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13. 湖心亭看雪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崇祯(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毳衣炉火(máo) ...C.一芥(jì) 长堤(dī) 更有此人(gèng) ...D.强饮(qiáng) 喃喃(nán) 铺毡(zhān) ...
2.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4.下列对文章《湖心亭看雪》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末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画龙点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同时,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个人心中淡淡的愁绪。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中“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7.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B.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被强制着灌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二.基础知识
8.指出下列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重点词语理解。
(1)雾淞沆砀: ..(2)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及下船: .(6)更有痴似相公者: ..10.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 ; 今义: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 今义: 。 三.默写
11.《湖心亭看雪》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人名),字 ,号 。
(2)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是
“ , ”;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是“ , ”;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是“ , ”。
(3)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展现出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 , , 。 (4)《湖心亭看雪》中“ , ”两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既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也体现了天气严寒、环境静谧肃杀的特点。 四.古诗词赏析
1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是日更定 .B.更有痴似相公者 .
莫衷一是 .更深夜色半人家 .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且焉置土石 .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①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
有也。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
(选自《晋书•文苑•顾恺之》,有删改)
注①丹青: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若云兴霞蔚 .②恒自尾至本 .③尤善丹青 .④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②以为求之必得。
(3)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运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五.文言文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1)解释下面划线词解释有误一项 A.虽乘奔御风 B.其间千二百里 C.是日更定
(即使) (代词,那) (代词,这)
D.湖中人鸟声俱绝 (否)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 .
此皆良实 .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
长烟一空 .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乙文“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乙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
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湖中人鸟声俱绝。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凇沆砀 ..B.上下一白 ..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更加 .
D.是金陵人,客此 .
客:客居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是日更定矣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是金陵人 .
(3)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属侧面描写,写雪后环境的寂寥凄清。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表现了天涯遇知音的惊喜。
C.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D.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叙事是游记表现的重点,写景是行文的线索。
16.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
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等五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大雪深三尺许 .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B.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C.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D.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4)本文与《湖心亭看雪》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流露出作者 的情怀。
(5)文章写雪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两个词说说雪的
特点。
17.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野步 [唐]许棠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 物外趣多别,尘中①心枉劳。 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②.
(选自《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兰泽、云泽两叔③
[明]袁宏道
长安沙尘中,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也。因叹人生想念,未有了期。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树下,则思量树头果;及在树头,则又思量树下饭。往往复复,略无停刻,良亦苦矣。
尊叔虽居深山,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双桂树下,酒瓮如人④,树皮如蟒,黄山青色,万片飞来,更不知有寒暑之易,及人间爱别离⑤之苦。由此观之,虽得一官亦当掉臂不顾明矣。
(选自《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尘中:俗世。②猱:猴。③兰泽、云泽:均为袁宏道的
堂叔公。云泽,爱松竹深信佛理。④酒瓮如人:云泽嗜酒。⑤爱别离:佛教用语,指与亲爱的人、事、物离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唯以一见京师为快 .②人情大抵皆然 .③及在树头 .④略无停刻 .
(2)用“/”为句子标两处停顿。 虽 得 一 官 亦 当 掉 臂 不 顾 明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尊叔虽居深山,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
(4)两则诗文的内容意境可组一副对联。下列语句化自《野步》,可用作“长安尘中,常思乔松古木”下联的一项是 A.山阴道上,一见林鹤为快。 B.山阴道上,一路沿溪坐石。 C.山阴道上,何妨闲步野吟。 D.山阴道上,时有物外之趣。
(5)两则诗文都写到了猴,作者用意有何不同? 六.作文
18.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A; 4.B; 5.D; 6.D; 7.D; 二.基础知识
8.消;与世隔绝;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还;白色;酒杯;
9.白气弥漫的样子;全白了;哪能;尽力;等到;对对方的尊称; 10.停止,结束;是一个表状态的词。表判断。表肯定,与“否”相对。表承认、接受。;我;剩余; 三.默写
11.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四.古诗词赏析 12.答案:(1)D
(2)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4)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5)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D
13.答案:
( 1)1好像②常常③擅长④流传、传说
(2)(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②认为去求就—定能得到。 (3)画绝痴绝
(4))作者用简洁、传神之笔,借“痕”“点”“芥”“粒”四个量词,通过对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的描绘,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烘托出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五.文言文阅读 14.答案:(1)D(2) D(3)A
(4)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5)湖中/人鸟声/俱绝。 15.C;A;D; 16.答案:
(1)1上下,左右(表约数);②迫近,通近(显得稀薄)。(2)B (3)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4)情景交融(白描)﹔孤高自赏、高雅脱俗和故国之思。(5)呆白清冽 17.答案:
(1)1把;②这样;③等到(到.....的时候);④丝毫。(2)虽得一官/亦当掉臂不顾/明矣
(3)叔叔您(尊叔)虽然居住在深山里,实际上享受着天界(天上宫殿)的快乐,这是我们不应该不知道的(这是您不可能不知道的)。 (4) C.
(5)材料(一)中写猴是以喂(唤)猴衬托自己悠闲自在、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材料(二)中写猴是以猴喻人(是一种比喻),揭示人常常不能知足不珍惜拥有的心态(人有时想入世有时想出世的反复无常的矛盾心理/说明人在“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使说理通俗易懂。 六.作文
18.雪后的大地到处批上了银装,变成了神奇的童话世界。马路上,一排排树木都自豪地绽开了满树银花,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微紫色地光芒,而那落光了叶的柳树枝头,则垂下了许多玲珑剔透的银条儿。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一阵寒风吹来,树枝微微颤动,那玉树银枝就发出“叮当”的声响,如同扬琴的美妙奏鸣。那纷纷落下的玉梢儿,映着朝阳,闪耀出缤纷的色彩。枝头的喜鹊竟陶醉于这雪景之中,一动不动地停了许久,才潇洒地飞起来,蹬落一片雪花,然后“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院子里,十几只小鸟蹦蹦跳跳,正在雪中觅食,偶尔机警地扭头看看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