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适用于2015级及以后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学科概况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控制或延缓疾病,恢复病人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期的临床医学仅仅是对疾病现象的观察和尝试性治疗的总结,即天然和本能的经验医学。而后人们将物理学的原理用于体格检查,设计出如听诊器等简单工具,并形成了西医体格检查之望、触、叩、听等方法。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特别是显微镜、X射线用于临床诊断等,使临床医学在疾病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青霉素的发现和磺胺等抗菌药物化学合成为代表的生物学、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无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麻醉药品的研发与使用为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外科学从此得到长足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于18世纪。迄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学科分类日趋精细,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譬
如内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等。近年来,重症医学、疼痛医学、再生医学、器官移植学等新兴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显著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逐步取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结合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命、疾病和健康,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医学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有证可循,有据乃行,在医疗决策中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紧密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防治策略,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随着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对疾病控制策略的建构趋向系统,临床医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走向“4P”(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 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医学模式。这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和精神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新途径。此外,传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被一系列的障碍分割,而转化医学努力在其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进而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动力。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临床医学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领域或者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备独立从事临床医学研究、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1)进一步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积极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做贡献;
(2)系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宽泛的人文、社科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深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知识;对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有透彻了解和把握;
(3)有敏锐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临床医学科学和(或)专科技术上有创新性成果;
(4)有娴熟的专科机能,能够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本专业的一般疑难疾病;
(5)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能力; (6)精通一门外国语,基本掌握第二门外国语; (7)具有良好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忠诚学术,淡泊名利,认真治学,牢固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恪守学术规范。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至五年、最长在校年限为六年,女性研究生因生育可延长到七年。
四.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1)内科学(100201)
1.老年病 2.胃肠动力 3.消化系肿瘤
4.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5.慢性肝脏病 6.心脏病学 7.睡眠呼吸障碍研究 8.肺纤维化临床实验研究 9.自由基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10.哮喘和COPD的发病机制研究 11.传染病学(肝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12.肝脏病学 13.造血细胞调控机制 14.白血病耐药机制
15.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研究 16.糖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17.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18.甲状腺疾病 19.放射治疗 20.放射生物学
21.药物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22.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23.基于疾病新靶点的药物筛选
24.高血压及相关疾病 (2)外科学(100210) 1.循证外科学
2.循证临床研究与实践 3.消化肿瘤外科 4.消化道肿瘤 5.消化系肿瘤 6.肝胆胰疾病
7.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8.肝胆胰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9.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0.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1.妇科肿瘤 12.生殖生理学 13.辅助生殖技术 14.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 15.器官保护 16.肝胆胰疾病研究 17.消化系统肿瘤 18.肝胆胰外科 19.微创外科 20.循证医学 21.泌尿系肿瘤研究 22.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 23.泌尿系结石研究 24.耳神经外科学 25.脊髓损伤
26.关节外科 27.生物材料和工程学 28.胸心疾病 29.微创心脏外科
30.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研究 31.干细胞在心脏外科的应用 32.创伤愈合与瘢痕的防治 33.皮肤软组织再生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由课程和必修环节构成。其中,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政治、英语)、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等。必修环节包括: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学科综合考试、开题报告、实践环节四个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指定公共课和专业课为学位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4门学位课并完成24学分。博士生原则上要求在半年内修完课程。
(一)公共课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8学时,1学分,选修) 3.第一外国语(英语)按照研究生外语分级教学执行,最终获得 5学分。
(二)专业课
1.临床内科学(54学时,3学分) 2.临床外科学(54学时,3学分)
3.病理学进展(36学时,2学分) 4.细胞生物学(54学时,3学分)
5.现代医学信息处理及科技创新(36学时,2学) 6.专业选修课(36学时,2学分):现代影像技术、疾病分子诊断学、外科疾病围手术处理、临床药理学、微创手术学。
7.科研能力选修课(36学时,2学分):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实验动物学、医用统计、科学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管理、医学伦理学、分子生物学。
8.各二级学科(专业)前沿进展(36学时,2学分),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18个专业。
(三)方向选修课
各专业研究方向新进展专题讲座 (36学时,记2学分), 包括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和传染病)、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和烧伤)、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18个专业。
(四)必修环节 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学术研讨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凡已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须定期组织研讨活动,至少1-2周举办一次,每个学科点一学期举办学术研讨的次数不少于9次。研究生必须按要
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每学期作报告不少于1次,在学期间不少于5次。
博士研究生必须要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及讲座,每学年听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在学期间不少于20次。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计3学分。 ②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掌握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资格考试的性质,通过学科综合考试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最晚于第三学期初完成,计2学分。
③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在导师指导下,以撰写科研基金申请书的形式完成对研究内容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经考核合格后,计2学分。
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开题报告在示教室或适当范围内进行,由研究生汇报其选题依据和研究工作计划;考核小组成员对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的科学性等进行评价,研究生在听取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开题报告要有详细的记录。
考核小组成员:由5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副教授以上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参加,可有科室党支部成员和研究生管理干部参加,其中至少1/3为相关学科副教授以上或副主任职称以上专家,至少1位博士生导师。成员名单由导师提出,报研究生科批准。
④实践环节:
主要为医疗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医疗实践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本人的科研课题进行,
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科室的临床轮转或门诊工作,总时间不少于6个月;教学实践可按低年资讲师的要求安排一定量的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任务,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试讲、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等;博士生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总次数不少于2次。
每学年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2学分。 六.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七.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创新性,具备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内容有创造性的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毕业论文,达到毕业论文要求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答辩,且达到《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科学学位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1.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二区收录刊物;2.或作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在SCI三区收录刊物并且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在CSCD收录刊物;3.或作为前两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
师)并且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在CSCD收录刊物;4.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作者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5.或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两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四区收录刊物。
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要求:
1、论文由3位副教授以上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2位是外单位专家。
2、论文评阅无异议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位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2位,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