战中的扣、点之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三把[歌诀] 双臂揽月势三把劲双臂揽月,大指内贴劳宫穴;四指
握固掐紧拳,层层加劲须数息。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将大指叠在中指中节上为拳,趁势往下一拧,肘之微者,曲至此伸矣,虎口朝前,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拳加一紧,即四十九紧也。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数字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一伸,肘之曲者从此两直,以虎口向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也。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此式名握固,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然后先将拇指扣于掌心,其余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紧成拳,这种握拳方法称之为 “握固”。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两拳紧贴于两腿外侧。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手臂内侧之内关穴有胀麻感为佳。 第四段行第三段功夫既毕之后,体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段。此段与以上各段不同。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掘之成拳。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掌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段功夫既毕矣。式如第四图。
按:此一段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此段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
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两手前伸,握拳,拳心朝下,与肩同宽,与肩同高,拳向前冲,背向后拉(前冲八,后拉二),两肘微有向下向外之力,拳与肘之力对争,两拳握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收功:与一式相同。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两臂力托千斤。
作用:着重训练两拳的前冲力,在实战中的拧、裹之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四把[歌诀] 怀中抱月势四把劲怀中抱月,双臂平伸环抱形;两臂相距咫尺许,肘屈平抬与肩齐。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将两臂平抬起,伸向前,拳掌相离尺许,虎口朝上,拳与肩平,肘微曲,数四十九字,拳加四十九紧。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数字毕,将臂平抬,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拳掌相离尺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此式为平握,接上式,双手由拳变掌,然后两臂由体侧向上自然平举,当与肩平时,双掌缓缓向身前平行划弧,使两臂平行,高与肩平,两臂稍屈,拇指扣握于其它四指之间,成握固状,虎口朝上。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肘弯 尺泽穴和胸肩前中府穴产生生胀麻感
为佳。 第五段行第四段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段。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段之形状。将两手握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掌心相向,虎口向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而止。停顿片刻之后,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五段功夫毕矣。式如第五图。
按:此一段功夫,乃将气力流注全身之法。盖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矣。至于两臂上举者,欲使其肩背胸胁腰腹等部之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也。欢迎关注武术丹道气功。此段中之最须注意者,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所谓下挫者,乃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将两臂做有形之动作也,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是当特加注意者,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激,足以影响及于头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双手握拳上举,拳心相对,肘微曲,两拳之力向上,肘为向前,向下之力,两拳与肘之力对争,两拳握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收功:与一式相同。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两臂力举千斤。
作用:着重训练两臂上托之力,在实战当中的上冲、上托之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五把[歌诀] 霸王举鼎势五把劲霸王举鼎,两臂上举如擎天;劲意加紧头上顶,拳握数息臂挺伸。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将两臂直竖起,两拳相对,虎口朝后,头微仰,两拳不可贴身,亦不可离远,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拳加一紧。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已毕,即接此式,将两臂竖起,虎口向后,手不可贴头,拳紧如前,四十九字。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此式名举握,紧接上式,两臂由平行状缓缓向上直伸,拇指仍握于四指内,虎口朝后,拳心朝头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贴靠头部。以此姿势用暗劲将 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缺盆穴至气户穴,最后到乳根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
此式尚有附式:即将两拳变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后,意念有掌指托天之意。随之有气感后,不可强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无杂念,默默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属地功门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学者切勿轻视。 第六段行第五段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段。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如前。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左右,趾踵须成平行线,切不可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专注,且易动摇也。两手则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握时亦须松弛,不可过紧。然后将两臂从旁侧举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时,更屈转肘节,引肱竖起,至拳面适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掌心则向肩尖。略略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大臂则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顿后,即徐
徐放开,以复原状。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段功夫毕矣。式如第六图。
按:此段功夫,乃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则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內府诸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惟行此之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时,徐缓从事,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也。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 两手握拳,曲肘,两手向前,向上,拳心向内,两肘为向下之力,小臂为前顶之力;两拳与肘之力对争,两拳握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收功:与一式相同。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小臂有力顶千斤之力。
作用:着重训练小臂前顶之力,在实战当中的冲撞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六把[歌诀] 仙童捧莲势六把劲仙童捧莲,两拳对耳约一寸;虎口朝下正对肩,紧拳肘须朝后挣。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两拳下对两耳,离耳寸许,肘与肩平,虎口朝肩,拳掌朝前,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肘尖想往后用力,拳加一紧。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已毕,即接以两拳下对耳一寸远,以虎口向两肩,数一字,拳一紧,想前两肘尖往后用力,四十九字。
陈盛甫传地功门练法此式为鼻拳,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两臂划弧屈肘,拳变掌对准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对,虎口向下。然后将大拇指紧握于其余四指内,成握固式,双手握拳如拉弦状。以此姿势用暗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小海穴有一种牵制刺感为佳。
图文素材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追溯到原文作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